《木兰诗》读书笔记
2022-11-23 14:38:47 7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简介
不详
创作背景
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时期
整体赏析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全诗共分六段,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从木兰准备应征到出征途中到战地生活一直到凯旋,写了十多年的整个过程
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词句注释
唧(jī )唧复唧唧
一作“唧唧何力力”。唧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dāng)户
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军书十二卷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万里赴戎机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策勋十二转(zhuǎn)
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
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帖(tiē)花黄
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内容大概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结构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五段,以浓墨重彩大书木兰还家与亲人团聚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