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上知识点超全全干货实用
2022-12-01 14:32:57 2 举报
满满的知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七 上 知识点
【 考点 1 1】 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 证明地表是球面的事例:①海边看船②站得高,望得远③月食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 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 4 万千米;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4.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
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5. 纬线和经线:
纬线 经线
形状 都为圆圈 都为半圆
指示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缩短,到两极缩成一点。南北
半球同纬度的纬线等长。赤道为最大纬线圈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分布 各条纬线平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各条经线的两个端点在南北极点交汇;任意
两条相对的经线均可组成一个经线圈,都可
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数量 无数条 无数条
6. 纬度和经度:
纬度 经度
起点
赤道(0°纬线)——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的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
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
划分方法
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向北各划分 90°;赤道以北
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南北极点为 90°。0°
—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向东
向西各划分 180°,东西经 180°经线重合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7. 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8. 半球划分方法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
划分
方法
以 160°E 和 20°W所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
东、西两个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图示
2
【 考点 2 2】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2.二分二至图:
时间 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3 月 21 日前后 春分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6 月 22 日前后 夏至
北回归线
(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9 月 23 日前后 秋分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12 月 22 日前后 冬至
南回归线
(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地区
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3 3.四季的形成:
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移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导致各地在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
的多少存在差异,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3、4、5 三个月是春季,6、7、8 三个月是夏季,9、10、
11 三个月是秋季,12、1、2 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太阳高度与物影的关系
太阳高度越低,物影越长;太阳高度越高,物影越短;太阳直射时,物
影长度为零。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物影越长。
5.五带的划分: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两极俯视:南顺北逆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约 24 小时) 一年
产生的主要地理现
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东边的时间早于西
边);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重点难点突破 :
二分日和二至日的判读
1 1 、侧视图
2 2 、俯视图
【 考点 3 3】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 1.比例尺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其公式为: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注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长度单位要统一)。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能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本身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所画范围越小,
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所画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4)表示形式: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2 2.图例与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说明地理事物的名称、数据等文字。常用图例如图所示:
4
3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辨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根据指向标判别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据此再判断其他方向。
(3)经纬网定向法:在经纬网图中,按经纬线判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
得有用的信息。例如,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从导游图上找答案。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交
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
地图的比例尺有大有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地域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
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
用地图。目前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在交通、农业、救灾、天气预报等方面广泛运用。
(三)地形图的判读
1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地形识别方法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基本特征:一是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二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
方坡缓。如图所示等高线的密集与稀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代表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
出表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_;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两座山峰之间地势相对较
低的区域表示鞍部。(如图所示)
3 3.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
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一
般海洋用蓝色表示,平原用绿色表示。
4.五种地形类型:
5 5.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
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
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鞍部:两山峰之间
5
【 考点 4 4】 陆地和海洋
1 1.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约占地表总面积的 71%,陆地约占地表总面积的 29%。概括地说,地球
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就南北半球而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北
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陆地;
(3)无论如何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 2.七大洲
(1)轮廓和面积大小: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_。
(2)分布特点:
①东半球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
②西半球主要有:北美洲、南美洲。
③北半球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④南半球主要有: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
⑤被赤道横穿的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⑥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⑦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大洲分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④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⑤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⑥非洲与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
3 3.四大洋
(1)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主要
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位于南北美洲东侧,且呈“S”型的大洋是大西洋。
6
4 4.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表面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而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这些人为原因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海陆变迁的证据: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址;荷兰为防止海水侵入
而修建的围海大堤等。
5 5.大陆漂移说
(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观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
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①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是吻合的。②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存在亲缘关系。③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古老地层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6 6.板块构造学说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
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其六大
板块名称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
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六大板块都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在板块
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
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
碰撞挤压的地带,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科迪勒拉山系。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
雅地带。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①地中海不断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面积不断缩小。
②红海扩张: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分裂扩张地带,面积不断扩大,将可能形成新的大洋。
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两大板块不断靠近,印度
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使地面不断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 考点 5 5】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时间),变化大(变化),相差大(空间) 多年平均,相对稳定
2.天气预报和常见的天气符号
(1)卫星云图的判读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
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2) 常用的天气符号
7
(3)风向和风力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 18 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3 3.空气质量
(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空气质
量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对人体健康有害。
(2)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例
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焚烧秸秆、排放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1.气温的变化
(1)相关概念
①一个地方的气温常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来表述。
②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③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④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2)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3)气温的年变化
①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
的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2 2.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的判读
①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②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断气温递变的方向。
③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④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2)气温的分布
①一般规律: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相反。
③地势差异:同纬度地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 1.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含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将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
雨等不同等级。
(3)降水的变化
①降水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就一个地区而言,有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就不同地方而言,降水的变化也
是有差异的。
②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降水季节变化表现为五种类型:全年多雨型、全
年湿润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少雨型。
③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有差异,有些年份相对较多,有些年份相对较少。一个地区年
降水量,一般是指这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的平均值。
2 2.降水的分布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最高月平均气温 最低月平均气温
北半球 陆地 七月 一月
海洋 八月 二月
南半球
陆地 一月 七月
海洋 二月 八月
8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世界气候类型
1 1.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2 2.气候差异: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气候。
3 3.主要气候类型
4 4.气候特征与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在非洲分布面积最
广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亚洲南部的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非洲北部、
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地区最多,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
布。30°~40°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23.5°~35°的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 35°~50°的亚欧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热冬冷,年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
寒带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极圈以内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终年寒冷,
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较小
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地区
9
5 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的气候受该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6 6 气候与人类活动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热带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生活在寒带的人们,一年
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②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有时候,气候会发生异常变化,产生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3) 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例如,植树造林会改善局地气候;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局地甚至全球气
候的恶化。
【 考点 6 6】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一)人口与人种
1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在 18 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
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已经突破 70 亿(2011 年数据)。
(2)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
口自然增长率>0,总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0,总人口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0,总人口减少。
(3)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
区,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2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2)人口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分布地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
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
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高纬度、赤道、干旱、地势高的地区
原因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
工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恶劣,干旱、湿热、寒冷、高寒;交通不便
3.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合理的增长(增长过快或过慢)。
(2)人口问题的表现
人口问题 产生的问题 解决的措施
人口过多、
增长过快
给环境和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
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
有计划的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过少、
增长过慢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
重等
鼓励生育;鼓励移民;健全社会
养老体制等
(3)正确的人口观: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
4 4.不同的人种
(1)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体质特征
(黄)种人 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黑)种人 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白)种人 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2)人种的分布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大洋洲和南美洲东南部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大洋洲西北部
(二)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1 1.世界的主要语言
主要语言 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 中国、亚洲东南部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法语 法国、非洲中西部
俄语 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欧洲东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洲的西部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
创始人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
建筑 教堂 清真寺 寺庙、佛塔、石窟等
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三)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 1.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人口数量 少 多
聚落类型 农村、渔村、牧村等 小、中、大、特大城市等
生产活动 以农业(耕作、放牧、捕鱼等)为主 以工业、服务业为主
住房特点 以平房为主 以楼房为主
聚落规模 小 大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
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适宜耕作,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发展不同的
产业,满足了人们生产的需要;交通便利,便于人员的集散、交流,便于对外联系。
(2)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
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
状。
11
(4)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般来说,聚落的民居
建筑都是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传统民居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严寒 用冰块构筑小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冬冷夏热,气候干燥 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挖成窑洞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
傣族竹楼
终年高温、潮湿、多雨 就地取材,搭成竹楼
中东的村庄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终年炎热
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
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
东南亚的高架屋 全年炎热多雨 双层木楼或竹楼
北京的四合院 冬冷夏热,风沙大
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
字形,大门开在东南角
新疆地区的平顶房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顶可用来晾晒庄稼
(4)传统聚落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
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四)地域发展差异
1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界 190 多个国家中,少数是发达国家,
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2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所在大洲 主要国家 所在半球
发达国家
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
洋洲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
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
在北半球
发展中国家
大多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
洲
中国、巴西、印度等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
半球
3.南北关系
(1)“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2)“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4 4.国际经济合作
(1)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2)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