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
2023-08-13 23:25:39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认知行为学派,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自我心理疗愈方法。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说明
书名: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整理:公号丨董点先森(dongdiansir)
相关推荐:入门级思维图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第一章
概念化
概念化
1.1
什么是概念化
什么是概念化
概念化:理论概念的具体化,在具体个案当中找到心理咨询理论概念对应的具体内容
概念化过程: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咨询理论模型去搜集资料、评估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原因的过程
初略过程
按照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情境→认知→情绪/行为”模型进行咨询会谈
首先是“情绪”概念化,其次“情境”概念化,最后了解其“认知”和“行为”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
1.2
认知概念化模型
认知概念化模型
1.2.1
流程认知行为模型
流程认知行为模型
1.2.1.1 艾利斯情绪ABC模型
情绪(C)是由事件(A)和认知(B)共同决定的
1.2.1.2 斯蒂芬·霍夫曼的认知行为模型
在认知结果方面增加了生理和行为两种结果,即包含情绪、生理和行为三种结果;
同时他强调生理、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他强调生理、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1.2.1.3 威斯特布鲁克等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认知也参与情绪、行为、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应(情绪、生理、行为)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而个体的认知又会引起新的反应(情绪、生理、行为)
1.2.2
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1.2.2.1 基本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情境引发认知,认知引起情绪,情绪驱动行为,行动带来后果,这个后果构成新的情境,新的情境又再次引发认知、情绪和行为
1.2.2.2 怀特的认知行为模型
除了一般性的事件引发认知,认知导致情绪和行为之外,情绪和行为本身也能影响认知,导致认知的改变
1.2.2.3 郭召良的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认知过程是情绪和意志过程的基础。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心理活动时,首先发生的是认知活动,然后再出现情绪和意志行为
总结:情绪影响认知、行为影响认知,抑或是情绪与行为的相互影响,都是以认知为中介的
1.2.3
T形认知行为模型
T形认知行为模型
亚伦·贝克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
事件是对一件事的笼统的表达,情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事件的具体表现
认知在这里被具体化为“自动思维”。贝克之所以用这个词,主要是强调患者的认知内容是自动涌现,并非刻意思考的结果
认知结果部分包括了情绪、行为和生理三种反应。都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而得以解决
自动思维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认知,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也是表面原因,解决了它,也就是实现了对症治疗,达到治标的效果
中间信念是具体某个心理领域(或侧面)的一些心理策略,核心信念则是人们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最一般、最概括性的认识,后者比前者更为抽象
核心信念决定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决定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归根结底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这三个信念又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1.3
横向概念化与纵向概念化
横向概念化与纵向概念化
通常个案概念化是在首次评估性会谈中进行的,并在后续的会谈中对原来的概念化进行补充和修正
横向概念化是对患者当前心理问题的认知分析,纵向概念化则是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历史成因的探寻
1.3.1
横向概念化
横向概念化
认知行为疗法的横向概念化主要涉及四个概念:情境、认知、情绪和行为。这四个概念组成了一个认知疗法的模型:“情境→认知→情绪/行为”。
横向概念化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咨询师应当确定患者存在的症状,即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会涉及生理方面的表现,如心跳、呼吸、饮食、睡眠、性的问题)
第二步,确定存在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具体情境,也就是来访者在哪些情形下有这样的表现
第三步,咨询师要通过提问,挖掘情境和情绪行为之间的认知内容,以落实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是什么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化,实际上就是对临床表现具体化,概念化就是要通过提问把横向概念化中的相关内容搜集完整,明白问题的表现和病因
1.3.2
纵向概念化
纵向概念化
纵向概念化的模型:自动思维→中间信念→补偿策略→核心信念→童年经历
四个要点
(1)自动思维是由核心信念决定
(2)核心信念则是在童年经历中形成
(3)一旦核心信念形成,个体会发展出一种补偿策略来应对自己的核心信念
(4)补偿策略体现在中间信念中,中间信念就直接决定自动思维的产生内容
纵向概念化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以自动思维为起点,通过箭头向下技术,确认来访者核心信念的内容
第二步,通过搜集来访者早年父母的养育等方面的童年经历,取得决定其核心信念的相关童年资料
第三步,通过了解其个人成长史方面的素材,确定其补偿策略类型
第四步,根据其补偿策略和当下的问题情境,确认其中间信念内容
通常情况下,多个自动思维通过箭头向下技术得到的结果都会指向相同的核心信念。
1.3.3
现在与过去:横向概念化与纵向概念化
现在与过去:横向概念化与纵向概念化
代表现在与过去的概念化模型
核心信念解释了“是什么”,童年经历说明了“为什么”,补偿策略则回答了“怎么办”
概念化搜集资料及其分析维度
1.4
认知行为疗法的病因观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病因观点
1.4.1
自动思维是情绪/行为症状的直接原因
自动思维是情绪/行为症状的直接原因
心理问题实际上体现为个体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或生理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持续进而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应对自动思维上面。一旦患者的自动思维得到修正,其情绪问题就能得到缓解,行为问题也能被解决
个体一旦改变其认知,他的情绪就能有所缓解,行为也能改变。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自动思维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所在
1.4.2
自动思维是受核心信念和情境双重决定的
自动思维是受核心信念和情境双重决定的
自动思维其实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个方面是情境因素:另一个方面是核心信念
只有修正了核心信念,表层情绪和行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4.3
核心信念是幼年时期形成的
核心信念是幼年时期形成的
核心信念是个体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般性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核心信念的形成因素影响
(1)基因影响个体的反应倾向
(2)重要他人的期望或要求
(3)社会比较
(4)创伤事件
(5)重要他人评价,直接塑造了个体的核心信念
(6)儿童对早期经历的认知解读
(7)行为方式
1.4.4
补偿策略是为应对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起来的
补偿策略是为应对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起来的
个体在形成负性核心信念的同时,也在发展他的补偿策略
1.4.5
补偿策略失效导致今天的心理问题
补偿策略失效导致今天的心理问题
补偿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它是否有效取决于周围人(特别是重要他人)的反应
诱因事件出现使得原本起作用的补偿策略不再有效,来访者的负性核心信念被暴露出来,来访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就被激活
第2章
结构化
结构化
2.1
什么是结构化
什么是结构化
其一,结构化作为一种会谈技巧,它是指相关会谈内容正式开始之前的预告或者告知
其二,咨询师在对来访者问题进行了诊断的基础上,对心理咨询如何展开而事先做出的咨询方案和咨询计划
结构和顺序分为几个层次
咨询进程(评估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巩固性会谈)
咨询阶段(自动思维阶段→中间信念阶段→核心信念阶段)
干预流程(识别→评估→评价→应用)
会谈结构(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结束环节)
2.2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的结构化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的结构化
2.2.1
咨询进程
咨询进程
评估性会谈就是对来访者心理问题做出一个判断,并制定心理咨询的目标与计划
咨询会谈就是应用心理技术,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这是心理会谈的主要环节
巩固性会谈是在结束咨询后为了预防问题的复发而安排的咨询会谈
2.2.1.1 评估性会谈
评估性会谈的任务
(1)建立咨询关系
(2)会谈结构化
(3)搜集资料,做出诊断
(4)个案概念化
(5)明确咨询目标
评估性会谈通常需要1~3次会谈时间,问题比较单一且患病时间短的个案需要一次会谈时间就够
2.2.1.2 咨询性会谈
咨询性会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导入期、干预期和结束期
导入期,咨询师需要向来访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解释心理问题的原因,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原理,以及将如何解决他的问题
干预期,咨询师会根据咨询计划的安排,与来访者一起共同推进心理咨询,达成心理问题的解决
干预期内又可以根据心理咨询的阶段性任务不同区分为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三个阶段
所有问题都需要完成自动思维阶段的咨询,至于是否推进到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阶段,要视情况而定
结束期,需要处理来访者的分离焦虑和其是否能独立应对生活问题的担心
2.2.1.3 巩固性会谈
为了减少心理问题复发或者保持更长时间的健康状态,咨询师需要建议患者结束咨询后定期前来咨询以巩固心理咨询会谈的效果
巩固性咨询会谈的频率也低于正常心理咨询频率,通常是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一次
2.2.2
咨询阶段
咨询阶段
2.2.2.1 自动思维阶段
自动思维阶段,实现两个目标就可以结束
(1)来访者情绪的根本改善和问题情境的有效处理
(2)来访者学会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
除了要帮助来访者解决当下存在的症状和问题,还要帮助来访者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的技能以应对未来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实现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这一目标
这个阶段的咨询大约需要7~14次。具体咨询次数的多少,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是深刻的理解领悟能力
2.2.2.2 中间信念阶段
补偿策略主要是为了应对负性核心信念而形成的,它具有僵化和泛化的特点,不区分具体情境而一概应用往往就会带来问题
中间信念阶段的任务就是要修正补偿策略,把它变成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就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问题不同、情形不同,我们就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中间信念阶段结束的标志:来访者修正了补偿策略并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与习惯
中间信念的咨询次数一般在7~20次,咨询次数的多少主要由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需要修正的补偿策略多少
二是行为方式改变的难度
2.2.2.3 核心信念阶段
治标
治标,是因为它致力于改变来访者的应对方式,帮助来访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自动思维的干预是针对出现问题的若干情境(点),中间信念的干预是针对某个生活的侧面,如学业、职业、人际关系、婚姻关系等(面)
治本
治本,是因为补偿策略的修正为核心信念的修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补偿策略作为保护壳,核心信念才能得以维护,修正了补偿策略,核心信念的改变才有可能
核心信念阶段的任务就是治本,治疗心理问题之本。心理问题的根本,其实就是“人格”或“性格”
核心信念阶段就是要修正来访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根本看法(即核心信念)
首先,在核心信念阶段,咨询要处理的是核心信念的维护机制,个体通过该机制使得核心信念得以巩固
其次,要提出并巩固新的核心信念——正性核心信念
最后,必须要处理来访者的过去,童年时期的那些人和事,对其成长经验的重构也是核心信念阶段的一个必要步骤
核心信念阶段咨询结束的标志,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核心信念阶段的咨询主要是来访者的自我探索和成长,会谈次数大致在10~30次
2.2.3
干预流程
干预流程
在每一个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流程都包括识别、评估、评价和应用四个环节
2.2.3.1 识别
识别就是要找出每个阶段所需要改变的认知观念
识别自动思维和情绪,通常是在个体体验到某种情绪的时候,来明确引发这个情绪时的情境,以及当时的自动思维内容是什么
对于隐藏在自动思维深处的信念,我们通常要使用箭头向下的技术来挖掘
2.2.3.2 评估
目标的最终达成是从认知和情绪改变开始的。因此,认知行为治疗直接评估认知和情绪
2.2.3.3 评价
评价在这里其实就是干预的意思,它要求治疗师应用认知行为技术去处理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2.2.3.4 应用
两层含义
其一,把咨询会谈中讨论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二,来访者将学会的认知技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升自己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2.4
会谈结构
会谈结构
认知行为治疗的咨询会谈通常为每次45分钟或50分钟
2.2.4.1 开始环节
认知行为治疗的咨询会谈开始环节有四项内容:评估心境、获取最新信息、回顾家庭作业和确定会谈议程
2.2.4.2 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是咨询会谈的主体部分,主要任务是从议程清单中挑选最值得讨论的话题进行讨论
2.2.4.3 结束环节
认知行为治疗会谈的结束环节有三个任务:会谈总结、会谈反馈和确认家庭作业
会谈反馈中通常会涉及如下四个问题
(1)在今天的讨论中,有哪些内容对你重要并需要记下来?
(2)在家庭作业方面,你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会有什么问题吗?
(3)在今天的会谈中,有什么让你不舒服或者困惑的地方吗?
(4)关于我们的会谈,你还有什么想要弄清楚的地方吗?
2.3
咨询计划
咨询计划
2.3.1 问题清单
心理咨询师在评估性会谈中了解患者存在的全部心理问题、具体表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等
2.3.2 咨询目标
心理咨询师,一旦对患者的问题有了一个诊断,咨询目标和咨询计划自然也就确定了
2.3.3 咨询计划撰写
问题是咨询的起点,目标是咨询的终点,咨询计划就是一个从起点到达终点的实施过程
第3章
咨询设置
咨询设置
3.1
咨询设置及其作用
咨询设置及其作用
3.1.1 什么是咨询设置
咨询设置是为了保障心理咨询顺利实施就咨询关系和心理咨询展开相关事项而进行的一般约定
3.1.2
咨询设置的作用
咨询设置的作用
3.1.2.1 咨询设置是发现心理问题的工具
设定了规则,就可以用其来判定什么样的行为符合规则,什么样的行为违反了规则
对于来访者的种种违反/不遵守行为,咨询师可以通过询问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来加了解,洞悉他们存在的问题
3.1.2.2 咨询设置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咨询设置是探索和理解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和移情的重要咨询技巧。咨询设置不良,导致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现实关系混乱,或是导致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和移情模式被认为是小事而被忽视
3.1.2.3 良好的咨询设置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
良好的咨询设置,为来访者提供了心理问题的解决和个人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强调咨询关系是“共情式面质”和“有限再抚育”
共情式面质:咨询师就是既要理解来访者,又要帮助来访者面对现实
有限再抚育就是咨询师要向来访者提供在童年时期从重要他人中所未曾获得的满足,但这个满足不是无限的、任取所需的,它是有限度的,只是适度地满足这种需求
3.1.2.4 咨询设置是保护咨询师的有效手段
3.2
咨询基础设置
咨询基础设置
3.2.1 咨询保密
保密原则一般有三条具体的规定
(1)未经来访者书面同意,咨询师不能将咨询信息公开发表
(2)未经来访者口头同意,不能将咨询信息告知有关他人(如父母、配偶等)
(3)在来访者有可能做出危害自身、他人或社会的情况下,咨询师有义务告知相关当事人采取应对措施
3.2.2 咨询付费
心理咨询应当按照疗程来付费
3.2.3 不做重大改变决定
为了维护一个稳定咨询的外部环境,来访者在咨询期间不能做出与重大改变相关的决定,以免破坏稳定的外部环境,给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来访者在咨询期间不能做出改变学习工作、生活和婚姻等方面的重大决定
3.3
咨询关系设置
咨询关系设置
3.3.1 咨询同盟
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咨询关系是一种同盟关系。同盟关系的意思是咨询师和来访者要一起为了某个咨询目标而共同努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作为一个团队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3.3.2 不发展私人关系,咨询关系要纯粹
心理咨询规范约定心理咨询只能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不能给家人、亲人、朋友、领导、同事和下属等人进行咨询
作为行业禁令之一,心理咨询师禁止与来访者发展亲密关系(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婚外情),一旦发生将终生不得从事心理咨询业务
3.4
咨询场所和时间设置
咨询场所和时间设置
3.4.1 咨询场所
为了明确咨询关系,保障心理咨询所需要的物理环境和心理氛围,心理咨询一般都在特定设置的场所(即心理咨询室)中进行
3.4.2 咨询时间和频率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规定是每周进行一次会谈,每次50分钟
3.5
咨询目标设置
咨询目标设置
3.5.1 聚焦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学派更多“关注当下,聚焦问题”,希望了解来访者现在有哪些心理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
在操作层面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问题清单
第二步,问题分类
第三步,去除不解决的问题
第四步,问题排序
3.5.2 确定目标
认知行为疗法对咨询目标的要求是“具体”和“正面”的
具体就是要描述当下问题解决之后的具体改变,不能用一些抽象的、宽泛的词汇来描述
在咨询目标的设置当中有两个“不”
第一,一般不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标,通常以个人成长为咨询目标
第二,不以他人改变作为目标。心理咨询以来访者本人的改变作为目标,而不能以他人的改变作为咨询目标
3.6
咨询会谈设置
咨询会谈设置
3.6.1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又叫日程设置,是每次咨询会谈开始环节,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确定本次会谈需要讨论的话题清单的过程
3.6.2 咨询笔记与应付卡
咨询师通常会要求来访者对会谈中的内容记笔记,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阅读和巩固
3.6.3 家庭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分为两个环节:布置作业和确认作业
3.7
阻抗及其应对
阻抗及其应对
3.7.1 什么是阻抗
在认知行为学派看来,阻抗就是对咨询设置的违反或抵抗
第4章
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
4.1
咨询关系及其层次
咨询关系及其层次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看,咨询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指导关系
指导关系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关系的表面现象,其实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关系的核心是合作关系
合作关系
支持关系
支持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咨询师要营造一种值得信赖、温暖、支持的关系氛围。
在这里,咨询师是可以被信赖的、包容的、支持的,来访者能得到尊重、肯定和呵护
在这里,咨询师是可以被信赖的、包容的、支持的,来访者能得到尊重、肯定和呵护
浅层次的理解就是来访者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和情绪,不要有歪曲或误解。
深层次的理解就是能够结合其成长经历等因素,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
深层次的理解就是能够结合其成长经历等因素,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想法
4.2
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4.2.1 兴趣、共情和理解
咨询同盟铁三角就是指建立咨询关系需要关注兴趣、共情和理解这三个要素
4.2.2 真诚和乐观
真诚的意思是指咨询师应当以“真实的自己”坐在来访者的面前,而不是戴着专家的面具与来访者会谈
共情和真诚的区别
共情就是咨询师要能够体会来访者的想法、感受和情绪(以及想法和感受背后的过去经验的影响)
真诚是咨询师能觉察自己此时此地的感受与想法,必要时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回应给来访者
乐观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积极预期,咨询师相信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4.2.3 合作和寻求反馈
合作是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关系的核心
第一,合作关系体现在咨询目标的确认上
第二,合作关系体现在心理教育方面
第三,合作关系也体现在寻求反馈上面
咨询师针对会谈反馈可以提这几个问题
今天的讨论,有没有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舒服的内容?
我有没有理解错了或存在没有理解的地方?
你觉得下次会谈是否有可以做些改变的地方?
关于咨询,你还有什么想要弄清楚的吗?
4.2.4 调整自己的风格与来访者匹配
对于不同的来访者,咨询师要做好调整自己的准备。
咨询师需要在自己共情、关心、肯定、自我暴露和给予建议的过程中,观察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寻求来访者的反馈,并适时做出调整,使得咨询关系更加和谐
咨询师需要在自己共情、关心、肯定、自我暴露和给予建议的过程中,观察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寻求来访者的反馈,并适时做出调整,使得咨询关系更加和谐
4.2.5 缓解痛苦并取得效果
为了让咨询前期取得一定效果,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咨询师应当把注意力放在解决来访者当下存在的问题上,而不是去处理过去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或创伤
4.3
咨询关系问题的识别与概念化
咨询关系问题的识别与概念化
4.3.1 咨询关系问题的识别
咨询师需要通过分析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的指向,也就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的情境,来确定当前的问题是来访者问题还是咨询关系问题
4.3.2 咨询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引发咨询关系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来自来访者自身,也有可能来自咨询师,也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都有
来自咨询师方面的原因
(1)咨询师缺乏维护咨询关系技能,或者维护咨询关系技能应用不娴熟
(2)咨询师未能调整自己的咨询风格与来访者匹配
(3)咨询师的补偿策略和核心信念问题
来自来访者方面的原因
主要来自功能不良信念(即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4.3.3 来访者的咨询设置问题概念化
来访者表现出某种消极情绪,或者某些消极行为,咨询师应当寻求反馈,邀请来访者觉察其情绪和自动思维。
并确定是什么情境(即当下什么事情)引发其情绪和行为的,完成咨询关系问题的概念化工作
并确定是什么情境(即当下什么事情)引发其情绪和行为的,完成咨询关系问题的概念化工作
4.3.4 来访者的咨询关系问题概念化
来访者的咨询关系问题主要是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如何看待自己与咨询师的关系,以及与咨询师互动的问题
4.3.5 咨询师的咨询关系问题概念化
咨询师的咨询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带来的职业压力,二是咨询师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应用到咨询关系中带来的咨询关系冲突
4.4
咨询关系问题的咨询策略
咨询关系问题的咨询策略
4.4.1 来访者的咨询关系问题的咨询策略
第一步,寻求反馈
第二步,表达共情
第三步,列入议程
第四步,处理自动思维
第五步,调整互动方式
4.4.2 咨询师的咨询关系问题的咨询策略
(1)觉察
(2)处理
(3)互动
(4)督导
4.4.3 咨询关系问题优先
当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问题出现时,咨询师应当优先解决,然后再考虑来访者自身问题的解决,除非咨询设置和关系问题并不严重,并不妨碍来访者问题的解决
第5章
认知评估
认知评估
5.1
认知评估的内容和意义
认知评估的内容和意义
5.1.1 如何评估心理咨询的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把咨询目标具体化,用客观、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来描述心理咨询目标,根据咨询目标达成的程度和达成咨询目标数量的多少来评价咨询效果
5.1.2 认知评估的内容
认知评估是指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对心理咨询带来的心理改变的评估,包括认知改变、情绪改变、行为改变和客观改变的评估四个方面内容
对于每一次会谈效果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都会用认知改变和情绪改变来加以评价,
对于中长期咨询(疗程咨询、整个咨询)效果的评估,则往往用情绪改变、行为改变和客观改变来评价
对于中长期咨询(疗程咨询、整个咨询)效果的评估,则往往用情绪改变、行为改变和客观改变来评价
客观改变就是经由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变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评价心理咨询效果最直接的指标
5.1.3 认知评估的意义
认知行为疗法评估标准
旧想法或信念降到30%以下
新想法或信念(即替代性想法或信念)上升到90%以上
负性情绪降到20%以下
新行为发生频率超过70%
5.2
认知评估的方法
认知评估的方法
5.2.1 标尺评估法
5.2.1.1 认知观念评估标尺法
5.2.1.2 情绪标尺评估法
5.2.1.3 家庭作业标尺评估法
5.2.1.4 主观痛苦指数
5.2.1.5 情绪温度计
5.2.2 心理问卷评估
5.2.2.1 情绪症状评估
5.2.2.2 认知观念评估
5.2.2.3 社会功能评估
5.3
认知评估的应用
认知评估的应用
5.3.1 基线评估与结案评估
基线测评是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开始之前(即在评估性会谈中)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初始状态进行评估
在来访者的问题得到完全解决或基本解决后,通常要进行结案评估
5.3.2 过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咨询进展状况进行评估
(1)情绪评估
(2)认知观念评估
(3)行为评估与客观结果评估
5.3.3 心理干预技术中的评估
(1)识别自动思维中的评估
(2)思维记录表中的评估
(3)行为试验中的评估
(4)暴露技术中的评估
第6章
干预策略
干预策略
6.1
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
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
6.1.1 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包括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
6.1.2 知行合一
6.2
认知改变策略
认知改变策略
6.2.1 认知改变的基础
6.2.1.1 备选思维
要改变个体的认知,首先需要有备选思维,其次需要客观证据或经验
备选思维是认知改变的基础,它为个体产生新的替代思维创造了条件
6.2.1.2 客观证据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所谓的证据或经验就是指个体实际经历的事情或者他人实际经历的事情,抑或是客观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个体自身条件,也可以使外部客观条件
6.2.2 苏格拉底式提问
狭义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是指老师通过提出与学生观点相反的实例,使得学生的原有观点无法立足而被迫修正的做法
广义的苏格拉底式提问,就是指通过提问来引导来访者进行思考,从而改变认知的过程
6.3
行为改变策略
行为改变策略
6.3.1 行为改变的目标
(1)行为改变影响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改变认知来影响情绪,其实咨询师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善情绪
(2)行为改变为认知改变提供证据
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或者信念)是否正确需要行为实践来加以验证
(3)行为改变可以应对问题情境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来访者学习解决问题情境的方法或行为,被称为问题解决技能训练
6.3.2 行为改变方式
行为改变分成三个类型:行为激活、行为试验、行为表演
(1)行为激活
行为激活通常是指来访者对替代的新思维或新信念的相信程度高(如80%以上)的情况下,促使来访者采取行动,这些行为对来访者来说是自己过去做过的行为
行为激活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中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名称
(2)行为表演
行为表演是指来访者假装完全相信新思维或新信念的情况下,做出与新思维或新信念一致的新行为
(3)行为试验
行为试验就是来访者通过采取某种行为或多种行为,根据行为结果来验证自动思维或信念是否为真的方法
行为试验可区分为活动式和观察式两种类型
当行为试验是由来访者亲自参与并实施的时候,就被称为活动式行为试验
咨询师和来访者通过设计问题,并由他人去调查取得试验结果的试验方法,就是观察式的
6.3.3 行为改变的风险及化解
对来访者而言,行为改变的风险包括三方面
(1)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2)被他人贬低或看不起
(3)激发自我否定的核心信念
咨询师的常见对策有:(1)应用行为试验或行为表演;(2)循序渐进地改变
6.4
正念接纳策略
正念接纳策略
6.4.1 正念和正念相关的疗法
正念: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做评判。
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是一系列心理疗法的合称
包括
(1)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练习的内容是禅定等正念训练
做法
练习者先选择一个可以注意的对象,这可以是一个声音,或者单词,或者一个短语,或者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运动感觉
然后舒服地坐下,闭上眼睛,进行一个简单的腹部呼吸放松练习(时间不超过1分钟)
最后,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选择的注意对象上
(2)正念认知疗法
融合了认知疗法与正念减压疗法而发展的一种用以主要解决长期抑郁症复发问题的心理疗法
(3)辩证行为疗法
通过强调确认和接受,而不是改变来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
6.4.2 接纳与承诺疗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
ACT认为心理问题有两个病理基础:一是经验性回避,二是认知融合
所谓经验性回避,就是指人们试图去回避某些消极的想法、画面、记忆、情绪、躯体感受,
为此他们回避引发消极体验的场景,或者想办法去控制这样的消极体验(如心情不好就吃东西等)
为此他们回避引发消极体验的场景,或者想办法去控制这样的消极体验(如心情不好就吃东西等)
所谓认知融合,是指个体认为想法是自己的,对此想法深信不疑,任由这样的想法控制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ACT治疗过程六步骤
第一步,关注当下:许多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没有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对过去痛苦的回忆,他人曾经伤害自己的怨恨)或未来(担忧未来,或是幻想未来),让自己的过去或想象中的未来主宰自己当下的生活
第二步,接纳:当你活在当下,关注当下,你就会发现,当下发生的事情有些是你喜欢的、期望的,有些是你不喜欢的或讨厌的
第三步,解离:要求来访者把自己从当下的消极想法、回忆、冲动、画面和情绪中抽离出来,把它客体化,和它保持距离,不要让这些想法、情绪等影响你,主宰你,控制你,以及驱使你采取某些行为
第四步,以自己为背景:这是一种站在更高处来看待自己的思想、观点、情绪和行为的视角,站在更高处、更远处客观地审视着当前发生的一起
第五步,澄清价值观:一旦我们能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根据价值观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就能够接纳前进中的困难或痛苦,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第六步,承诺行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痛苦,选择一种价值观,就应当承诺让价值观指引自己的人生,按照这个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
6.4.3 森田疗法
患者会倾向于消灭生活中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一旦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这些想法、情绪和情绪的生理反应就会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式的治疗原则
“顺其自然”就是接受所发生的一切,它和正念的接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所当为”就是不要让症状影响我们的生活,妨碍我们去做该做的事情,这也和ACT中“承诺行动”的意思相近
6.5
干预策略的选择
干预策略的选择
6.5.1 接纳还是改变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选择接纳还是改变,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认知是否歪曲;其二,问题情境是否可控(或可改变)。
如果两者都是肯定回答,就选择改变策略,如果都是否定回答,就选择接纳策略
如果两者都是肯定回答,就选择改变策略,如果都是否定回答,就选择接纳策略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把接纳策略和改变策略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6.5.2 改变路径的选择
6.5.2.1 改变从哪里开始,认知还是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的“情境→认知→情绪→行为”模型,一般的心理干预都是从认知改变开始的
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是从改变认知开始,如果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选择改变认知作为入口,但如果没有证据支持或反对来访者的认知,就只能选择改变行为
6.5.2.2 情绪改变从哪里入手,认知还是行为
(1)以抑郁情绪为例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看,区别引发抑郁情绪的“情境”和相应的“行为”是决定使用认知干预还是行为干预的关键
行为激活技术应用存在两个前提:一是情境的脱离,二是行为的退缩
来访者的抑郁情绪是由所在情境引发的,而来访者又没有从这个情境中脱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应用认知技术进行干预
判断来访者是否脱离正常工作、生活情境是判断先使用行为技术还是认知技术的基础
(2)以焦虑情绪为例
当来访者的认知是假的,在这种认知驱使下的行为自然是无用的,我们可以应用行为改变技术(暴露技术)来证明其认知为假
当来访者的认知可能为真,这时候我们可以应用认知技术矫正认知,让他们的认知变得更有效更有用,促其采取有效的行为来应对当前困难,争取取得好结果
第7章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
7.1
临床症状与概念化
临床症状与概念化
7.1.1 临床症状
7.1.1.1 临床表现
咨询师要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实际上就要进行认知概念化
在精神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问题诊断)中,通常是用“情境(生活事件)+情绪/行为症状”模式进行表述的
7.1.1.2 生活事件与情境
把引发心理问题的生活事件落实到具体情境中就是干预自动思维的必要环节
7.1.1.3 社会功能损害评估
一个人的某个表现是不是心理问题,需要考虑其是否造成了个体的社会功能损害,社会功能的损害也是评估患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
7.1.2 具体化与概念化
7.1.2.1 何为情境
在认知概念化中,情境就是引发自动思维和情绪的背景,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受个体控制的情形,在很多时候,个体是无法加以控制和改变的
7.1.2.2 这是情境还是反应
在很多情况下,某些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也可以被看成是情境,但把相同的内容看成情境还是反应,就需要进行概念化
7.1.2.3 连续概念化
连续概念化就可以描述一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以及自动思维(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7.1.2.4 自动思维的内容逻辑
咨询师识别自动思维的时候,需要找到与情境直接相关的自动思维(这个部分来访者往往会省略而没有报告),还需要厘清自动思维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先处理与情境相关的自动思维,然后再处理排序在后的自动思维
7.1.2.5 具体化和概念化
在横向认知概念化中,具体化是指依据来访者的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等内容确定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过程
具体化技术
其一是举例法,要求来访者以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说明其感受和体验
其二是回溯法,要求来访者报告产生某种一般性想法时的具体情境
7.1.2.6 当来访者不能报告自动思维
(1)情境再现
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在头脑中再现当时情境,从而体验或觉察其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
(2)共情提示
咨询师可以设身处地思考来访者在那种情况下可能有哪些感受,把这些可能感受提示出来,刺激来访者对自己自动思维的觉察,引出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来
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提供可能的自动思维,让咨询去选择那个自动思维更符合的真实意思
第二种形式就是提供与可能自动思维相反的自动思维
(3)识别自动思维的“三问”
咨询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诱发出个体的自动思维
●怎么回事?●意味着什么?●会怎么样?
7.2
认知内容与认知方式
认知内容与认知方式
7.2.1 识别歪曲的认知内容与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对于相同的输入信息,认知方式(就是认知倾向性)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内容
7.2.2 认知歪曲
导致个体(或者来访者)出现心理问题的认知方式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往往被称为认知歪曲
全面的认知歪曲种类
(1)理想化。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实际情况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提出要求
(2)最高标准。用过高的、不现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以取得第一、达到最佳等标准来要求自己,生活中只关心那些超过自己的人,忽略低于自己的人
(3)读心术。在缺乏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就猜测他人的想法和意图,主观以为自己洞悉了他人的想法
(4)担忧假设性问题。自己在头脑中想象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问题产生担忧,总是问一系列“如果……发生了,该怎么办”的问题
(5)选择性负面关注。生活中发生许多事情,只注意自己做得不好的,对自己评价不利的事情,而忽略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事情
(6)任意推论。推理依据和结论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对事物随意地做出推论
(7)过度引申。将以往生活中曾经遭遇过的特殊事件推断为今后会经常发生
(8)以偏概全。根据部分的、消极的信息(不利信息),忽略了其他积极信息的情况下,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个方面品质和潜能做出消极预测
(9)灾难化。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太糟糕了,处在一个最悲惨的境地之中而难以承受
(10)内归因。将消极事件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事件的发生,忽略了客观环境和他人的责任
(11)外归因。认为是他人导致了自己目前所遭遇的问题,他人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和灾难,他人应该为自己困难和问题负责,忽略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可能具有的责任
(12)贴标签。根据个别事实就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整体评价,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评价,经常用“某某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句式
(13)随意比较。不客观分析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随意地进行人与人之间高低优劣的比较
(14)情感推理。根据自己的感受(情绪)来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
(15)后悔倾向。后悔自己过去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认为自己应该做得更好
(16)消极预测未来。没有充分思考和分析,就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
(17)苦算命运。对自己的未来悲观,认为已经命中注定,无法改变
(18)拒绝相反证据。拒绝任何与你的消极想法矛盾的证据或者观点
(19)低估正面信息。认为即使自己取得了成功,但这些成功(即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算不了什么
(20)黑白思维。以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判断和思考问题,用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方式下结论
7.4 其他认知行为技术
7.4.1 情绪技术
7.4.1.1 肌肉放松技术
在众多的放松技术中,只有肌肉放松和腹式呼吸放松是比较彻底的,对焦虑情绪有着明显的效果
7.4.1.2 呼吸放松技术
7.4.1.3 焦虑暴露技术
暴露技术反其道而行之,它阻止个体去回避行为反应,直面焦虑情境,在适应焦虑情境后,焦虑程度就会下降,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7.4.1.4 行为激活技术
行为激活技术就是促使个体采取一些行动,当个体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行动后,情绪就会好转
7.4.2 注意力技术
7.4.2.1 分心
分心就是我们把注意力从当下应当注意的对象上转移,聚焦到无关对象上来
7.4.2.2 再聚焦
来访者的注意力是从当前事务中转移出去的,现在把注意力重新转回到当前事务中来,它是注意力的回归,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再聚焦技术
7.4.3 问题解决技术
把从问题情境入手,通过改变问题情境来缓解或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称为问题解决技术
问题解决技术主要有三个思路
其一,改变问题情境
其二,离开问题情境
其三,进入适宜情境
第8章
中间信念
中间信念
8.1
透视中间信念
透视中间信念
8.1.1 其他疗法的类似观点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中间信念”实际上指个体的补偿策略(或应对策略)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
8.1.1.1 精神分析中的“防御方式”
防御方式的形成是由这四个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先天气质、早年经历、对重要他人的模仿和特定防御方式后的获益
8.1.1.2 图式理论中的图式
人类有五种核心的情感需要,儿童的先天气质和早期环境的交互作用导致儿童期“未满足的情感需要”。个体应对这些未满足的情感需要的方式的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8.1.1.3 萨提亚提出的生存姿态
生存姿态是个体处于低自尊和不平衡状态时,为了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免遭那些言语或非言语的、知觉的或是假定存在的威胁,个体使用生存姿态来增强自己的现实感、自我价值感,以及对沟通的掌控能力
8.1.2 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的关系
中间信念是核心信念在某个心理领域的具体化
8.1.3 中间信念与自动思维的关系
自动思维是该领域中特定情境所引发的认知想法。个体的自动思维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情境,二是中间信念
中间信念对自动思维的影响,是通过“态度”和“假设”实现的
8.1.4 中间信念内核:消极假设与行为方式
中间信念包括态度、假设和规则三个部分,态度是大前提,假设是小前提,规则是结论
“假设”才是中间信念的核心,要修正中间信念就需要着力去解决“假设”的认知问题
中间信念的本质就是由消极假设所驱使下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为人处事方式
8.2
从自动思维到中间信念
从自动思维到中间信念
8.2.1 从具体想法到认知信念
讨论自动思维的时候,就是讨论具体情境的认知和行为,当我们讨论中间信念的时候,就是讨论这些情境(点)所组成的心理领域(面),以及在这个领域中个体所存在的认知信念和行为方式
8.2.2 从行为改变到行为方式改变
自动思维的行为改变,就是中间信念行为方式改变的具体表现
自动思维阶段的行为改变也为中间信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中间信念行为方式的习惯形成
8.2.3 进入中间信念的合适时机
来访者对新信念的相信程度在50%以上的时候,进入中间信念阶段就是合适的
8.3
旧信念与新信念
旧信念与新信念
8.3.1 从补偿策略到应对策略
个体能够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调整应对的方式。与补偿策略相比,应对策略是面向问题的,是灵活的,根据问题不同而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而补偿策略则不同,它是面向负性核心信念的,是僵化的,不随问题的变化而改变
8.3.2 新信念的表述
修正后的中间信念(简称新信念)也可以有对应的态度、规则和假设等部分
8.4
中间信念的心理教育
中间信念的心理教育
8.4.1 中间信念结构的心理教育
中间信念的心理教育从识别中间信念开始
8.4.2 中间信念的习得与失效
中间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过程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是其过去应对生活的结果和总结
8.4.3 中间信念的修正与发展
可以修正自己的中间信念,让新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新信念的指引下,能够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8.5
认知改变
认知改变
在中间信念阶段,来访者的改变包括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部分。认知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中间信念阶段的改变通常是从认知改变开始的
8.5.1 认知改变的过程
8.5.1.1 从自动思维中来,到自动思维中去
8.5.1.2 用具体实例来论证,用客观效果来证明
8.5.1.3 苏格拉底式提问方式
8.5.1.4 新信念相信程度保持在90%以上
8.5.1.5 中间信念改变主要内容
不直接讨论中间信念的“规则”改变,而讨论“态度”和“假设”的改变
8.5.2 认知改变技术
中间信念的改变主要应用评估零点技术、认知连续体技术、饼图技术和多重环节技术
8.5.2.1 评估零点技术
评估零点技术的核心是将来访者担心的某个事情与特定情形(更糟糕的情形)进行比较
8.5.2.2 认知连续体技术
认知连续体技术就是在多种情形之间进行比较。多种情形之间比较是在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续体之内进行
8.5.2.3 饼图技术
饼图技术主要应用于矫正个体的“内归因”或“外归因”的认知歪曲
8.5.2.4 多重环节技术
多重环节的意思是指事情(许多来访者担心的事情)的恶化有一个过程,需要经历若干阶段,事情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有条件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某种措施阻止事情往下一个阶段发展,甚至是扭转局面
多重环节技术主要是用来修正来访者的警惕策略
8.6
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技术一方面是用来增进来访者对新信念(或新假设)的相信程度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在协助来访者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方式
行为改变区分为三个阶段:新行为的尝试阶段、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和行为习惯阶段
8.6.1 行为试验技术
行为试验,实际上针对的是来访者需要解决的议程(问题情境),在这个议程中咨询双方提出行为试验方案,来访者用实际行为的实践结果来检验新旧信念的有效性
8.6.2 行为表演技术
行为表演技术,就是在来访者高度相信(但并不完全相信)新信念的情况下,让来访者假装完全相信新信念,邀请来访者按照新行为行事的一种技术方法
第9章
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
9.1
人格与核心信念
人格与核心信念
9.1.1 什么是人格
普通心理学认为,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可以分为能力和人格两个类别。能力是指个体完成任务(或是做某个事情)的效率或所能达到的质量水平。人格是指人和人之间行为方式上面的差异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包含着受过去的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9.1.2 人格、自我概念与核心信念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或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内核
核心信念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认识。在这里,核心信念不仅包括自我概念(即关于自我的一般性、概括性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和世界的概念
9.1.3 人格类型与补偿策略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有着负性核心信念的时候(如感到无能或不可爱),个体会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出补偿策略,不同的补偿策略就意味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风格
9.2
认知行为疗法的人格观
认知行为疗法的人格观
9.2.1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人格
从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贝克的认知疗法)的观点来看,人格就是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所构成的统一体
9.2.2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格的形成是遗传(基因影响)、环境(他人期望、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创伤事件)和个体自身(儿童对早期经历的解读、过度发展的行为方式)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形成的
9.2.3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6岁以前的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非常重要,但后来的发展(特别是18岁成年之前的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重要他人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三岁看大,六岁看老”的说法,是基于个体能够继续沿用过去的行为方式去处理后续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但如果后来的重要他人对个体施加了不同的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就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化
(2)认知能力影响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
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的获得需要解除“我是谁”和“别人认为我是谁”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涉及个体经验协调或矛盾,也涉及个体认知能力能否驾驭这些矛盾、分歧、多样的信息
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随着个体年龄增长,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从外部客观特征过渡到内部的心理特征
9.2.4 人格障碍的本质
人格障碍通常指个体的行为方式(即人格特征)偏离文化背景而不易被别人理解,并因不适应环境而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给个体自身或他人造成痛苦的情形
人格障碍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模式,我们可以按照人际关系模式的特点区分为关系寻求、关系冲突和关系疏离三种人格障碍类型
9.3
从中间信念到核心信念
从中间信念到核心信念
9.3.1 走进核心信念阶段
9.3.1.1 是否有必要进入核心信念
能够进入核心信念阶段的咨询个案有两个特点
第一,病程足够长
第二,病情要够严重
9.3.1.2 何时进入核心信念阶段
可以像中间信念阶段一样,通过评估来访者对正性核心信念(修改后的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
9.3.1.3 核心信念的解释或修正
核心信念的解释和修正是两个不同的任务
在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阶段,咨询师对核心信念所能做的就只是对核心信念进行解释。到核心信念阶段后,咨询师才有可能对核心信念进行修正
9.3.2 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9.3.2.1 认知信念的转变
从关于某个生活侧面的信念转变到关于社会生活整体的信念,从关于现实生活的信念转变到关于人的信念
9.3.2.2 行为的转变
自动思维的行为改变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改变
中间信念的行为改变是行为方式的改变
核心信念阶段的行为改变就是个体在“承受失败和享受成功”的心态下愿意采取行为的意向
9.4
核心信念识别与心理教育
核心信念识别与心理教育
9.4.1 核心信念的识别
方法一:从自动思维中识别核心信念
方法二:通过归纳自动思维识别核心信念
方法三:应用箭头向下技术识别核心信念
9.4.2 核心信念的心理教育
9.4.2.1 核心信念与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的关系
自动思维和中间信念从根本上都是被核心信念决定的
9.4.2.2 核心信念的维护机制
核心信念的维护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歪曲方式。它是在核心信念的控制下,对外部信息(事件或情境)进行选择性注意,个体有意无意地注意那些与核心信念一致的信息,忽略与核心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如果不能忽略这些不一致的信息,就对它进行歪曲、否认或拒绝。
核心信念的维持是通过对消极事件的选择性注意和对积极事件的歪曲处理,使得进入核心信念中的事件都是消极的,从而维护了负性核心信念
9.4.2.3 形成于童年时期
对于核心信念形成的解释需要建立在对来访者成长经历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9.4.2.4 核心信念只是一个观念
核心信念并不符合事实,它只是对自己经历中部分经验和事实的归纳和概括
9.5
核心信念的修正
核心信念的修正
9.5.1 激发动机
激发来访者改变旧信念的技术通常是评估信念利弊的方法
9.5.2 负性核心信念的检验
9.5.2.1 评估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
评估方法和对自动思维、中间信念的相信程度评估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邀请来访者用0~100%标尺评估相信程度
9.5.2.2 监控核心信念运作
监控核心信念运作包括两个内容,其一,邀请来访者关注每日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二,矫正核心信念的认知歪曲,增加和积累积极事件的数量
9.5.3 正性核心信念的提出
9.5.3.1 正性核心信念的表述和提出
在新核心信念(即正性核心信念)的表述上,应当表达两个要点:个体是被肯定的,个体是不完美的
一般情况而言,认知行为治疗师会选择来访者对其有30%~50%的相信程度的时候,讨论并提出新的核心信念
9.5.3.2 正性核心信念的评估
提出了新的核心信念,咨询师就需要让来访者对新旧核心信念进行评估,了解他对这两个信念的相信程度
9.5.4 正性核心信念的巩固
9.5.4.1 核心信念作业表
9.5.4.2 积极自我陈述记录
有意识地增强来访者对积极事件的关注,减少对消极事件的关注,来访者就更容易增加其对新核心信念的相信程度。我们把这个方法称作积极自我陈述记录技术
积极事件
(1)和过去相比自己有进步的事件;(2)如果不具备就意味着自己就是糟糕的,而自己目前已具备的才能或表现;(3)被人称赞和自我肯定的事情
9.5.4.3 正性核心信念的实践
核心信念阶段的会谈议程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方面是对家庭作业的讨论,另一个方面是对来访者生活中具体问题应对的讨论
9.6
成长经验重构
成长经验重构
9.6.1 关注现在与关注过去
当咨询进展到核心信念阶段,认知行为疗法还是需要讨论过去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讨论现在而重建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后,还需要通过讨论过去来重建成长经验,这样新的核心信念才能从现实和历史的两个角度来到验证和支持
9.6.2 成长经验支持负性核心信念的机制
(1)选择性记忆机制
(2)自我否定式的认知解读
(3)个体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巩固了负性核心信念
(4)情绪记忆。对于一个有着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而言,负性的情绪记忆经常起着强化和唤醒负性核心信念的作用
9.6.3 重构成长经验的策略
(1)认知行为疗法先要修正的是选择性负面记忆
(2)需要重构对过去消极情绪事件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3)重建行为反应
(4)重建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9.6.4 传记分析技术
传记分析技术就是邀请来访者撰写一个关于自己人生至今的传记,通过撰写传记、丰富传记、讨论传记和修改传记,最终个人传记就变成了支持正性核心信念而非过去所支持负性核心信念的证据
第一步,完成成长传记初稿
第二步,充实正面经验记忆内容
第三步,重新解释传记中的负性事件
9.6.5 两个我的对话技术
两个我的对话技术,是一种情绪体验表达的咨询技术,通常用来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具有负性情绪的一些创伤事件
第一步,安全地带练习
第二步,确定负性情绪事件
第三步,重构负性情绪事件的对话
9.7
结束咨询
结束咨询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因重要他人而起的,心理咨询最后也就到回到原点,与重要他人实现和解,就是咨询结束的最后环节
与重要他人和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重要他人写信,第二种是直接沟通
第10章
巩固性会谈
巩固性会谈
10.1
巩固性会谈的必要性
巩固性会谈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控制心理问题的复发
其次,教会来访者成为自己的咨询师,遇到问题后能够应用心理咨询中所学到的方法去解决
再次,便于来访者及时求助
最后,处理分离焦虑的手段
10.2
规划巩固性会谈
规划巩固性会谈
10.2.1 预告巩固性会谈
在评估性会谈的结束和咨询性会谈开始之前,咨询师需要对巩固性会谈的安排做出说明
10.2.2 安排巩固性会谈
一般情况下,咨询师可以在剩余三次会谈时,或者在讨论最后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一般是7~10次会谈)的安排之前,与来访者讨论巩固性会谈的安排
10.3
开展巩固性会谈
开展巩固性会谈
10.3.1 健康状况的评估
第一个途径,需要通过心理测评问题搜集客观的资料,判断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第二个途径,评估健康状况应当依据原初的咨询目标和结束时候的评估水平
10.3.2 当前问题的咨询
第一种情况,来访者当前状态良好,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讨论
第二种情况,来访者的问题是老问题,咨询问题再次出现,这意味着问题复发了
第三种情况,咨询面临新问题
10.3.3 巩固性会谈后的安排
巩固性会谈后的安排需要视本次会谈的情形来确定,依据不同的会谈结果,有着不同的会谈安排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