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022-12-12 17:04:36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律 高中政治 初中政治 法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从古至今法律适用对象的变化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向近代法律进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社会规范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概念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奴隶制法
概要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国法制的决定因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我国的政治主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法律体系)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立法水平和质量)
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法律的作用)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民法典的第四编·人格权)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的组成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
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我国立法的级别
1宪法,基本法/全国人大2普通法/人大常委会3行政法规/国务院4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5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6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
普通法律是以宪法为基础,由国家立法机关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用以规范某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某一方面行为规则的规范性文件。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制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制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