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2-12-11 15:31:15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 高考政治 大学思政 考研政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应随物质的发展而发展
要求以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正促错阻,应树立正确意识
意识的作用
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
对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
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人的生理心理具有控制调节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规律
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没有规律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主观能动性
认识规律必须发挥,发挥时也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意义
积累正确主观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违反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
认识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客观决定主观
主观应随客观发展而发展
主观应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起来
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决定存在
辩证法
联系
特征
普遍性
指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客观的
指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的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
含义
从空间上看
房子与房子里的东西
从时间上看
一个月与月中的每一天
关系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决定部分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起决定作用
当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动能大于局部动能
当部分以不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动能小于局部动能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
应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
寻求最优方案
两利之间取其重
两害之间取其轻
重视部分,以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系统优化理论
特征
具有整体性
具有有序性
系统内部结构具有优化趋向
方法论意义
要把握系统的整体性
要把握住系统的有序性
要把握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善于利用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前进的,向上的运动和变化
方法论意义
要认识新事物,支持新事物发展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趋势
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前进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得到人民的支持
新事物=规律+生命力+人民支持
为什么新事物的道路很曲折
新事物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旧事物要扼杀新事物
人民的理解支持有一个过程
方法论意义
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百折不挠
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量变引起质变
含义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两者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任何事物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及要求
重视量变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矛盾
特征
对立统一性
相对性
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客观性
普遍性(没矛盾,没世界)
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
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外不在
特殊性
表现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地方
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的性质
不平衡性
众多的矛盾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每一对矛盾有两个方面,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平衡性
矛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含义:即对立统一
斗争性:指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关系
同一性
双方相互依存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双方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区别:斗争性是绝对性,同一性是相对性
两者联系
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即含着差别的同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斗争性被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即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发展
矛普与矛特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特殊性表现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普遍性总结概括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矛普与矛特关系原理的地位
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方法论要求
矛普和矛特相互联结,应坚持矛普与矛特的统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要善于从矛特上升到矛普(即善于归纳和总结)
要在矛普指导下去研究矛特(活学活用)
主观应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起来
理论应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起来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依据
主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解决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
总特征
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实质=矛盾观点
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特点
是联系的环节
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新事物扬弃后更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批判精神
辩证法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哲学依据:世界是永不停息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
革命与创新的意识联系: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与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
要密切关注变化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旧思想旧势力旧习惯,解放思想
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敢于质疑一切
创新意识
哲学依据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辩证法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
辩证法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认识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的,创新的
社会作用
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重要性
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基本要求
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要从实际出发
要提出新的创意解法新的问题
如何创新
促进观念创新
创新制度
创新理论
创新实践
创新文化
认识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与认识
实践
实践及其特点
含义: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世界
特征
具有客观物质性,因为实践主体(),客体(对象),手段,结果都是物质的
具有能动性,因为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应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决定认识,一切要以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理论应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起来
是认识的基础与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改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发展会产生新的认识发展的工具
推动认识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运动,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结果和纽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
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意义
要树立实践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要学习和运用科学理论
认识
特征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主体差异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和途径
认识来源于认识途径
直接经验(走万里路)
间接经验(读万卷书)
概念
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根本目的
用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益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认识事物的现象上升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特征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有具体性和条件性,即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具有发展性,即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方法论意义
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要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既要读万里书,也要走万里路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基本普遍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政治、法律、设施、思想观点、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广大劳动群众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特重要保证
群众观点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学习
群众路线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指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真正让人民评判各项工作
发展中特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
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价值史观
价值观
价值含义=物的功能及属性+对人的积极意义
价值观含义:人们对事物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人生价值观
包括
社会价值: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及贡献
个人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方法论意义
人生真正的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正确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对人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对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对人生幸福具有导向作用
幸福=一定物质条件+人生经历
正确价值观=规律+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特点
主体差异性,即由于主客观条件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具有社会历史性
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规律+人民利益
主客观条件
主观
立场不同
三观不同
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
客观
生产力水平
科技水平
人生经历
生活、工作环境
方法论要求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根本途径: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不否定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强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