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读书笔记
2022-11-28 15:52:35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我整理了九年级语文的相关知识。本思维导图主要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文章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作者要摸索那有血和泥灰的祖国广大的土地
超现实的手法表现的是最现实的情感,而且从想象中源起最真实的形象画面。无论是写手掌触到家乡或是祖国南北远近的地方,都感受到意象的具体鲜明和情感的凝聚力度。静的想象中极尽显现动的心态
第一部分
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作者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一句,进行转折性的推移,摸到了“那遥远的一角”,那里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写到这里,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不怕感情的直抒,加以一连串的比方与明喻,尽情地歌颂和赞美,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
第二部分
结构赏析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作者简介
在1942年7月3日写的。时值抗日战争的中段,1942年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1942年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的身体,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作者怀着对外族侵略的痛恨愤慨,对祖国和人民的同情爱怜,饱蘸感慨,于是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有鲜明主题的爱国诗,繁复的意象使抒情带上客观性,在观念与词语联络上既自然又新奇地加深了诗意诗味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际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主题思想
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从色彩上
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前半部分
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后半部分
从感情上
描写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