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2022-12-11 14:21:4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法学考研 法治 大学法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及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
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法律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整体性
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执行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法律适用
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驶审判权
人民监察院代表国家行驶法律监督权
法律遵守
守法不能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
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一个坚持”
系统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基础保障等涉及的都是全国依法治国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原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可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他鲜明的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进行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
他鲜明的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他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即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即无差别对待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
既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又要把道德要求贯穿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法治与德治异同看表(33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也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
法治社会是构成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2018年1月,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2018年3月,13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完善国家主席任职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系改革等载入国家根本法。
回顾党领导的宪法建设时,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
一是: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二是: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三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四是: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我国根本法
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方面
第一,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二,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与核心地位
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第三,我国宪法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四,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可、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加强宪法实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完善宪法监制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民法商法
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典法是新中国第1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
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
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规定了刑法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5种主刑
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非诉讼程序法
仲裁法
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
人民调解法
明确规定了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尊重当事人的权益,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等原则
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含义
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合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4个方面)(见表)
在依据上
在方式上
在价值上
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这里的法律既包括宪法也包括其他一般法律
法律至上,尤其是指宪法之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职权与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与义务
优先适用性是指当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惩罚
权力制约
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三重含义)
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非歧视
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
平等的起点
社会成员的发展进步权受到同等尊重,不断拓宽社会成员的发展领域
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平等机会,还要考虑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规则公平
救济公平
司法救济公平
行政救济公平
社会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全力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程序正当
合法性
中立性
参与性
公开性
时限性
正义不应缺席也不应迟到,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正义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力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特征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履行表现的两种形式
作为(实施积极的行为)
不作为
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
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特征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改变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方面
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实际上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监督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生命权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具有神圣性和不可转让性,不可非法剥夺,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
人生自由权
人生自由是人们一切行为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人格尊严权
住宅安全权
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
休息权
社会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文化教育权利
主要包括教育方面的权利和文化活动方面的权利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权利行使的目的要具有正当性
权利行使要有相应必要的限度
权利行使的方式要法定
权利行使的程序要正当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4个基本要素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法律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法律才具有权威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只有法律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法律才具有权威
法律在实施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依法治国至关重要
它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它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它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尊重法律权威的举措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
参与法治实施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
参与立法讨论
旁听司法审判
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养成守法习惯
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增强规则意识
守住法律底线
提高用法能力
维护自身权利
维护社会利益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