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大事年表 1472-1529
2022-11-24 17:40:39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成就的“三不朽”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可概况为四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528年 57岁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铺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7年 56岁 思田靖乱+天泉证道
在家赋闲的王阳明重被朝廷起用,前往广西处置田州、思恩少数民族叛乱。思、田之乱由酋长内乱演变为反叛。王阳明决定以招抚为主,到达南宁后就下令撤离朝廷调来的防守军队。作乱酋首本来就有归顺之意,见守兵尽撤,于是自动请降。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思、田之乱,大小酋首也仅仅是各杖一百而已。应当地百姓请求,他又顺手平定了八寨、断藤峡两处匪患。这两处匪患,自明朝开国以来,屡征不服,长年祸害地方百姓。八寨瑶民尤为彪悍。永乐皇帝时曾调几万军队进剿,也是劳而无功,而王阳明的两路进攻,动用的军队都不超过8000人。
学术上,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向王阳明请教做学问的宗旨,王阳明以四句教对其学术宗旨加以说明。此为“天泉证道”。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南昌明伦学堂讲述《大学》。
1525年 54岁
在绍兴,服孝期满三年,礼部尚书席书举荐王阳明,未有结果。
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阳明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
1524年 53岁
在绍兴,绍兴府知府南大吉拜王阳明为师,修复扩建原会稽山书院,请王阳明讲学,其时王阳明的弟子有300多人。
十月,南大吉续刻《传习录》,增加了五卷。
1523年 52岁
在余姚,门下弟子渐多,讲学空前繁盛。
1522年 51岁
在余姚,父亲王华去世,上疏辞退封赐的爵位,未获准许。
1521年 50岁
在南昌。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世宗(朱厚熜)即位。
五月,召集门人在白鹿洞聚会,详细阐明“致良知”的学说。
六月,世宗遣特使前来下旨,命阳明速来京师,以辅佐新政。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机事务。奉旨进京。
七月,受人阻挠,不能上京,于是请求回家省亲,朝廷准许。
十二月,被封为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享禄米千石,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仍兼任南京兵部尚书。
1520年 49岁
正月,从江西出发觐见武宗,被张忠、许泰阻拦,后奉命返回南昌。
五月,江西发生水灾,上疏自劾请罪。后返回南昌,变卖朱宸濠的土地和财产,以救助饥民和替代税收。
1519年 48岁 江西平叛
六月,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事出仓卒,王阳明沉着应对。他伪造兵部文书,假称朝廷早有防备,不仅破坏了宁王拥兵北上的计划,而且还为调集勤王军队争取了宝贵时间。自六月十四日(7月10日)宁王举兵叛乱,到七月二十六日(8月20日)被擒,前后不过才41天时间。而王阳明自誓师出征,到鄱阳湖大战生擒宁王,实际上只用了七八天时间,且是“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宁王谋反,本来极有可能酿成一场涂炭生灵的大动乱,却被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了。
1517年 46岁
正月,王阳明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阳明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阳明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1516年 45岁 巡抚南赣汀漳
由于政治腐败,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盗贼蜂起。朝廷一再派兵清剿,屡屡无功而返。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1514年 43岁
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南京讲学期间,尤为重视立诚。
1512年 41岁
正德七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
赴任途中与徐爱论学,徐爱整理记录为《传习录》上卷的部分内容。
1511年 40岁
正德六年王阳明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
做《答汪石潭内翰》,提出“未发已发”论和“体用”论。
1510年 39岁
正月过湖广省辰州府,写下《与辰中诸生》,提出“静坐”说,主张通过“静坐”去“自悟性体”。
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1509年 38岁 知行合一
贵州提学副使席元山请教朱子学、陆学之异同,阳明没有直接回答,而始论“知行合一”。
席元山、毛应奎修复阳明书院,迎请王阳明做洞主,并亲率贵阳诸生向王明阳行弟子礼。
12月,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
1508年 37岁 龙场悟道
在贵州龙场,建“玩易窝石椁”,日夜端坐其中进行思考,最终超脱生死之念,顿悟“心即理”,此即著名的“龙场悟道”。
著《五经臆说》,创办“龙岗书院”,开始聚徒讲学,制定《教条示龙场诸生》,声明大振。
1507年 36岁
春季离开京师,赴谪至杭州,后摆脱刘瑾派来的刺客,从杭州经江西、湖南,到达贵州龙场驿。
当时的龙场驿,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之中,峰际连天,飞鸟不通,虫蛇魍魉,蛊毒瘴疠。当地土著的语言舌难懂,能够说得上话的,都是些来自中原的亡命之徒。初到驿站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自己搭建茅草房,后来觅得一处石穴,移居其中,名之为“阳明小洞天”。由于水土不服,随从尽皆患病,王阳明不仅砍柴作薪、取水为粥照顾他们,还诵歌诗、唱越曲、杂诙笑,想尽办法纾解他们的抑郁心情。
1472年 1岁
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出生时,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一个孩儿给她,祖父王伦据此为他取名【云】。其出生之楼,人称【瑞云楼】。
1476年 5岁
五岁不能言,一过路僧人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遂以《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将其名改为”守仁“。更名后开口说话了。
1481年 10岁
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十岁之前一直在余姚。
1482年 11岁
父亲王华在京师任翰林院修撰。随祖父王伦入京。路过金山寺时,祖父与客人在月下饮酒,陪伴在旁的王阳明赋诗一首:“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1483年 12岁 少年立志做圣贤
在京师。曾问塾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读书登第,显亲扬名。”他则怀疑地说:“恐怕不是这样的,读书学做圣贤,才是第一等事。”
1484年 13岁
在京师,母亲去世。
1486年 15岁
在京师就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后他出游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考察当地民风民俗、朝廷的边御方策,还与少数民族追逐骑射。当时国内盗贼四起,尚未成年的他甚至还想过上书朝廷,献谋献策,父亲斥之为狂,无奈作罢。
1488年 17岁
前往南昌迎娶江西布政使参议诸养和的女儿。结婚当天,他却在道观里与一位道士议论养生之说,相谈甚欢,居然一夜未归,误了洞房花烛之夜。
1489年 18岁
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因娄谅说“圣人必可学而至”而笃志于圣学。
1490年 19岁
在余姚。祖父王伦去世,父亲王华从京师回余姚安葬阳明的祖父后,命自己的堂弟及妹婿等与王阳明一起学习经书。王阳明搜寻经史子集,勤奋攻读。
1492年 21岁
赴杭州参加浙江省乡试,得中举人。
1493年 22岁 阳明格竹
先在京师,后归余姚。第一次参加会试,不幸落第。开始研究宋儒格物之学。宋儒认为一草一木都包涵至深的道理,“格物”就是穷究、穷尽事物的道理。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在父亲王华的官署中格竹以求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
结龙泉诗社。
1496年 25岁
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回答道:“世人以落第为耻,吾以落第动心为耻”。
1497年 26岁
边关告急,王阳明遂专心于武备之事,寻找兵家的书籍精心研究。
1498年 27岁
重新立下修习圣学之志,但“心”与“理”无法融合,心中充满挫败感,深感成为圣贤是需要天分的。偶然听到道士谈养生,遂萌生逃脱尘世,隐遁山林的想法。
1499年 28岁
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平反诸多冤假错案。
1502年 31岁
游历茅山、九华山、同道士论道,与和尚谈佛,出入佛道之间。
八月,旧病复发,告病回家,筑室于四明山之阳明洞,修习导引之术。
渴望超脱世俗,又牵挂祖母与父亲,踌躇不决之际,觉悟到:“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姓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悟出佛、道之不足,回归儒学。
后来,在杭州遇见一位已经坐关三年的禅僧,王阳明对他说了一番爱亲本性的话头,僧人第二天就脱下袈裟回家了。
1504年 33岁
重回京师,在兵部任职,第二年开始授徒讲学。王阳明认为,当时的学者都沉溺于词章记诵,不再关心“身心之学”,于是他开始倡导圣学,教人立志成为圣贤。
1506年 35岁 谪贬龙场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