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整理
2022-12-21 23:17: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政治知识点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马原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基本立场:人民
基本观点: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
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诞生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思想根源:德哲、英政经、英法空想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 进化论
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
其他著作
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总结巴黎公社《法兰西内战》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
恢复马恩国家学说,列宁《国家与革命》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本质和特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对自然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民性:政治立场、鲜明品格
发展性:与时俱进开放性:吸收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哲学1
辩证唯物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1、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有无同一性)
哲学流派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实体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
原子粒子、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意识能动、规律、实践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
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主观唯心/唯意志论
个人感觉、我、感觉、心、意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特殊的运动(位置、性质)
(空间位置、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
时空
时间具有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具体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统一性是多样的统一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2实践活动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材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的本身
影响意识产生因素:劳动是决定性因素语言是重要因素也是物质外壳
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
于物质关系: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反作用:可超前可滞后可同步)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尊重规律是前提实践是统一的基础、是发挥能动性的基本途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与自然
实践:是分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统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
唯物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
联系4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区别新旧事物不在于时间先后,在于是否符合规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现存事物是会灭亡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5个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现象和本质
现象: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可通过感官认知(个别的 具体的 多变的)
本质:内在联系、根本特征、只靠理性思维把握(一般的 共同的 稳定的)
必然与偶然
不能认为必然是偶然的总和
必然寓于偶然性之中
必然性偶然性都是不可选择的
现实与可能
区别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有无现实依据
区别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依据是否充分
现实和可能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与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两种基本属性
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特殊性:各方面各有特点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不平等性(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被支配
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
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全面的看,又要抓住关键主流
正确应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事物发展逐渐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变体现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事物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两边体现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度: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掌握适度原则
否之否规律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消亡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a-b-a,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与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
两者关系:本质上是统一的、表现形式不同(不是决定与被决定、不是源与流)
4对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个别—一般—个别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感性的具体是人的认识的起点)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
哲学2
实践与认知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观
本质: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规律性活动
基本特性:直接现实性(强调做到)自觉能动性(认识导论)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与客观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关系(最基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两个子系统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大多数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现实的需要可以推动实践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观
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价值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价
认识的过程与规律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重要性
认识世界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校验
如何实现:从实际出发,理论实践相结合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认识到初级阶段,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间接的、抽象的
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感情有待于发展为理性
理性依赖于感性
感性与理性相互包容,互相渗透
感性到理性飞跃条件:1获得大量感性材料2对感性材料加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理性因素(理性直观、思维能力)非理性因素(主观的感情和意志)
真理观
真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特性
客观性:本质属性
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绝对性(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只是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与谬误
关系: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真理与价值
价值表现为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样性、社会历史性
评价具有主观性、但不一定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辩证关系
认识是理论指导、目的是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必然与自由
必然性:规律性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有条件的(认识条件、实践条件)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根本目的
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物质方面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相互影响和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因素)
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三要素:劳动资料(体现生产力水平)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最活跃因素)
科学技术
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决定性、基础、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核心是国家政权)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其他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改革(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社会形态的更替
3方面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更替的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人”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
质: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特定时期包括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和前提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和方向
杰出人物: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科社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优点:理论上分析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天才的火花
局限性:未能揭示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现实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两大基石: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
十月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践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
主要特征
余粮收集制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
列宁正在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根据俄国实情 许多精辟的论述
长期实践 不断探索
发展生产力 提高劳动效率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利用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
苏联模式
消极: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束缚了劳动力的积极性
发展规律
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
原因
各国国情不同(根本)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原因)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从当代历史条件角度出发 走自己的路
充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共产主义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指明发展方向
剖析未来世界特点
不断深化认识
描绘一般特征不可能具体描绘细节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性
物质财富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精神境界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必然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是必然趋势
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一个长期过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时间上: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
层次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
范围上:全人类理想与全中国人民理想
政经1
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
简单阶段: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发达形态: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对矛盾
1劳动二重性(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价值-无差别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2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有用性-具体的有差别的-自然属性
价值-无差别、抽象的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与货币
货币本身有价值,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1具体商品-使用价值2货币-价值
好处:解决了交换的困难
坏处:加深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流通手段(即时交易)储藏手段(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赊账、工资、租金)世界货币(汇率)
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基本矛盾)
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与发展过程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剩余价值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政治体制:英法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
价值构成:1养家2糊口3训练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最大特点),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大
货币转化为资本:购买到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总时间(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最后结果: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利润
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表现:“劳动的价格”,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
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最终会趋于平均化
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无休止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不体现剩余价值)
剩余劳动(体现剥削)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资产阶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的发现与唯物史观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两大基石
政经2
资本主义
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上层建筑
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坚持领导核心 科学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方法 崭新的纲领
初心和使命
3个“深刻改变了”
毛中特
毛泽东思想
形成条件
形成和发展
活的灵魂
历史地位
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时代特征
总路线
基本纲领
革命道路
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时间:新中国成立到改造基本完成
5种经济成分
阶级构成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956年 基本完成 结束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意义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
1956论十大关系
1957正确处理内部矛盾
1956八大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其他成果(毛泽东)
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基本问题:什么事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关键: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揭示本质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核心观点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科学内涵
习新时代
概述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新时代总任务
实现中国梦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
五位一体总布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美丽中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统领地位)
军队与国防
坚持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军民融合
外交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领导
史纲
1840-1915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侵略的方式
军事侵略(首先和主要的侵略方式)
政治控制
经济掠夺
文化渗透
近代中国的性质
半殖民地原因
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主要)中国一直是统一的大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无法协调
半封建原因
外国资本家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场战争
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失去了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
民族意识开始在少数人中觉醒
引起的反抗:太平天国起义
中日甲午战争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马关条约》,失去台湾岛 掀起了瓜分狂潮(以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为标志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引起的反抗:维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起的反抗:辛亥革命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腐败(根本原因)
经济技术落后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内容: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主体、内容、实现方式都不一样
民族意识觉醒
鸦片战争前后
林则徐《四洲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 君民共主
甲午战争后
严复1895 “救亡”口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其他
近代史第一次大规模反抗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
对义和团的评价
存在笼统的排外主义错误,对帝国主义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存在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
不畏强暴与敌人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得帝国主义不敢为所以为瓜分中国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
《天朝田亩制度》
平均分配土地
最能体现这次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社会改革方案
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没有超出小农生产者的狭隘视野
空想性质、并为付诸实践
《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未实施
失败原因
小农局限性(根本原因)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没有科学思想指导对西方侵略者没有达到理性认识
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洋务运动
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或改良运动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目标:自强求富;首要/直接目的:镇压太平天国;其他目的:加强海防边防,发展本集团势力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军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意义
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新知识传入,打开眼界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失败原因
封建性、对列强的依赖性、管理的腐朽性
百日维新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惨败后民族觉醒
要求:兴民主 君主立宪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 要推行的是改良方案
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要不要变法(核心)
要不要兴民权设立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除八股文 该科举 兴西学
论战意义
第一次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的交锋
解放了人们长期被束缚的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戊戌变法的帷幕随之拉开
定位: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推动力中华民族的觉醒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冲击了封建统治
思想启蒙运动 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提出了新主张
失败原因
维新派自身实力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反对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骨干力量
要求:民主、共和、革命
定位: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有政党: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有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民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局限: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民权:创立中华民国
局限: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民主权利很难保证
民生:平均地权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
所制定的政策符合民族利益
所制定的政策相当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有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有思想解放:革命和改良的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核心)
要不要推翻帝制 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意义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
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思想解放、社会风俗
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根本)
资产阶级革命本身有许多弱点和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领导核心
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革命伟大先驱
毕生追求中国统一
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
1915-1937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1915)
兴起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 北洋军阀统治 人们绝望
先进知识分子认为 封建思想的束缚
主要阵地:《新青年》、北大
基本口号:民主、科学
意义
前所未有、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外国各种思想的传入,冲击了思想禁锢的阀门
为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
局限
倡导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不可能真正救国
离开革命实践 不可能根本改造国民性
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给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五四运动(1919)
背景
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
参与人:前期学生在北京 后期工人在上海
两个转向:斗争主力有学生转向工人 中心由北京转向上海
意义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真正的爱国群众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干部准备,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达到了理性认识
共产党成立(192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一开始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知识分子与群众结合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一次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中共一大的召开
标志着中共的成立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制定了第一个纲领 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承受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背景:社会黑暗,军阀混战
第一次国共合作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新三民主义
民族:突出了反帝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改善工农生活状况
中国共产党
口号的提出者国共合作的倡导者 统一战线的组织者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义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
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提高了中共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失败原因
客观上: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主义上
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
中共还不善于理论结合实际
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导
教训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共被迫到农村去发展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原因
民众基础 易守难攻 筹粮出款 统治力量薄弱
一些起义
1927.8.1南昌起义 第一枪
1927.9.9秋收起义 (工农革命军旗帜 井冈山)
1927.12.11 广州起义(英勇反击)
八七会议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转折
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整编自己的的队伍”
确定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
选出了以翟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委员
毛泽东在会是提出“枪杆子出政权”
三河坝战役:奠定了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的基础
土地革命的发展
理论探索:《红色政权》《井冈山》《星火燎原》《反对资本主义》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军队的政治特征和根本优势:党的领导
土地政策
《井冈山土地法》中共第一个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禁止土地买卖”内容不切实际
《兴国土地法》第一个实施的土地政策
没收一切公共和地主土地
原则改正:保护中农利益不受侵犯
阶级路线: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证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不少 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1931.11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主席
土地革命的挫折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
反帝反封建与反资并列,排斥打击中间势力
以攻打城市为中心
打击富农 “地主不分田 富农分坏田”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推行宗派主义 “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的方针
屡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中共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共产国际瞎指挥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左倾错误情绪没有得到清理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长征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1935.1
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标志着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开始确立 毛泽东 正确路线 领导地位
生死与共的转折点
长征
长征两次会师
第一次会师1935.10
中央红军与第15军团会师(陕北吴起镇)
落脚点 战略基地
第二次会师1936.10
红2,4,1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结束(甘肃会宁、静宁
长征的意义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共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革命事业有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瓦窑堡会议1935.12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强调中共领导作用
规定了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用“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抗日战争
1935.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1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军事上的大争论
1937.《实践论》《矛盾论》
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深入论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937-1949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
1937 九一八事变开始抗战的起点 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5: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新高潮)《为抗日救亡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停战议和 一致抗日》通电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时局转换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全面抗战
全面抗战起点:1937卢沟桥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提出:1935.12 瓦窑堡会议
基础:国共合作
形成标志
1937.9《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共地位的谈话
原则:独立自主
口号: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 孤立顽固
中共的努力
理论上:1937洛川会议 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
实践上:游击战
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最重大的胜利
忻口战役:国共合作最好的一次战役
百团大战:以破坏敌人交通路线为目标的进攻路线
根据地建设上
政治建设
三三制
加强政权建设是首要、根本任务
经济建设
减租减息 发展生产
文化建设
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延安整风运动
开始
党的高级干部首先进行:《改造我们的学习》
全面范围内普遍展开:《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 整顿学风(最重要)
教条主义(重点)
经验主义
反对宗教主义 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 整顿文风
意义:全体党员端正了思想路线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关事件
1945.8.14
波斯坦公告
1945.8.15
日本投降书
1945.9.2
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结束
原因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键: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
朋友支持
意义:1、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开辟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3、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形成了伟大抗日精神5、为世界反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为新中国而奋斗
内战爆发前
中共争取民主的斗争
口号:和平 民主 团结
重庆谈判:1945.10.10“双十协定和平建国的方针
重庆政协:1946.1五项协议
国民党的阴谋
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消灭共产党
蒋介石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和平谈判
掩盖内战、敷衍舆论、诱使共产党交权,将内战责任转嫁给共产党
背后的支持:美国
内战爆发
起点:1946.6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军事战线
战略防御:1946.6至1947.6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的计划
战略进攻;1947.7挺进大别山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蒋介石政权的发展到消灭、帝国主义统治发展到消灭
战略决战:1948三大战役
政治路线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
1945年底 昆明一二一运动
1946.12.30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1230)
1947.5.20南京 北平 反饥饿 反内战运动(520)
1947.2.28台湾 大规模游行(228)
解放区:土地改革
《五四指示》减租减息变为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意义:1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2表面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3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准备
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民主党派性质:阶级联盟
民主党派vs中共:政纲不同,但都主张爱国、民主,反对卖国、独裁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民主党派的最终态度
《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共产党领导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会议并将在新中国参政
建立新中国的筹备
1949春 西柏坡会议
指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工作中心的转移:由乡村到城市
“两个转变”:务必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6.6.30《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创立新中国的任务
《政协组织法》《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政协会议来承担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深刻社会根源和雄厚群众基础
中共的领导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经验: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1949-现在
新中国成立
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个对策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个阶段(1949.10.1-1952)
一化三改
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思修
绪论
时代新人
根本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时代新人的培育
理想信念本领才干 担当精神
不断增加本领才干,是青春焕发光彩的重要源泉
担当精神是决定人生价值的最大砝码
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关系
思想道德:思想指引 价值基础
法律素养:制度保障
调节地域小,国家强制力
思想篇
人生观
与世界观的关系
人生观是对待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 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
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
人生观的构成
内涵:关于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看法
主要内容
人生目标:回答为什么活着、人生观的核心、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回答应当如何活着
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最先进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 务实乐观 进取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关系
最根本: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是个人利益相加
社会利益是前提是基础 也是保障
个人价值
内涵: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系
自我价值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哦见
没有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最为根本的方面
评价
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促进历史进步
普遍标准:是否为国家社会真诚奉献 为人民服务
评价人生价值大小的方法:三统一
实现: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从个体自我条件出发不断增强能力和本领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幸福观 得失观 苦乐观 生死观 荣辱观
反对错误人生观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 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大学生: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于人民同在
理想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国精神
道德篇
道德
传统美德
革命道路
公民道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
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精髓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法律篇
法的历史和法的类型
国家维度
个人维度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