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2023-01-15 11:37:35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1)后续会继续完善 (2)备注使用了markdown语法描述 (3)大节点按照教材划分,小节点部分有重编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
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
第四节 清朝的科举制度
第十章 近代转折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
(一)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二)教育内容不切实用
(三)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三、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一)对儒学的批判
(二)对文字、文风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三)建立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二、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
三、教会学校的发展
四、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
五、教会学校的课程
(一)宗教
(二)外语
(三)西学
(四)儒学经典
六、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第三节 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转化的启动
一、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一)全面学习西学
(二)改革科举制度
(三)建立近代学制
(四)倡导女子教育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三)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二)清末学制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三)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订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一)留日高潮的兴起
(二)“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一、批判封建教育
二、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
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
(一)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
(二)大通师范学堂
第十二章 民初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
第十五章 中国
第一章 原始时期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的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原始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原始人群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教育的方式为身教与言传,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总结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
一、夏代
二、商代
三、 西周
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
四、 春秋
一、官学衰废
二、私学兴起
三、私学特点
四、历史意义
五、 孔丘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战国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第四章 秦汉
一 秦
二 汉
一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二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三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发展
官学
中央
太学
洪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
郡---学
县---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书馆
经馆
经学教育特点
四 人物
郑玄
董仲舒
王充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一 魏晋
二 南朝
三 北朝
四 玄学
五 人物
第六章 隋唐
第七章 宋辽金元
第八章 明朝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