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2-12-21 23:42:38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人类社会演进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最初 最低阶段
生产关系特点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共同劳动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低下 生产工具:石器
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
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
生产资料:氏族公有→家庭私有;土地变为私有(私有制确立)
贫富分化加剧
奴隶社会
阶级
含义
产生
生产关系特点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
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
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城市的出现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
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特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劳役、实物、货币)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显著特征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灭亡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社会
建立生产关系的基本条件
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
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做资金
生产关系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基本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影响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终将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危机
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 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 信用关系被破坏 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原因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科学社会主义
产生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推进
创立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实践
生产关系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1.资本主义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2.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919五四运动
性质
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特点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意义
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内心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阶段
大革命(1924-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日战争(1931-1945),解放战争(1946-1950)
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实现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过渡时期(1949-1956)
总路线总任务(一化三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必然性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意义
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社会主义思想
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
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内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意义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对内改革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企业改革
农村→城市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沿海开放城市
大连,青岛,上海等15个
意义
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特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特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创立
“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和完善
道路
理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制度
文化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