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2023-02-02 19:41:10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作者简介
艾青
原名蒋正涵
浙江金华人
笔名莪伽、克阿等
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诗歌风格
新中国成立前
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新中国成立后
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二、主要作品及其特征
20世纪30年代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攻占了广大地区,疯狂肆虐和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不屈不挠的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下,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作品风格
这时期的诗歌风格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大气的风格。
代表作品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我爱这土地》
经典名句、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诗人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一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诗人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抗战时期的风格
这一时期,作者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太阳》,借助太阳,所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的美好愿望。
1978年以后
写作背景
1957年艾青被划为右派、1878年重返诗坛。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沉寂,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作品风格
这一时期诗人”归来“,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代表作品
《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
经典诗句、赏析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作者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当年的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绝不隐瞒缺点
通过描写镜子反映出作者真实、直率、从不掩饰的特点。并且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趣。让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哲理小诗。
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航海的没有罗盘,打枪的没有准星,不知道路边有毒蛇,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这一时期,作者依旧继续歌颂光明的主旋律。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主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
其他特点
除此之外,艾青还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地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三、艺术特色
1.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1)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在艾青作品中的意象里,土地凝聚着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太阳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完尽的主题。而这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2.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原因在于艾青个人的经历和性格,另一方面来自时代的特殊性。而在这种忧郁中,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深沉之爱。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他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强信念。
3.艾青的诗歌以散文为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
艾青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加自由。他的诗歌作品是现在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
四、如何品读艾青的诗
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散文不同的是,诗歌有些是分行书写的,有些则押韵,有些则自由。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和音韵,形式上注意和谐呼应,抑扬顿挫。
2.品读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诗歌更为精炼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3.把握诗歌的意象。包含诗人主观的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因此,读诗的时候,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4.体味诗歌的情感。要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中自己体会出了怎样的情感。
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情歌在感情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的美。而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深处挖掘作者想反映的现实是什么样的,结合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体会其中蕴藏着的现实意义。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