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读书笔记
2022-11-28 15:51:52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我整理了九年级语文的相关知识。本思维导图主要是《雁门太守行》文章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品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
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
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描写敌军兵临城下,象浓浓厚重的黑云层沉重地压住城头,似乎要将城池压崩塌似的。阳光从云缝里透出,照在守城将士们袒开的,鱼鳞般金光麟麟的铠甲上,闪着璀烂耀眼的光芒
描写的是敌人大兵压境,城池里紧张的环境和守城将士振戈待发的景象
第二部分
勾勒出战场的惨景和残酷,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奋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第三部分
借用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典故,说明将士们不怕牺牲,捍卫国土的坚强信念
描写增援部队神奇而又悄然地来到这天寒地冻的战场,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
第四部分
结尾描写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在“黄金台”上礼贤下士的这番心意,宁愿手提利剑,奋勇疆场,不惜一死的决心
白话译文
黑云压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词句注释
雁门太守行
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黑云
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城欲摧:城墙仿佛就要坍塌。摧,毁
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一作“向月”。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塞上”句
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一说“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此句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霜重”句
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