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OKR实战课学习笔记
2023-02-23 17:39:32 1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目标管理OKR实战训练课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OKR是一个目标管理工具。它要帮助企业解决的问题非常明确,就是“如何让一把手的战略思考,能够有效转化为组织上上下下具体的行动”。
关键
市面上经常提到的“员工积极性得到提升”“绩效评价变得合理”,都是副产物。
副产物
1.OKR是干什么用的?
战略目标传递失真
所谓“上下割裂”,指组织太大了,战略目标在向下传递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传递失真。
上下
高层与基层
无法敏捷响应市场变化
所谓“内外割裂”,指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为了跟上外界的变化,组织的打法不得不进行频繁地调整。
内外
想象与现实
团队协作不顺畅
“左右割裂”,跨部门协作不顺畅。通俗理解,就是部门间有“墙”。
左右
部门与部门
战略和执行两张皮
前后割裂”,指前期根据战略制定了工作计划,但后期执行计划的时候,缺少必要的监督、反馈,也缺乏对工作计划的适当调整,导致计划执行结果和战略目标偏差很大,甚至成了两张皮。通俗理解,就是“执行走样”。
前后
计划与实施
四个“割裂”
为什么明明有了战略,却不能转化为组织上上下下的具体行动?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检查、奖惩为手段,或者说抓手,将各个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引向共同的目标,来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1954年,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撰写的《管理的实践》一本书。在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概念,叫“目标管理”。
德鲁克只是提出了“目标管理”的理念,他没有细说这个以目标为中心的连接器具体长啥样。真正把它描绘清楚的,是英特尔公司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它最早实践了德鲁克的理念,在英特尔推行目标管理,并取名为“目标与关键结果法”,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OKR。
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投资了刚刚创建的谷歌。而凯鹏华盈的合伙人约翰·杜尔,恰恰在英特尔担任过工程师,并在那里详细学习过 OKR。1999年,约翰·杜尔带着一份礼物来到了他刚投资不久的谷歌,这份礼物正是 OKR。杜尔用 90 分钟向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等谷歌高层介绍了 OKR的各种好处。自那以后,谷歌开始全面推广 OKR。直到今天,OKR 依然是谷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OKR是英特尔最早发明,并由谷歌发扬光大的
O表示目标,排在前面,说的是“我和团队想要完成什么”;KR是一系列可衡量的关键结果,排在后面,说的是“我如何确保自己正在朝目标前进”。
目标管理
意思是所有人、所有部门,都能按图索骥,找到自己如何为企业战略的达成作出贡献
高管要对齐 CEO 的 目标,下级要对齐上级的目标。
强调对目标的“对齐”
战略目标的传递失真
OKR 通过不断逼迫企业去做选择,将战略尽可能变得简单、聚焦。
KPI逼着大家把这件事做得太精细,太复杂了。一次战略解码,可能梳理出几百个指标。当大家花了很大力气去雕琢这些目标、指标后,自然也会觉得调整起来很繁重。所以传统企业定好KPI后,倾向于小心翼翼地维护,不愿意做调整、跟踪。
简单、聚焦
子主题
闭环的跟踪,PDCA循环
代表着每个人必须完成的目标
承诺型OKR
谷歌认为,应该让员工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精力,自主思考一些更加长远、支撑公司愿景的目标。
愿景型OKR
占比不太高,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制定这种OKR时,谷歌要求跨部门的员工坐在一起,基于对用户还有公司的理解共同讨论下一步的行动,并且在形成方案后一起制定 OKR。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帮助跨部门同事共识组织大目标,让大目标覆盖小目标,推动相互之间的协作。
联合OKR
谷歌发明了三种OKR
针对四个割裂的解决方案
2.OKR怎么帮助战略落地?
OKR怎么辅助企业落地战略,总结一下:1.OKR通过形成一张战略传递的路线图,解决组织的“上下割裂”问题;2.OKR通过小幅迭代,快速奔跑,解决组织的“内外割裂”问题;3.OKR通过“四会”机制,把自己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当中,解决组织的“前后割裂”问题;4.OKR通过大目标覆盖小目标,解决组织的“左右割裂”问题。
在字节跳动,员工的周报是基于 OKR 写的。打开飞书文档,插入 OKR,直接在每条 KR 中写进展怎样,卡点是什么,反思是什么,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并 @ 相关人。这样的周报就不再是应付上级的差事,而是真的能帮助自己梳理产出,沉淀思考。
3.数字化是OKR解决问题的催化剂
从我们的服务经验看,一旦企业推行3-4个OKR周期,也就是大约一年后,标准做法就会变成新的企业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习惯,改变就会慢慢发生。一般来说,坚持推行三年后,OKR的效果就会在经营层面得以展现。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要给它充足的落地时间,并且严格执行它的动作要求。
企业能否顺利推行OKR,只在于一件事,就是你能否给予它充足的落地时间,能否严格执行它的动作要求。
外框
战略落地
千万不要神化OKR,没有任何管理工具是万能的。
第一讲 导论|怎样用好OKR,让公司战略真的能落地?
OKR强调“小步快跑,快速试错”,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战略校准】。OKR的制定频率,也给战略校准频率定下了一个里程碑节点。OKR的四大会议:制定、对齐、跟进、复盘的执行周期,均在OKR目标管理闭环里面。OKR制定会:会议准备要提前思考目标;会议流程,先全面发散,再按重要性收敛。
本节划重点概要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员工执行力不行,而是出在计划赶不上变化。
OKR提出了一个思路:小步快跑,快速试错。说白了,就是别把宝押在一次战略制定上
OKR不是一个战略制定工具,它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辅助作用,叫“战略校准”。通过“战略校准”,让你的战略计划,赶得上外界环境的变化。
1.OKR把战略的校准频率从一年一次变为一年多次;
2.在每个战略执行周期内,OKR做好制定、对齐、跟进、复盘四个动作。
3.最重要的,做好战略聚焦,保证每个执行周期内组织都能集中使用资源。
具体怎么实施校准?有三个关键点:
1.好战略不是想出来的,是试出来的
领导一个季度给部门设定一次o
部门内部一个月一次o设定,督促员工思考通过哪些步骤每周完成什么工作去做KR分解,卡点是什么,反思了什么
304该如何划分频度?
我们推荐的频率是一年四次,也就是按照季度制定OKR
OKR把校准战略的频率,从一年一次变成了一年多次。
2.OKR的制定频率
OKR的执行周期是三个月一次。所以具体到“四会”,就应该是每三个月制定一次、复盘一次,同时每周,或者每两周跟进一次。
第二个关键点是在每个执行周期内做好制定、对齐、跟进、复盘四个动作。
3.OKR四大会议
应该由CEO,以及向CEO直线汇报的所有高管共同参加
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OKR的制定、是否提出了意见,决定了OKR执行的效果。
飞书内部也把“制定会”叫成“高管共创会”,或者就叫“共创会”。
飞书不鼓励客户CEO自己闷头写OKR,而是和高管各自打好底稿,做个准备,然后在会上再进行共创和讨论。
飞书的做法
打底稿
参会者需要提前两周思考公司下个季度,或者下一年度要达到什么目标。注意,是公司的目标,不是自己,或者部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带着全局的思考成果来参会
会议准备
这是一个四象限图,企业可以把它打印出来,或者画在白板上。CEO可以把高管们的想法用便利贴记录下来,然后分别贴进对应的象限里。相对于单纯的头脑风暴,用这个四象限会让会议更有序
企业级的O,数量在3~5个之间比较合适;每个O的KR,数量也在3~5个之间。超过5个O,可能就混入了不太重要的目标;一个O超过5个KR,可能基层的员工就无法执行。
先全面发散,再按重要性收敛,从而找到优先级最高的目标
让大家解释一下自己提出的目标背后的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很多目标其实可以“合并同类项”。
价值提炼
盘的是公司的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比如飞书的产品力就是核心亮点,是竞争优势
定竞争市场,你要思考,公司是在全产业范围内、全行业范围内进行竞争,还是选择特定的细分市场进行竞争。
定竞争策略。你要思考,刚才我们盘点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那什么策略可以发挥这些优势。
两定”是定竞争市场,定竞争策略
一盘|两定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为什么这个目标比其他目标重要,哪个目标达成之后对公司收益更大。
最后公司级的O聚焦在3-5个,虽然其他目标没有纳入最终的OKR里,作为CEO,如果有些目标你实在认为很重要,但是自己目标又太多了,也可以把他们授权给部门去负责。
重要性排序
制定会上,大家要盘一盘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的倾斜程度,来确定一个我们可以实现,但又不能轻松实现的成果。
通过盘点资源,定义目标成功实现的样子。
资源盘点
收敛阶段分成三小步
两步走流程
会议流程
4.OKR制定会
OKR怎样弥合计划和现实之间的割裂。
第二讲:资源聚焦 | OKR怎样通过共创会实现战略校准?
先强调战略执行的重要性,而战略执行不到位,就得解决信息传递准确,上下理解一致。OKR的书写标准:说清为什么干、说清怎么办、结果可衡量、表达没歧义。用思考工具【卡|路|里模型】来思考KR。
很多老板抱怨员工执行力不够,战略无法得到实施,但他们给到的战略举措往往很模糊,有时候就是一句话,比如“做大客户”,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干。换句话说,组织内上与下之间出现了对战略理解的割裂。
在KPI的年代,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拆解指标。就拿我们上一讲说的要干“十大战役”那个公司举例。为什么是这“十大战役”,报告里说的特别详细。但具体怎么干,报告给出的方案就很模糊了。它的思路更像是“我要盈利10个亿,A产品线抱走3个亿、B产品线抱走5个亿、C产品线抱走2个亿”,这样子。至于为什么要分成3亿,5亿和2亿,这些盈利目标用什么方式实现,没有说清。这个思路的问题就出在这。用指标来分解战略,一方面没有说清设置指标的原因,这就导致战略的传递其实还是不清晰的;另一方面没有说清达成指标的路径,这就导致方案还是不可执行,上下割裂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OKR的思路是什么?它希望不仅仅是拆解指标,而是用一个简单的书写格式帮助企业,或者说帮助老板把模糊的战略思考给表述出来。注意,关键词是“思考”,然后再变成可执行的举措,并且在文字层面促成上下之间的充分理解。
OKR与KPI在这个维度的对比
企业没法快速尝试一项战略,更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员工激励、资源支持、流程制度这些,而是出在一把手制定的战略往往太过模糊,缺少清晰、可执行的举措。
1.战略落地的前提
O有时候可以量化,比如这里写“NPS值达到60”就是量化,但也可以不量化,这不是最重要的。O的书写最重要的是传递出明确的方向感,以及带有强烈的愿景感召性。
典型的研发部门的KPI和OKR的对比
有一个做消费品的客户。每次遇到双11、618等促销活动,公司就需要研发同学值班,应对琐碎的IT需求。研发团队就那么几个人,还要熬夜,士气自然就比较低。怎么办?于是CEO把“提升团队效率”写进了自己的 O ,而KR 有两条:1)开发出数据清理工具,交付给实施团队,实现100%应对商家活动的IT需求2)形成团队知识库,至少解决60%的重复性答疑这样做,就激发了研发团队的自主性。他们沿着CEO的OKR去主动思考,怎么开发出合适的工具、建立知识库,为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命运”,永远做重复性的劳动。这就是设置有明确方向感、且带有愿景感召性目标的好处。
具有明确方向感和感召性OKR的例子
不仅要说干什么,还要说清为什么
KR代表我们对于实现某个目标或者愿景的策略思考,也就是行动路径
“干什么”不等于“怎么干”。很多企业推行不好OKR,就是因为把KR写成了to do;同样,OKR所说的结果可衡量,和KPI的关键指标也有区别。
比如“KR3:主流电商渠道GMV突破1000%增长”。首先不提1000%的增长是不是能实现,通过做什么能实现这样的增长呢?借助一些平台大促的活动?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你看,路径没有写,就说明没有思考到位。再举个例子,比如“KR4:完成用户分析”。它和你的O“提升产品总销售额”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做用户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找准客群?了解消费习惯?如果是,就要写出来。所以这条KR,经过讨论,我们建议他改成“通过用户分析优化线上投放方案,购买转化提升XX%,营收XX万。”
这些KR就不符合格式要求,看上去是OKR,骨子里还是KPI。
KR不符合格式的例子
说清怎么办
KPI强调战略分解,OKR强调战略推演,这种说法很形象。所谓分解,就是一种把目标和数字进行拆解,落到个体身上的过程;所谓推演,就是不仅仅要拆解目标,更要把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构建出来,让大家看到实现目标的发展路径。
结果可衡量
说清怎么办,结果可衡量
写to do,通常写“谁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但KR是“我们通过满足什么样的需求,或者提供什么样的客户价值,才能达成什么样的结果”。KR的思考要求更本质,更能直击问题要害。
可问题是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场景中,大家没有共识。“线下渠道”主要指什么,不同部门就有不同理解。那你这样写,未来他们协作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所以为了消除歧义,KR1改成“拓展10个以上二三线城市的本地商超和便利店渠道,带动销售额增长50%”。有点啰嗦,但大家都明白在说什么。
表达没歧义
不仅要说干什么,还要说清为什么;不仅要说为什么,还要说清怎么办;不仅要说怎么办,还得结果可衡量;不仅结果可衡量,还得表达没歧义。
OKR就是通过一层一层写清战略举措背后的“为什么”,让企业里每个职能都清楚地知道做一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实现了上下同欲,让战略传递更清晰。
“SMART”并不是OKR追求的本质,但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工具。你的企业每个季度制定完OKR后,可以拿“SMART”检验一下,如果不符合,那说明过程还是没有讨论清楚
KR的格式标准是“SMART”原则“SMART”指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ed五个首字母缩写,分别是:- Specific,具体;- Measurable,可衡量;- Attainable,可实现;- Relevant,相关性;- Time-bounded,时效性。
2.OKR的书写标准
通过“发散和收敛”两个环节,他们制定出了这个季度要实现的4个O,针对每个O分析卡点是什么
“卡”代表卡点。你可以去思考实现这个目标可能会卡在哪。
“路”,它代表一个目标的实现路径,也就是通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能够突破卡点。有时候我也推荐企业用“杠杆”的思维来想这个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杠杆可以撬动卡点。
“里”指什么?它指的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有哪些标志性的里程碑,或者阶段性进展可以表明这个路径我走通了,策略得到了验证。
卡|路|里模型
3.如何输出优质的KR
第三讲:上下同欲 | OKR怎样通过书写格式让战略举措变清晰?
它就是靠这样一个标准、简洁的表达形式,帮助你把模糊的战略思考表述出来,让战略有举措、可执行。
OKR的思路解决两种跨部门协作难题,强调“大目标覆盖小目标”。“大目标覆盖小目标”中的三个关键动作:理解、对齐、数字化工具。
第一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跨部门协作
第二种,我知道要协作,但是资源不支持
第三,我知道,也有资源,但就是不想和你合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头主义”
左右割裂问题的三种情况
1.用大目标覆盖小目标
它的思路是让所有人意识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上,还有更高层级的目标,还有组织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目标覆盖小目标”
在员工真正理解目标之后,就会产生“小兵也要做将军”的目标感。
不是知道,是理解
《这就是OKR》“OKR系统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来自核心管理层之外的,中基层员工的洞察力”。如果员工能得到丰富的信息输入,再配上自由的土壤,一个组织不愁没有自下而上的创新。
这个动作的关键点,是讲清楚OKR背后你做过的取舍,为什么是这个O不是那个,为什么KR选择这个指标不是那个。这个动作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能充分理解公司的目标,为跨部门协作打下基础。
CEO出面解读公司OKR,让全员理解共同目标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刚刚承接了组织目标,最容易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大家最有“大目标的意识”。召开一场例行的对齐会,往往可以减少3到4个紧急的协调会。
紧跟“制定会”召开“对齐会”时机最好
对齐会谁需要开?公司高层。“问题出在前三排”,高层如果没共识,基层很难对得齐。所以部门负责人、企业的一号位都要来参加这个会,当面解决分歧。到了下面的部门层级,不一定要针对OKR开对齐会,可以等到具体项目执行之前再开对齐会。
大目标的方向用以解决不同部门间方案不同时的裁决
其次,OKR的写法本身也提供了一个解决分歧的评判标准,那就是一切方案都得以目标达成为前提。
2018年7月,理想汽车就开始在企业内推行OKR。它先是确立了“由企业先设立目标,再用OKR的形式拆解到各部门来完成”的模式,这就在企业高层统一了沟通语言。后来到了2020年,随着企业规模突破4000人,它再次打破以部门为单位拆解公司OKR的方式,彻底实现全员拉齐。说白了,就是不管你分属哪个部门,只要开会,都用OKR的来统一交流。
案例(理想汽车)
OKR就是会议的讨论抓手,大家基于“共同达成组织OKR”这个前提,这样可以就协作分歧进行充分地讨论,而不必担心会议无法形成共识。
每位高管依次解读自己的OKR,以及需要协同部门如何支持
解读
要有追问细节,细节讨论清楚,否则表面一致,关键点关键结果没有讨论,还是没有完成OKR
得到课程此处的跨部门案例分析很好,很真实
反馈彼此的OKR,特别是协作部门要展开讨论
反馈
最后一步,每位高管要发表调整后的OKR。
这一步相当于立下一个“军令状”,把刚刚大家达成的共识沉淀下来,确保“真对齐”。
我们可以共同对齐,发表调整后的OKR
对齐
对齐会标准流程
用针对目标的“对齐会”,为跨部门协作搭建桥梁
大家不是不知道目标重要,而是突破舒适区实在太难了
这样做促进了员工的思考,为跨部门协作打下基础
公开透明也能让员工更方便地找到跨部门协作伙伴。
它让跨部门的员工实时处在连接状态,便于对事情进行实时调整
遇到环境变化,大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快速完成信息同步,及时调整方向。
把目标共识搬到数字化工具里,公开透明,加强信息的流动。
用数字化工具把目标公开透明,并加强信息流动
大家不是没有协作的意愿,而是不知道别人在忙什么。当我们把目标都晒出来,你会发现,组织里总会有人能给你惊喜
三个关键动作
OKR引导员工关注企业目标,建立大目标意识的第二个关键动作,是“用对齐会为跨部门协作搭建桥梁”。对齐会本身是一个紧跟制定会的例行性会议,OKR在其中扮演了统一语言、提供判断标准和讨论抓手的功能。
放下自己的“小目标”,为了组织的“大目标”走到一起
如果下属部门没在我的OKR里,或者我没有在OKR里明确@它,怎么办?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制定OKR、对齐OKR,都是为了解决战略层面的重点突破问题,一些职能部门没有被纳入进来是很正常的。OKR是你该做的事,但不是你唯一该做的事儿。公司的日常运营、业务稳定,该管你当然要管。
补充说明
第四讲:360°对齐 | 如何用大目标覆盖小目标,推动跨部门协作 ?
OKR的思路:一把手出面组织跟进会 + 以事为中心。一把手出面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纠偏。会议设计:到点就开会 + 写·评·议(借鉴飞书的飞阅会)。
可能因为目标本身就定高了
可能是下属能力确实不行
更重要的原因是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跟进、反馈机制
“前后割裂”的问题。定目标的时候大家达成了共识,但后期执行下来的结果和当初制定的目标偏差很大。不仅如此,大家还找各种理由,觉得都不是自己的问题。
大部分跟进动作,比如例会,周报、日报,本质上还是围绕“人”去检查工作量是不是饱和,而不是围绕“事”,这是最大的问题。
OKR就是思考和经营管理本身,而不是额外工作。
1.由公司一把手出面,每周或者每两周亲自组织OKR跟进会,替代零散的经营会
2.把跟进会的内容,从“以人为核心的工作汇报”,转变为“以事为核心的 OKR 跟进”
OKR的解决思路
1.传统跟进的问题
首先,一把手不跟进,大家可能没动力实现目标。
纠偏才是重点,而不是督促。而“纠偏”这件事,往往需要一把手亲自做才有效。
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能够及时纠偏。
会议频率和OKR执行周期也有关
如果一个季度一制定,我们推荐你两周开一次;如果是两个月制定一次OKR,那我们推荐你一周跟进一次。
跟进会的频率
2.为什么要由一把手负责跟进?
如果以事情为中心,以目标的推进为中心,这是不是最应该开会啊?事情没进展,恰恰说明KR,也就是路径可能没找对,所以员工才无从下手。这时候最应该由一把手出面,对执行路径进行纠偏和校准。
每场跟进会,都需要对战略和打法进行一次反思
1.上次会议留下的待办到现在怎样了。如果还没完成,问题出在哪;
2.最近一周管理者的目标进展如何,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卡住了;
3.如果有好的业务经验可以分享,或者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出现了变化,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重点事项研讨环节;
“达成情况”包括
管理者还可以在文档里@相关人,邀请下属补充每条OKR的进展、风险、下一步计划。这相当于要求下属对自己过去一周的工作做一次回顾,看看自己做的事对上级的O和KR推动了多少
解决方案是在跟进中多追问,充分还原执行的真实情况。
“关键进展”。“拜访客户”不是关键进展,“向客户关键决策人传递产品价值,得到客户认可”才是,或者“客户表示有兴趣,愿意推进到商务阶段”才是。
案例。部门负责人本季度的一条KR是“带来X家机构客户赢单”。那在书写OKR跟进文档时,员工就写道:“本周拜访了5家机构,向客户介绍了资产配置方案和投顾服务;通过市场活动和人脉圈层,与3家机构关键负责人建立联系。”这名员工好像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工作对客户赢单有多大贡献呢?不确定。于是,部门负责人就在文档的评论区问员工:“拜访了5家机构,客户听完我们的方案是什么态度?愿意进一步推动商务?还是压根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是方案不好,还是我们的话术不专业?另外与3家机构的关键人建立联系,然后呢?是只加了微信,没打招呼?还是有交流我们的方案,传递产品的价值?客户的态度如何?”
实际情况是员工在写进展时,很容易把自己的工作事项罗列进去。
跟进文档的范例
写
首先是为了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你想,用声音交流,我们一次只能听一个人;用文字,我们一次就能看到所有人的发言。管理者不用听每个人轮番汇报,只需花一小段时间通读就好了。现在,越来越多使用飞书的企业都会采用这样的开会方式,基于飞书文档,大家边默读边评论,开一个文档阅读会。这种开会方式,我们称为“飞阅会”。
跟进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花15-20分钟来默读文档;在默读过程中,有疑问可在文档上留评论,提出自己想进一步了解或讨论的内容。这一点可能和大家习惯的开会方式不同,因为大家过往开会习惯“说”,用声音来交流;但现在需要在文档上“读”和“评”,是用文字来交流。
评
议的过程是围绕大家在文档中的评论来讨论,输出最后的待办事项。
会议还是要有一位主持人。他的任务就是逐条过评论,并邀请评论发起人和回复人互动。这里需要他自己有一个判断,如果回复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就没必要展开。如果评论涉及业务的打法调整,或者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就可以邀请评论人来讲讲。
之所以建议你在跟进完OKR进度后讨论紧急的事,就是因为这个时间点你的目标感最强,最能分辨它是不是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议
写-评-议
OKR做的第二个设计是一套“写-评-议”的跟进会议流程
首先,OKR提出“到点就开会”,也就是说,不存在“没进展就不开会”这种事。
3.跟进会怎么开?
澄清一个问题。有的老板和我反馈,有些常规工作没有写进OKR,结果下属就疏忽了。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OKR不能涵盖组织的所有工作。所以对于没有写进OKR里的日常工作,比如一些基础的运营动作、质量把控的工作,我们还需要一些项目管理工具来辅助。
第五讲:目标跟进 | 怎么开好OKR周例会,避免战略和执行两张皮?
OKR的思路:复盘会,重要的是分享过程、面向未来思考。分析过程:自评OKR + 书写复盘文档。面向未来思考:写·评·议 + 依次发言 + “围绕追问”讨论 + 落实到to do和新OKR,实现战略的迭代
传统的总结会一般是这样开的:首先大家各自说说,自己的工作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之后,做得不好的地方,大家再各自说说问题出在哪,怎么改进,下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最后CEO总结发个言,部署一下下个阶段的工作。当然,有些公司做得更细一些,CEO会要求所有参会高管会后写书面总结,进一步落实会议精神;有些CEO还会注重士气,在会议最后加个誓师大会的环节。好。请注意,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迭代战略,那这样开会是不行了。为什么?具体说有两个原因:这样开会,每个人的心态都是惧怕追责,导致大家都不敢暴露问题;这样开会,会议还是停留在了“解决问题”层面,并没有关注战略
习惯指标考核的公司一到开总结会,就会揪着指标达成率,或者叫“结果”不放
就算能找到问题,传统的总结会也经常停留在如何解决问题这个层面上。
1.传统总结会的问题
指标达成率只占绩效的一部分,还有上级评价、360环评等等部分,绩效是由这些部分综合评定的。这样大家就能一定程度上放心,也就更愿意把真实的问题暴露出来。
在飞书,为了加强这种安全感,我们还会有意把OKR复盘这件事和绩效考核周期错开一个月,避免大家觉得OKR复盘和自己的收入、部门的收入挂钩
把指标达成率和绩效“解绑”。
意味着整个管理层都该反思决策出现了什么偏差。比如刚才我们提到,“大客户”一直做不起来,这就可能说明公司现在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没有进展
低于预期
符合预期
高于预期
其次,在复盘会召开前,每个人都要评价自己的OKR,而且是每一条都要评。评价一共分四档,分别是“没有进展/低于预期/符合预期/高于预期”。
自评
些动作做对了,哪些动作做错了,“分析得失”这部分就是要要求你写明白,把问题定位精准。
OKR要求所有人在复盘会前要先书写文档。文档的格式包含两部分:“分析得失+反思原因”
书写复盘文档
2.OKR如何让问题暴露出来
它就是要想办法把复盘会开成一个挑战会,让大家都来挑战每个提交复盘文档的部门长官,激发他,并且对他的改进方法进行补充,以此来找到更好的执行路径,甚至是更靠谱的目标。
所有参会者,也就是CEO和高管、部门一号位,要在20分钟内集体默读大家的复盘文档。有疑问及时评论。注意,评论非常重要。我们刚说的“挑战”就是从评论他人的文档开始的。
评论不能是找茬儿,不能是人身攻击。我给你列了个清单,都是提问思路:1)这个 OKR 本身设置得合理吗?O合理吗?KR合理吗?2)你之前认为的风险或卡点,现在看是真问题吗?3)达成这个OKR 的相关风险你了解吗,有解决方案吗?4)针对这些风险,你觉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5)其他部门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你有没有可能借鉴?6)执行这条OKR,有没有可能邀请某某部门同事的支持?
但能评论别人,组织需要有这种文化和安全的环境,高管要起带头作用
OKR复盘会仍然推荐采用这种形式
飞阅会
参会人员依次发言
围绕追问发起讨论
事讨论明白了,还要形成清晰的to do,这样才能为下一个周期的战略制定做好准备
迭代战略
3.如何开好复盘会,针对问题迭代方案
第六讲:反思经验 | 怎样通过OKR复盘会,找到问题,迭代战略?
OKR解决的思路是:总结会要考核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分享过程;要谈论过去,但重点是面向未来思考。
OKR就是这样通过“飞阅会”和“参会人依次发言”引发大家对问题的追问,然后再发起“围绕追问”的讨论,把复盘会开成挑战会,引发大家思考,再落实到to do与新的OKR,实现战略的迭代。
OKR完成度与绩效“解绑”的原因,以及引入管理者主观判断的考核方法:价值评估法。拆解绩效管理,说明“效率”与“公平”之间为什么会撕扯。以OKR为基准的1+4价值评估法操作流程和工具。
OKR非常鼓励员工设置一些挑战性目标。这样更能让员工的动力更足,更有干劲儿。
但现实,用了OKR之后,为什么没有激发员工挑战的动力?怎么才能改善?
难题
在调研了100多家知名企业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企业虽然引入了OKR做目标管理,但是却还在用KPI的思路做绩效考核。换句话说,员工到手的奖金,跟OKR的完成度直接挂钩。这样“穿着新鞋走老路”,员工很难有干劲儿,企业也很可能拿不到好业绩。
只要直接考核OKR的完成度,很可能会破坏员工挑战高目标的动力,影响业绩增长。
在字节跳动,我们也把这种引入管理者主观判断的考核方法称为“价值评估法”
1.考核要与OKR完成度解绑
企业想要拿到好结果,既要关注组织层面的业绩增长,又要关注员工层面的个人感受,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它俩往往撕扯得很厉害。老板肯定更关心效率,他想的是“怎么把蛋糕做大”。为了提高效率,他会适当舍弃一些对公平的追求。但是,员工可不这样想。大多数员工不关心怎么把蛋糕做大,而是“怎么把蛋糕分公平”。什么叫公平?说白了就是产生更多价值的员工得到更多奖金,大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绩效体系出现偏差了。这时候很多公司的做法是什么呢?调整绩效考核规则。原来绩效规则是20条,现在得丰富到50条;公式只有3个加权因素?加到10个。体系越搞越复杂,算法越调越精密。但实际效果不好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没办法用一套抽象的公式来反映它。
绩效管理的本质是在平衡效率和公平
2.引入主观评估,反映真实价值
向全员公布评估的最新标准,大家需要依此进行自评和互评。
复盘会的时候说过了,指标达成率,或者说OKR完成度要和绩效“解绑”。
注意,是对业务贡献的价值,而不是OKR完成度。假设你这个季度的OKR完成度是最低档,那么你的业务产出是不是一定很低?也不一定。如果你在O之外,贡献了其他重要价值,也算你的业务产出。
绩效就区分了五个层级,SABCD
案例,评价的评估标准维度
准备阶段
飞书例子
第一步,员工自评。员工先总结自己的重点工作产出,并为自己的绩效打分。
员工邀请完评估人后,直属上级还需要再确认一下。有时候,上级还会替员工邀请一些协作方,确保足够的信息输入。
第二步,360°环评。员工邀请有协作关系的同事,来为自己的绩效打分。
员工自评+360°环评
第三步,上级评估。员工向上一级的leader,根据员工自评、360°环评以及自身的管理判断,来为员工的绩效打分
很有可能就出现一些“自评”和“上级评分”差距较大的例子,这个是委员会关注的重点分析对象
绩效委员会还会做一个重要的动作:横向拉通,也就是看各个绩效层级在部门内的占比,是不是相对均衡的。
通过横向拉通,这可是绩效校准的核心动作。前面几步,我们确认了员工对部门的价值贡献。这一步,我们需要把视角拉高,看看员工对公司整体产生了多少价值
第四步,绩效校准。绩效校准委员会(一般由公司的高管团队组成),会将组织上下所有成员的绩效再做一次通盘校准,纠正一些偏差,决定最终的绩效结果。
上级评估+绩效校准
“1+4”的价值评估法
3.价值评估怎么做?
还原绩效本质,不错“杀”一个好人。
第七讲:价值评估 | 怎样避免直接考核OKR,员工没有动力挑战难题?
不要只考核OKR完成度这种客观事实,还要引入管理者的主观判断,综合考量员工对业务的价值贡献,这样全面的观察考核,才能保护员工的动力。
推广常见的三种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推广期间的三个阶段:形式用对、融入骨髓、出神入化。T型推广法:一横是高管团队 + 一竖是试点部门。数字化工具选择的12个问题。
对OKR的预期不正确,认为使用了它,短期内就能在经营上见成效。没见着,所以不用了
推广方法不对。老板觉得挺好,和人力资源部门说,你们去搞吧。结果公司上下都不重视,OKR填写率非常低。几个周期后,放弃了;
没选好数字化工具,导致OKR使用起来不方便。
三个原因
现象:有些企业在应用OKR一段时间后,却选择了放弃。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企业,他们老板和我说“这玩意没用”“新瓶装老酒,没什么区别”,或者“袁总,我尝试过,但真的推不动”。
建立“三个阶段”的推广预期
OKR可能短期很难产生经营上的回报。这有点像健身,总要熬过痛苦的饥饿期、平台期,才会看到增肌瘦身的效果。
首先在引入OKR后,你需要先让组织把重要的动作做标准,这是第一阶段。所谓“重要的动作”,其实就是第二讲到第六讲说的内容,比如怎么开会、怎么书写,不重复了。一旦你发现所有人的动作都做到位了,这个阶段才算度过;
这个阶段你会听到很多杂音。比如有些业务负责人会告诉你开对齐会、跟进会太占时间,不如跟下属直接讨论怎么干。听到这些杂音,我建议你心无旁骛。你可以表彰组织里OKR用的好的个人和团队,还可以借助外力,找咨询顾问团队来帮你做推广,这些都是这个阶段稳住军心的招数。
第二个阶段是把OKR融入日常工作中,形成围绕目标工作的习惯。说白了,这个阶段胜利的标志,就是大家不用你督促了,自动就能把所有动作做好,使用OKR成为了一种习惯。
·大部分员工的OKR不再是直接照抄上级的内容,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冒出来,换句话说,他们主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创造单元”,主动探索一些创新的机会;·OKR跟进和复盘会取代了原有的周会、月会,并且总结的内容沉淀在了一个持续更新的云文档中,每周的to-do都能有跟进,而且责任到人;·团队内部频繁使用“共创”这个词,大家经常主动坐在一起开“共创会”,探讨如何合作。
出现这3个迹象说明熬过了第2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由于OKR已经融入了员工日常工作中,用法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可以用来“识人用人,用OKR做知识管理,因为复盘会的文档沉淀下来,可以用于企业传承经验和知识,用OKR做项目管理;
有一个客户,是一家游戏公司。游戏这个行业属于创意性产业,不确定性非常高。所以公司CEO引入OKR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它能帮助大家去做创新探索,在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同时,放大产出。为了让OKR的使用尽量原汁原味,这位CEO真的是下了血本,亲自跑了一趟硅谷谷歌公司总部,向他们的人力资源部请教,还看了谷歌的管理后台,专门看谷歌的员工怎么书写OKR。正是因为CEO的重视,第一阶段推广很顺利,他们的员工在执行了3个OKR周期以后,就基本掌握了书写等等要求。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这位CEO就面临了很大压力,因为越来越多部门告诉他用OKR很麻烦,最重要的是创新产出并不多,员工的思维方式好像也没有改变。那这位CEO是怎么做的呢?他抓住了几个关键点:第一,自己写好高质量的OKR;第二,点评好关键岗位的OKR;第三,坚决开好跟进会和复盘会,并且自己一定要参加。这位CEO告诉我,他感觉自己的行为起到了示范作用,各级管理者坚持执行了下来。推广OKR两年后,效果体现了出来。不仅创新产出提高了,而且还有意外惊喜。CEO告诉我,原来他们公司的文化是比较自由散漫的,就像一个杂牌军。但是现在,大家做事有章法、有标准,而且特别注重知识沉淀,就像一个“正规军”。从“杂牌军”到“正规军”,这是OKR带给他们的惊喜。到了这个时间点,这位CEO开始更加灵活地使用OKR,他就把OKR用在了“识别人才”上。他告诉我,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一有空就看大家的OKR,了解大家的目标是什么。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好苗子。比如说,有些应届生OKR写得比主管还好,那就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还有逻辑思维都很不错,值得好好培养。你看,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阶段把OKR用活。
案例:
照猫画虎写一年,心无旁骛干一年,随需而变用一年”。从我们的经验看,在经营结果上看到成效可能要用三年。
员工素质很高,执行力很强,在推广OKR三到四个周期,也就是一年后,就在经营上看到成效。所以说,时间不是绝对的。
预期不正确
“形、骨、神”。所谓“形”指的就是第一阶段,形式上用对;所谓“骨”指的是第二阶段,把OKR融入骨髓中;所谓“神”指第三阶段,出神入化。
因为当公司刚开始接触OKR的时候,大多数员工最先感受到的不会是OKR的好处,而是自己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比如每个季度初要思考OKR,每个季度还要写复盘总结。所以员工们一定会产生很多抱怨、不满的情绪,不想执行。这个时候没别的办法,只能是CEO站出来,以身作则开始实践OKR,推广力度才够,大家才愿意动起来。
但凡OKR推广得不错的公司,他们的CEO100%会亲自参与推广。
因为OKR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能激发“自下而上”的创新,激发大家的主动思考。对于创新需求越高的部门,越能体会到这个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价值比较明显,更容易被其他部门看到。一般来说,最多一到两个季度,其他部门就能够感受到试点部门的变化,这也为后续扩大推广,打下了很好的信心基础。
比如我们有不少汽车行业的客户,他们旗下的新能源车业务,往往都作为OKR试点单位。
这个试点部门要怎么选?推荐大家优先选择对“创新”要求比较高的部门。
T的一横代表高管团队,一竖代表1个或几个试点部门。我建议你,不要一上来全员铺开OKR,而是优先确保这个T型里的成员都接受了OKR,能把OKR用好,再慢慢扩大使用范围。
首先,是召开一个高管共识会。CEO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完整地描述出来,包括你想用OKR解决什么问题、想把问题解决成什么样、期待获得怎样的收益……
注意,这部分一定要结合你公司存在的真实难题去说,比如跨部门协作难、员工根本都不知道公司现有的重要目标……不要说“因为某某公司用OKR效果挺好的”“谷歌、英特尔这些大公司都在用”,这些空洞的理由无法唤起大家推动的热情。
CEO表述完之后,各位高管要依次分享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自己的顾虑。比如,会不会现在时机不成熟、万一推广失败会不会造成什么恶劣影响……大家要就着彼此的顾虑进行充分的研讨,并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才算“共识了决心”。
等到高管层全部讨论清楚,形成共识之后,再向试点部门全员进行公布。除了单纯地讲述之前的共识,强烈建议你把“呼唤改变”这层意思传递下去,唤起大家的“问题意识”。比如,去年这一年,大概有xx个项目因此而拖慢进度,让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又有多少可量化的资源被白白浪费……所以,现在我们急需一个方式,共享彼此的目标,对齐资源的使用优先级。
共识决心
CEO要让大家对OKR的阶段性效果(三个阶段)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合理预期
CEO就比较辛苦了,他需要全程参与OKR落地的每一场会议,季度初的制定会、高管之间的对齐会、每周的跟进会、季度末的复盘会,一场都不能落下,每一场都是一次强化共识、纠偏行动的好机会。
首先,高管层级的OKR,CEO一定要逐个认真阅读,并写下评论。比如,你不太清楚哪些指标的计算规则,你希望某条O的效果可以继续澄清。重点是,遇到值得夸赞的思考,一定要写下正面鼓励。
除了批改高管层的OKR之外,我还建议CEO随机查看试点部门员工的OKR。这个道理跟上面一样,重点不是看了多少人,看了多少条,而是用CEO的亲力亲为,引起所有员工的重视。
CEO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动作,就是“批改作业”。
规范行动
CEO一定要抓住任何机会,宣传使用OKR的正面案例。比如在公司的全员例会上,你就可以告诉大家,最近在xxx的OKR里,看到一条特别好的业务打法;在xxx部门的复盘文档里,收获一条特别大的启发……
如果CEO实在没有时间精力,可以要求HR部门帮你收集这些正面案例。当然,几百人以上的组织,还可以组建“OKR推广小组”,协助CEO跟踪落实的效果。这个推广小组一般由HR部门,和各个业务线推选出的推广大使共同组成
全力投入
选好试点部门后,四步重要的推广动作,我们把它称之为“四项承诺”
创始人想在公司内推广OKR,诉求非常明确,就是:管理精细化
创始人希望,OKR能够将公司从“事务推动型”,变成“目标驱动型”,这样就算员工四散各地,也能劲儿往一处使。按照她的原话,她是“发自内心地明白为什么要使用OKR”。
接着,她和公司高管交流了这个想法,也听取了大家的反馈。很多人表示支持,认为OKR会帮助组织健康发展;但也有人会疑虑,现在业务增长那么猛,底下员工都着急拓展城市和门店,OKR会不会占用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创始人和高管层达成了一个共识:先在高管层推广OKR,试点成功了再往下推广。如果高管都养成了围绕目标的工作习惯,自然也会带动下面的员工一起改变。
案例,超级猩猩健身管理公司客户
T型推广法
推广方法不对
如果你的企业刚刚开始应用OKR,我建议你先别着急,可以在团队实施完一个周期后再考虑引入专用软件。为什么呢?因为任何软件都有使用成本,不光是购买要花钱,还有学习要费时间。这个时候你最该学习的不是软件,而是OKR本身,这是我推荐你不着急引入专业软件的原因。
关于OKR软件的12问- 是否能提供OKR诊断建议?- 是否能提供行业/岗位最佳范例,也叫“案例库”?- 是否支持@协作同事,更轻松地发起协作?- 是否能形成一个透明公开的OKR对齐网络?- 是否支持OKR进展记录的填写?- OKR是否与办公工具打通,支持在文档中插入OKR,来做目标跟进与目标复盘?- 是否过程管理全面在线,留痕?- 是否支持OKR打分、复盘记录的填写?- 数据看板是否支持实时统计,并呈现团队的OKR应用情况,包括OKR制定、对齐、跟进、复盘的完成情况?- 是否提供数据洞察,包括低质量OKR的分布情况、OKR风险,以及延期情况统计?- 是否有一键提醒功能,支持管理者一键提醒OKR动作没到位的团队成员?- 是否能将OKR专业工具与企业既有的管理体系集成,打造契合企业的“OKR工作法”?
关于OKR软件的12问
执行了一个周期后,你就可以考虑引入专业软件了。
怎么选好数字化工具?这首先要看你处在推广OKR的哪个阶段。
企业没选好数字化工具,OKR使用起来不方便
第八讲:T型推广 | 怎么落地OKR,才能用出实效?
管理者OKR实战课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