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读书笔记
2022-11-28 15:53:21 6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我整理了九年级语文的相关知识。本思维导图主要是《我爱这土地》文章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品原文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1996年)
现代诗人
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写作背景
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
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
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
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第一
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第二
写作手法作了转换
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主题
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