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你的内在斗争
2023-02-15 12:59:52 0 举报
自我觉察与疗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在外在世界,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创造新的目标时,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和行动;而对于内在世界,当我们遇到内在的“障碍”或这期望得到内在的疗愈、改变时,我们恰恰需要相反方式——一种“不努力”的、不用力的方式,一种“不改变”的昂方式
同伴关系:你成功的时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光明与黑暗敞开与保护绽放与安全要活出丰满的人生,恰恰需要掌握并调整好这光与影的平衡。同时体验光明与黑暗,保持“绽放天赋”与“疗愈创伤”是一段自我实现的旅程
感悟:一起的烦恼皆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人际关系的烦恼更多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去爱自己,通过各种关系让我自己成为完整的自己,一个人只能给他人自己有得东西,不可能给他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停战,初见旅程中的自己
羞愧:给我一张被子,我要把自己蒙上
感悟:任何问题我都是创造者我要激活自己内在的声音,找到属于我的灵性与智慧的觉醒(而不是需要聆听他人的声音,被认可催眠),不断自我觉察,做出承诺,持续行动,完成自我实现之旅
对光明的恐惧
童年伤痛:我觉得他们欠我一个道歉
旅程,踏上成为自己的英雄之旅
症状的形成:枯死于内在的渴望,变成了症状
聆听,连接关系中最深的渴望
个体VS集体:把集体的伤痛个人化,终将不堪重负
亲密关系:为什么我没有找一个无条件爱我的人
成长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邀请过去的自己加入新的旅程终其一生,我们的许多身份必然经历死去,然后重生;前半生的优点,往往会变成我们后半生的弱项;现在我们也可以把弱项变成强项。重复的负面模式背后,是没有被满足的内在需求
自我感错位:孩子不是自我感的延伸
清晨的微风有秘密要诉说
个人和集体
内在VS外在:两个世界,两种改变法则
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带着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孩子般天真、流动、富有创造力的潜意识,连接、整合、互补,彼此贡献
在生命旅途中,当我们创造一种新的关系、一份新的事业、一个新的目标、一个新的未来时,过去那些未被整合的伤痛,未被疗愈的“受伤的自我”,常常会被唤醒,来到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要聆听他人的声音,仰赖他人的支持以获得认同、看见和成长,我们活在他人的催眠中第二阶段:我们被内在某种声音激活,让原本单独的自己感受到超越,并连接上更大的智慧的自我第三阶段:我们需要每天练习成为自己的催眠大师,练习如下:1、设定正向意图2、发展有共鸣的正向意图的身体姿势3、行走在时间线上(进入每一天,进入世界)
1、我们要知道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两者都是生命的真相2、提高连接身体中心的能力,培养内在的确定性,以应对外界的的不确定,而不是把选择权交给外界,一味地向外寻求确定感3、拥抱不确定性,放松自己,有能力在问题与混乱里呆一会儿
走向内在和平
强迫:不被世界欢迎的我
早期的誓言,制造了问题
1、假如没有任何问题的拉扯,你会活出怎样的人生?2、这些拉扯是谁创造的3、谁在回应这些问题的拉扯,用什么态度?*愿你带着这样的“沉浸”与“卷入”,成为生命的创造者,开始一段生生不息的自我创造之旅,而非生命的过路人
你对于难过又有什么感受呢?如果你认为“难过”不应该出现你的生命中,于是抗拒它、压抑它;或者觉得别人应该为你的“难过”负责,于是抱怨、指责,用神经所结的紧绷状态紧紧锁上了“难过”,那么在“难过”的感觉之上,你施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躁相反,如果你给予“难过”一个空间,包容、保持、好奇、聆听它。连接资源和正向意图
抑郁:如何照亮灰色静止的世界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父母自我感的延伸,我们要认清一点,并不断地通过练习回归身体中心,回归到自我的存在之中,那么我想,你会在关系种找到更多的和谐、力量、清晰与稳定
创造力,正是蕴含在两点之间的对话: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变换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流动在“危”与“机”之间创造
原生家庭:爸爸妈妈,让我来拯救你们
* 当相反的两级不和谐时,问题和症状就产生了* 当相反的两级和谐时,生命就很美好
伤痛最深的地方不是伤痛 悲伤最深的地方也不是悲伤那是人性最深的渴望
生命不是一个你在今天就可以给出答案的东西,享受等待的过程吧,享受成为你自己的过程,再没有比种下花的种子,却不知将会是什么样的花盛开更喜悦的事情了经历越多,我们越会明白,生活是起落不定的。关系是复杂的,世间是充满着无常的变化。而不断地重新连接内在资源,会让我们在无常中得以安住
我们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我要变得更好,我才可以爱自己我们对他人的爱同样是有条件的:他爱我,我才会爱她什么是爱?打开一个抱持空间,欢迎支离破碎的自己,重新回归完整,完整就是爱感受到完整的爱,需要深刻的承诺和练习:中正、抱持、打开、连接、接纳、欢迎一个人只能给他人自己有得东西,不可能给他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矛盾的两端,同时被保持在一个空间中,是创造力的源始
希望用外在事物的确定性来对抗生命的无常变化
疗愈,四句神奇的“咒语”
三个带来觉醒的提问
在同伴关系中,当我们的自我感被扰动时,请把觉察带进内在。这代表旧的心灵地图和受限制模式被释放,开始松动,这正式成长和转化的好时机一旦我们通过一起成长的同伴对身份的焦虑有更多的觉察,那么当再次面对他人的模式和挚友的成功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仅仅是痛苦、自我攻击和内疚,还有更多的自我觉察、敞开、疗愈、超越——帮助我们成为自己
案例:神父左手上面写着“我是上帝,我是神,我是一切”神父右手上面写着“我是沙,我是尘土,我什么也不是”神父继续说“我需要把它们紧紧握在手心,提醒我,我是两者”
一些父母组大的问题往往是紧紧盯着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孩子好的一面父母即看到孩子可以提升的地方,也要看到他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并同时抱持两者
约瑟夫.坎贝尔提出人生三个阶段“花园-荒芜-花园“:
感悟:看每个行为背后的正向意图,将觉得矛盾对立的事物进行统一,接收不确定性,让意识与潜意识相结合,并且不要过分看大自己的点,过分批判指责自己,伤痛是普遍存在的,不是个人历史产生的
亲子关系:你知道我都是为了你好吗?
出走半生的少年
中心和世界
当你想要探寻某种确定性时,你发现需要付出很多能量去维持这份确定感,任何小的变化都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不安,你得到了确定性,但也错过了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和风景
意识VS潜意识:让潜意识主宰你的命运,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创造性的接纳自己:1、安顿下来2、设定正向意图的身体姿势3、让所有视觉上的画面流经我4、让所有听到的声音流过我5、让所有我体验到的感受流过我6、整合
* 第一阶段: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敞开,接纳一切人、事、物。这就像花园里无数的种子,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对世界充满好奇、探索和信任* 第二阶段:我们长大后进入世界,进入关系,就注定会受伤。为了不再受伤,我们可能会选择关闭自己、逃离世界。但是,假如我们一味地关注如何逃避恐惧、如何不受伤,我们最多只是得到了防御和保护。在这里,很难有任何创造的可能性*第三阶段:我们终究会明白,爱,原来是一种技巧。当我们掌握这种能力之后,我们就能再一次去爱受伤的自己,再一次带着勇气向世界打开——明明知道会受伤,仍然选择去活着、去爱
练习不同阶段进入世界:1、安顿,设定三个年龄——孩子、成人、1万岁老者*孩子:心是敞开的、对万物好奇、新鲜、流动、充满想象力、创造力*成人:有自我觉察,能够为生命负起责任,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做出承诺,持续付出行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现实*老者:充满智慧,更高维度的智慧空间张,他的能量、她的呼吸、她的表情、她的智慧中2、回到起点,找到正向意图,进入不同的年龄,体验不同的视角如何帮助你达成意图3、整合,未来导向,感恩,回归。
内在和外在
慢慢地,我开始明白,无论什么年龄,我都需要找回孩子般的天真与好奇,保持与内在那个少年的连接,在那里,我的零星和生命最深的召唤想要绽放在世界上
生生不息催眠的核心理念中,我们认为:
第一句神奇“咒语” 这不是很有趣吗?第二句神奇“咒语”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存在第三句神奇“咒语” “他/她”需要你的聆听, 需要你把疗愈带给“他/她”第四句神奇“咒语” 欢迎欢迎
自我怀疑是生命旅程中完整的一部分
当我们练习在身体中给予问题一个位置时,就意味着:问题只是我内在的一部分,而“我”比问题大在这样的空间里,我没有成为问题的本身,也没有离开问题,而是和问题保持着健康的距离:“问题”在那里,我在这里,“问题”在我的身体中心,“他/她”是我的身体的自我,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我可以和“问题”跳舞,我可以和“问题”一起论茶道
意识和潜意识
想要突破舒适区,不断超越自我,我们需要觉察这样一个隐藏在我们内心某个角落的局限性信念——对光明的恐惧为什么人在更大的目标面前无法行动?害怕失败,不敢信任、全然地交出去,融入水中,放松、臣服、自由、绽放要想活出丰满的人生,恰恰需要掌握并协调好这光与影的平衡,同时体验光明与阴暗,保持“绽放天赋”与“疗愈创伤”,这便是一段自我实现之旅
你可以在感受上体谅何理解家人或关系中的重要他人,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她们,但你不需要,也无法成为任何人的拯救者,你只是自己生命旅途的创造者成功需要拥抱负疚感我进入世界,生命总是从我开始,当我成为自己的光,突然间,我的存在照亮了世界
每个人携带的伤痛,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来自父母的、家庭的、祖先的、历史的、文化的....我们体验到的伤痛,并不只是我们个人历史所产生的,同时也是我们集体意识的一部分。觉察到这一点,我们会放下自我批判和自我惩罚
没有完美的自己只有完整的自己而成长就是让分裂的自我重新回归到完整之中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一个正面动机
没有淤泥,就没有莲花
感悟:觉察自己的内在需求将“我”置为中心,问题只是一部分,不要被外界事物带走,带着一切外在发生的事物向前进行。
中心VS世界:学会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跳舞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