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思维导图
2022-12-29 17:31:31 29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上下五千年属于一种口语,是“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中,经典的民间传说和精粹的历史故事”的缩略语。从林汉达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始篇就是“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记载历史故事,从客观的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极具影响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发明发现和贡献作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夏朝
年代
约前2070-前1600
都城范围
安邑(山西夏县)
主要事件
青铜时代初期
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朝开始立法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定制,又叫阴历
商朝
约前1600-前1046
年代
都城范围
阳翟(河南禹县)
毫(河南商丘)
主要事件
广泛使用青铜器
发明甲骨文
西周
年代
前1046-前771
都城范围
镐京
主要事件
分封制和宗法制
春秋
年代
前770-前476
都城范围
洛邑(河南洛阳)
主要事件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孙子兵法》
进入铁器时代
战国
年代
前475-前221
都城范围
洛邑(河南洛阳)
主要事件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秦朝
年代
前221-前206
都城范围
咸阳(陕西咸阳)
主要事件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推行郡县制,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焚书坑儒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
西汉
年代
公元前206-公元23
都城范围
长安(陕西西安)
主要事件
楚汉相争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绿林军起义
东汉
年代
公元25-220
都城范围
洛阳(河南洛阳)
主要事件
黄巾起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
医学:《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科鼻祖华佗
三国
魏
年代
220-265
都城范围
洛阳(河南洛阳)
蜀
年代
221-263
都城范围
成都(四川成都)
吴
年代
222-280
都城范围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
年代
265-316
都城范围
洛阳(河南洛阳)
主要事件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东晋
年代
317-420
都城范围
建康(江苏南京)
主要事件
淝水之战
南朝
宋
年代
420-479
都城范围
建康(江苏南京)
齐
年代
479-502
都城范围
建康(江苏南京)
梁
年代
502-557
都城范围
建康(江苏南京)
陈
年代
557-589
都城范围
建康(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
年代
386-534
都城范围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
年代
534-550
都城范围
邺(河北临漳)
西魏
年代
535-556
都城范围
长安(陕西西安)
北齐
年代
550-577
都城范围
邺(河北临漳)
北周
年代
557-581
都城范围
长安(陕西西安)
隋朝
年代
581-618
都城范围
大兴(陕西西安)
主要事件
开皇之治
开科举
京杭大运河
唐朝
年代
618-907
都城范围
长安(陕西西安)
主要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经济重心南移
文成公主入藏
五代十国
后梁
年代
907-923
都城范围
汴(河南开封)
后唐
年代
923-936
都城范围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
年代
936-946
都城范围
汴(河南开封)
后汉
年代
947-950
都城范围
汴(河南开封)
后周
年代
951-960
都城范围
汴(河南开封)
十国
年代
902-979
北宋
年代
960-1127
都城范围
开封(河南开封)
主要事件
杯酒释兵权
王安石变法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程朱理学
南宋
年代
1127-1279
都城范围
临安(浙江杭州)
主要事件
靖康之变
辽朝
年代
916-1125
都城范围
皇都(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
年代
1038-1227
都城范围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朝
年代
1115-1234
都城范围
会宁(黑龙江)
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朝
年代
1271-1368
都城范围
大都(北京)
主要事件
实行行省制
设立宣政院开始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
明朝
年代
1368-1644
都城范围
南京(江苏南京)
北京(北京)
主要事件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立内阁大学士,加强皇权
郑和7下西洋
编纂《永乐大典》
清朝
年代
1644-1911
都城范围
北京(北京)
主要事件
名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占领台湾的荷兰军队,收复台湾
乾隆皇帝组织大批学者编写《四库全书》,纪晓岚负责总编纂
确立西藏宗教和政治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