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2-12-21 17:02:00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含义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政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阶级
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经济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文化
出现背景
核心思想:仁、礼;以德治国;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诗》《书》《礼》《易》《乐》《春秋》
整理“六经”
孔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孟子
“道”是世界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荀子
“道”是最高原则;“齐物论”
庄子
儒家
法治
韩非子
法家
“兼爱”“非攻”
墨子
墨家
主要流派和代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过程
“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积极作用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消极作用
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