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历史笔记
2022-12-02 12:00:3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时间轴
三国
许下屯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VS 孙刘联盟
夷陵之战
曹丕篡汉
西晋
高平陵事变
淮南三叛
西 晋
晋武帝 司马炎
西晋一统
太康之治
晋惠帝 司马衷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晋怀帝 司马炽
晋愍帝 司马邺
永嘉南渡
五胡十六国
匈奴
汉赵-刘聪-平阳
前赵-
北凉
胡夏
鲜卑
前燕-慕容皝
后燕-慕容宝
南燕
南凉
西秦
羯(匈奴分支)
后赵-石勒
氐
成汉—李雄—成都
前秦—苻坚(王猛)
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后凉--凉州
羌
后秦
汉族
前凉
西凉
北燕
东晋
王与马 共天下
淝水之战
孙恩 卢循起义
晋元帝 司马睿
晋阴帝 司马绍
晋成帝 司马衍
晋康帝 司马岳
晋穆帝 司马聃
晋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南北朝
南朝
刘宋-刘裕-420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元嘉之治
元凶之祸
宋世祖孝武帝 刘骏
重用寒人
宋废帝 刘子业
宋明帝 刘彧
齐—479
萧道成(齐高帝)
齐武帝
齐明帝
齐和帝
梁—502
梁武帝(迷信佛教)
梁简文帝
侯景之乱
陈-557~589
陈霸先灭梁—陈后主
北朝
北魏
太祖 道武帝
太武帝拓跋焘
灭佛;统一北方
太文帝 拓跋宏
迁都洛阳
孝文帝 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河阴之变
六镇之乱—分裂
东魏—高欢 534
北齐—高洋 550-577
西魏—宇文泰—534
北周-宇文觉 557-581
政治
政权
政府-统辖(官僚设置)
中央
南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机构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秘书省
集书省
寒人势力的兴起
南朝中央权力实际上集中在中书省下一个小官中书通事舍人手中,担任典签,控制方镇势力
影响
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奠定了基础
选官制度
魏国
曹操
选拔人才方针
“唯才是举”令
任天下之智力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
用人政策
向德才并举转化
曹丕
九品中正制
内容
九品
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称为品,共分为九品
定品时一般依据门第,称为计资定品
中正
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称状
以门第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条件
目的
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
影响和意义
使得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道路
江南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
世家豪族
江南的江北大族和江南土著大族联合支持
陆,顾,朱,张为首的江南大族
复客制
国家允许世家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
世袭领兵制
门阀制度
西晋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过程
门阀政治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
内容
政治上
门阀士族称为地主阶级中唯一占据统治地位的基层
九品中正制保障了世族门阀垄断仕途
社会观念上
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特权,门阀世族害十分注重和宣扬门第观念
军事上
世族地主的私人武装继续保持,其发展导致政治分裂因素的增长
危害
寒门地主与门阀的矛盾
士族内部离心离德
皇室和士族之间的矛盾
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门阀士族把持朝政
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
叛乱
王敦之乱
苏峻之乱
特点
门品决定官品
户籍上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
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渐衰
原因
政治能力的丧失
军事权利的丧失
经济优势的削弱
应变能力的丧失
治理
内政
政策
诸葛亮治蜀和蜀国后期政局
重建吴蜀联盟
AD223
邓芝
重修盟好
内修政理
实行法治
政治清名
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水利事业
北伐中原
AD228-AD234
五次出兵北伐,以兴复汉室
六出祁山
后期政局
蒋琬,费祎相继执政
朝政清平
侍中陈祇和宦官黄皓勾结
把持朝政
黄皓专权
军政不合
姜维
朝局混乱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其崩溃
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占田制
影响
积极
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官制的强迫劳动
法律上一定成都限制了士族地主占田
消极
田租负担加重
按官品占田,使地主特权的都巩固和扩大
为地主兼并土地留下了法律漏洞
内容
以井田制 限田制和屯田制的综合
包括农民的占田和课田,户调式和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的特权三方面内容
诸侯王权力的加强
分封27同姓王
八王之乱
北朝的缓慢发展
封建化
398,拓跋珪正式称帝,开始了北魏的封建化过程
拓跋珪时期
政治
迁都从盛乐道平城
参照汉制设官职,制礼议,定律令,考天象
令朝野人士皆束发加帽
大量收集儒家经典,置五经博士,设太学
经济
设八部帅 八部大人
劝课农耕,量校收入
解散部落组织并按地域定居,开始了定居农业化
拓跋焘
在北方士族崔浩和道士寇谦之支持下
政治
大量任用汉人,提高汉人地位,削弱北魏政权中鲜卑贵族的势力
经济
与民休息
文化
以道教为国教,灭佛
446
提倡儒学,建立了太学并祭祀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
畜牧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北魏统治机构和其他方面对粮食的要求
坞堡使得政令难以推行
吏治腐败
矛盾尖锐
冯太后改革-秉政
时期
第一期
484-486
第二期
486
内容
整顿吏治
三长制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均田制
户调制
孝文帝改革-亲政
迁都洛阳
490
利于统治中原,利于改革
汉化改革
改官制,禁胡服,改穿汉服
朝廷上禁止说鲜卑语
改汉姓
拓跋姓改元姓
定姓族
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
意义
人民
民族融合
打击士族门阀地主
《从平城到洛阳》
鲜卑汉化
叱罗招男
叱罗招男家族史孝文帝迁洛阳集团的核心家族之一
六镇胡化
北魏六镇集团 王光(乌丸光)
北周改革
改革均田
建立府兵制
内容
意义
对北周实力的加强和以后统一有重大作用,对隋唐的府兵制有直接影响
武帝灭佛
释放奴婢
577
民族大融合
诸葛亮和戎抚夷羁縻政策
七擒七纵孟获
羁縻政策
在南中实行,任用本地或本民族的首领为地方官吏
改善了民族关系,稳定了南中局势
北朝
不论是复汉姓和赐胡姓,目的都是加强社会的整合,结果是有助于民族融合
外交
战争
东晋的北伐和淝水之战
北伐
桓温北伐
祖狄北伐
文化
武帝灭佛
魏晋玄学
正始之风
竹林玄学
西晋玄学
东晋玄学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南学
代表人物
内容
北学
佛教的流行
兴的原因
僧人
佛图澄
释道安
慧远
鸠摩罗什
法显
《佛国记》
佛教学说的两大流派
范缜与《神灭论》
道教的改革和官方话
葛洪
陶弘景
寇谦之
史学
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经济
三国
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屯田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屯田制
分类
军屯
民屯
经过
在屯田以外的地区大力招徕流民,劝课农耕,颁布法令,安定自耕农生产
经济恢复
开凿或整修许多沟渠陂堰以满足军事和经济需要
解决了曹操的军粮问题
使得中原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吴国
征山越与屯田
征山越
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
屯田
特点
时间长,与吴国政权相始终
屯田和水利开发并举
开拓性而非恢复性
东晋南朝的南方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
仍氏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割据
农业
首要地位
土地占有,经营方式
国有公田
地主的园墅
小农的耕田
农业发展
铁犁牛耕完全普及
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
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但赋税徭役沉重,影响南方农业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发展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以官营为主
商业
出现相当规模的海外贸易和南北贸易
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参考资料
田余庆
《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孙吴建国的道路》
《东晋门阀政治》
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