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地鳖》读书笔记
2023-02-03 19:31:28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地鳖是雌成虫。不完全变态。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外形特征
地鳖是雌成虫。不完全变态。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生态习性
地鳖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怕阳光,白天潜伏,夜晚活动,生长最适温度28~30℃,低于0℃或高于38℃会引起成虫和若虫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动,进入休眠期
地鳖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雄虫从若虫到长出翅膀,约需8个月,雌虫无翅,成熟约需9~11个月。雄虫交尾后5~7天死亡。雌虫交尾后一周即可产卵,且一次交尾终生产卵
分布范围
赤边、水泽分布华南及福建、四川、重庆等地。药材主产福建、广东、广西安徽亳州,等地
捕捉方法
1)人工捕捉
在夜晚将地鳖虫栖息处的堆积物轻轻移开或将其经常隐蔽的松土慢慢扒开,发现地鳖虫时,即可用手或广口瓶将其捕获,如有卵鞘也应一起收集
2)饵料诱捕
在大口瓦罐或其他光壁容器里放入炒过带香味的米糠麸皮或豆饼屑等作诱饵,将罐埋在地鳖虫经常出没的地方,罐口要与地面相平,其上可放几根稻草或麦秸,等傍晚地鳖虫出来取食时,嗅到香味爬入罐内而无法爬出,即可将罐取出,捕获虫种
虫害防治
1、绿霉病
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地鳖虫(土元)患病后腹部呈暗绿色,有斑点,全身柔软,食欲减退,不久爬出泥面死亡。一旦发现此病,即将病虫隔离饲养,换上较干的坑泥,减少密度。同时用0.5%福尔马林溶液喷洒虫体;也可用红霉素0.25克拌入0.25公斤麦麸中连喂2~3次,直至痊愈
2、卵块曲霉病
因缸(钵)内高温、高湿,促使曲霉菌大量繁殖,造成卵和若虫死亡。防治方法是:保持坑土干燥,湿度不超过20%,卵块隔10天收1次,用3%漂白粉1份加石灰粉9份混合后,撒在卵块上消毒。出虫后,每隔3天筛出幼虫,放入幼虫缸内饲养。孵化期不投食
3、螨虫防治
螨虫是昆虫类的较大天敌之一,繁殖快,只有针尖那么大。寄生于土鳖身体各部位,也寄生于饲养土表面,以吃食麦夫等饲料为主,也吃食病弱的土元。对幼虫危害较大。螨虫的大量产生主要是喂食饲料过多,长期剩食以及饲养土过湿,温度过低引起
鉴别方法
虫体呈卵圆形而扁平长2-3,,宽1-2厘米。头部一端较窄,尾部较宽
背面紫黑色,呈甲壳状,为九个横节复瓦状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泽,可见头部形小、呈棕黑色,并有触角一对,但商品中多已脱落。胸部有足三对,弯曲。腹部隆起,可见弯曲的节。尾部节较宽而略尖
质松脆,易破碎。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以整齐、不碎、油润光泽、干净无泥土者为佳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