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 历史笔记
2022-12-02 11:43:4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时间轴
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
xu葛之战
周郑交质:王权丧失
春秋五霸
齐恒公
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 会盟诸侯
存邢救卫
葵丘之盟
召陵之盟
与楚结盟
晋文公 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国
崤之战-秦国
践土之盟
秦穆公 称霸西戎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楚庄王
邲之战-晋国
弭兵之会
华元弭兵
向戌弭兵
宋襄公
名不符实-泓水之战
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徐州会盟
吴王阖闾-伍子胥 孙武
战国时期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阶段
魏国独大
吴起变法-保甲法
时期:魏文侯-魏武侯-魏文王
各国与魏国战争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齐秦对峙
张仪和公孙衍的合纵连横
连横
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合纵
苏秦合纵攻秦
燕国攻破齐国
乐毅破齐
田单复国
秦赵大战
秦
远交近攻
赵奢大破秦军
长平之战
秦灭二周
窃符救赵
秦灭六国
孝公-商鞅变法
秦统一六国时机成熟
嬴政灭六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历史意义
结束东周依赖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始了以统一为主流的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是社会的进步,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统一战争打击旧贵族,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
春秋
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
劳动工具的改进
铁犁牛耕
牛耕的出现
由祭祀向生产转变
牛耕图
铁农具的使用
生产关系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日趋解体,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自耕农
新兴地主阶级
依附农
工商业发展
早期
工商食官
后期
地区经济区域化(手工业)
楚漆,齐纺,吴越印纹硬陶
从工商食官向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转变
家庭
个体
官营
豪民经营手工业
私商兴起和发展
官商不再垄断贸易,私商势力增大,但商人地位仍旧地下
类型
小商小贩
富商大贾
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借贷 高利贷的产生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兴起
赋税制度的变化
各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原因
战争频繁
井田制逐渐瓦解
有田无夫
土地私有进一步得到政府认可
赋和税渐趋合一
各国赋税制度的变化
齐国相地而衰征
晋国作爰田
允许土地买卖
鲁国初税亩
标志鲁国正式废除公田四田之分,向一切田亩征收实物税
田亩的租税成为君主政权的主要财源
政治(变革 称霸 夺权)
春秋诸侯国的改革
管仲改革
作内政而寄军令
基本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迁徙
在“国”内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
“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军合一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提升武装力量。提高部分鄙野庶人的社会地位,增加兵员。
经济
私田-相地而衰征
按照土质肥沃贫瘠征税
公田-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
由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鼓励贸易,促进生产
改革影响
增强齐国国力,灭小国,大大扩充了国土
尊王攘夷
联合他国打败山戎和狄族,保证了这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诸侯中梳理了很高的威信
葵丘之会 BC651
霸业顶峰
晋国改革
改革内容
重用 狐偃和赵衰
经济
推行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
政治
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
军事
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的晋国政局,为从事霸业活动创造条件。
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获得周室阳樊、温、原等八邑土地的赏赐
楚庄王改革
任贤用能,讲求得失。修建芍陂,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平定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
用武力平服了百濮、群舒,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砧城濮之战以后,楚北上再次受阻,转而向东发展。楚国先后灭江、六攻打群舒和巢,占领淮南等地。
周定王元年(BC606),楚庄王伐陆浑戎,率军北上,遣使问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吴国改革
伍子胥;孙武
越国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私家 和 公室 的斗争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BC453-BC403
意义
进步性
新旧势力的斗争,大大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
①一部分形成为地主阶级,大部分庶人和平民转化为农民阶级。
②地主阶级的剥削对象,是以租佃方式耕种地主土地的依附农民,以及取得小块土地,承担地主阶级国家赋税和劳役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
③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下,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局限性
一种剥削代替另一种剥削
争霸原因
经济
由于经济的发展,周天子失去对天下的控制,这是诸侯争霸出现的前提
政治
一些诸侯国家先后进行改革,变法改变了剥削方式,地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局面
王权衰微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外部
戎狄
文化
老子和《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聃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老子》
思想概要
核心思想
道是万物的始基,一切都从道派生出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主张统治者
去甚 去奢 去泰
勃赋敛 轻刑罚 尚节俭
鼓吹“愚民”政策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思想精华
朴素唯物辩证法
思想意义
老子的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他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有
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的影子。《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
因素,它揭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由于
阶级立场的局限,老子极力否认对立面的斗争,夸大对立面的统一,并力图从内心
精神世界消解现实的矛盾。老子所谓的对立面的转化,既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又
看不到新旧质的区别,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仅仅看作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导向了
形而上学的思想。老子的哲学观是为他的历史观服务的。他不是绝对的消极厌世者
而是希望通过以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的途径,来恢复他自己的理想社会
孔子和《论语》
原有贵族的代表
先祖是宋国贵族
思想概要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仁治
对君
德治(礼治)
对民
对于礼崩乐坏 社会状况
解决办法
正名
法先王 行德治
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
对教师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教育 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对学生
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生平事迹
梦周公
创办私学
孙武
春秋末兵家代表
代表作
《孙子兵法》
历史意义
最古老的兵书
在古代军事学术史及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 突出地位,影响深远
广为人知
《吴起兵法》
观念
兵者,国之大者也
战国
政治
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人力资源
官僚制度
文武分职
俸禄制度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编户制度
国家直接控制全部人口
编户齐民
齐民化
田氏代齐
定义
列入国家户籍,身份平等的人民,控制户口人丁,并据以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徭役的主要手段
地方控制
地方政治制度
郡县制
初期
县
国君直接控制
郡
边地
考核制度
上计考课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军事控制
玺符制度
这使国君有效地控制了国家地政权和军事权力
秦杜虎符
窃符救赵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李愧在魏国的变法
政治
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
”食有劳而禄有功“地原则
代表作
《法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学专著
魏国魏文侯主持下变法时的理论著作汇编
经济
尽地力之教
鼓励自由开垦土地 体长各种粮食作物杂种 扩大农副野生产
目的
挖掘土地潜力 提高农作物产量
平籴法
平衡物价
常平仓
粮价低,收米进仓
丰年
粮价高,放米出仓
灾年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
精耕细作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政治
中央集权
对各级官府的命令严加审查,实行层层监督
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
削弱封君
废公族疏远者
整顿吏治
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
明法申令,实行法治(为了独裁)
打击旧贵族
塞私门
禁止旧贵族以私门招引食客,以防止结党反对变法
减爵禄
军 事
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加强都城的城防建设
经济
实广虚之地
承认土地私有制
生命轨迹
鲁国-杀妻求将
魏国-不得相
楚国-楚道王支持改革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商鞅变法是一场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举措
军事
耕战制度
戈斧一体
禁止私斗
不允许社会裁决权有任何流失
军功爵制
斩首奖励军功
军功地主
经济
土地制度
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赋税改革
分户令
征税相关
统一度量衡
商鞅方升
奖励耕织
倒税率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本 工商为末
引进外资,对外国商人来秦减税或者免税
政治
官僚制度
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军功授爵制
地方任免
普遍推行县制
31县
县令和县丞由国君任免
民众管理
编制户籍,建立什伍连坐制
制定秦律
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文化
烧诗书 禁游学(侠)
影响
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赵国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军事改革
更换服饰
组建起兵,建立起强大的骑兵不对
建赵长城
三边
赵烈侯
内政改革
建立选官制度
教化人民
改善财政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大沟鸿沟
BC360
引漳盖邺
西门豹
法家代表
都江堰
位置
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的灌县
人物
李冰父子
构成
都江鱼嘴,宝瓶口,离石唯
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郑国渠
农业生产的发展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畜力耕田的推广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分布
稷,黍,稻,麦,菽,麻
文化和社会生活
诸子百家
墨家
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小手工业生产者的代表
三表法
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
法。三标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论发展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观点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
兼爱非攻
兼相爱,交相利
其它
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道家
庄子
战国道家代表
观点
齐物论
万物一齐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
《逍遥游》
《庄子》
儒家
孟子
政治主张
统治者
仁政
对应的基础是
民有恒产 方有恒心
托古改制
约束王权
民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
其它
人之初,性本善,生而具有四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荀子
半儒半法
外儒内法,王霸兼施
天道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进而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遗址支配
认识论
可知论
政治观
隆礼重法
法
具体措施
礼
根本原则
人性论
人性恶
礼治加以约束,做到 明分使群
法家
建立中央集权君主制
中央
君主
法术势相结合
法
商鞅
术
申不害
势
慎到
倡言功利,禁锢思想
主张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韩非子
著作
《韩非子》
地位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阴阳家
公孙龙
白马非马
离间白
邹衍
大九洲
五德终始说
名家
惠施
小同异 和 大同异
大同小异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农家
许行
通过辛勤劳作实现丰衣足食
杂家
吕不为
《吕氏春秋》
以道家思想为主综合诸子百家的政论之书
核心思想
主张君主必须 去私 而 贵公
纵横家
苏秦
张仪
主要著作
《战国策》
史学和文学
《左传》
编年春秋史
编注
公羊传
起于鲁隐公元年BC 722-鲁哀公二十七年 BC468,叙事至鲁悼公十四年 BC454
《竹书纪年》
战国时期魏国编年体的官史
散失
王国维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上起夏代,下至魏襄王二十年 BC299的历史
《战国策》
《史记》多取材其书
屈原和楚辞
战争
春秋
规模小
时间短
讲究礼节 程序
战国
规模大
时间长
基础
掌握全国人力资源
控制全国财税资源
拥有最高法权
参考书籍
杨宽《战国史》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武卒制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