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2-12-12 13:39:1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政治 高考政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地位
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关系
特点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原因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
上层建筑
早期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末期
一些亲近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私有制的确立
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标志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影响
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社会
阶级的出现
阶级的含义
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最早的阶级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城市的出现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生产关系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国家的产生
最早的国家: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产生的原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意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生产力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关系
产生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特点
地主阶级
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剥削阶级
农民阶级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的劳动,但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根源
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封建国家的上层建筑
显著特征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
产生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
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内涵
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隐蔽性
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但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剥削,是隐蔽的
建立条件
劳动力
又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资本
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
开始
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争夺政权的革命
标志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产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内容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形成
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发展
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
代表作品:《乌托邦》,《太阳城》
主要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
代表作品:《自然法典》,《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主要思想:一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19世纪初(最高阶段)
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主要思想: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人运动的兴起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理论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产生的必然性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创立者
马克思,恩格斯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学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诞生的标志
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
内容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查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意义
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十月革命的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叫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近代中国的国情
内忧外患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探索历程后的结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内因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
成立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成立意义
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大法宝
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性质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在哪里
领导权
革命前途
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书p24 1. 2.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1949~1956
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
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意义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艰辛探索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课题)
中共八大
贡献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成就
1.工业2.农业3.基建4.民生5.文化
社会变化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伟大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地位
伟大的转折
内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意义
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对内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
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标志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重要决定和重大事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周至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部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
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的意义
历史意义
改变了三个面貌
实现了三个飞跃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大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印照,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鲜明主题
1982年,在党的12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创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立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作用
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
创立
党的十六大以后
深刻正式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进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立
十八大以来
内容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界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道路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内涵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是全体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5.是我国日益走近…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重大意义
1.意味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意味着科社…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途径,给世界上…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1.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人民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泳不解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利益观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14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现实意义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己成为激荡在十囜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如何实现中国梦
1.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历程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会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3.中国要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即使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中国将通过建设会议到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怎么做
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的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走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如何发展
1.这要静静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才能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
2.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背景
1.习近平,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四个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的关键组成部分,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主八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地位
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八个明确”“14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
1.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置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捷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