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3-02-08 22:45:5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自由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 会主义的力量,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个胜利,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人民中获得很高的威信,被接受为人民共和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扩大了它的影响。
面临的考验
能不能保卫住革命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能不能经受住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 “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逐步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为“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首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 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五”计划的制定
我国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 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
“一五”计划的实施
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岀
1953年12月,党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指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前进。农业合作化的步骤
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手工 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人民民主政权获得了自己的牢固的经济基础。这是人民民主政权得以长期坚持、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异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 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社会主义基木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义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 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第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关系,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 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大会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坚持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新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 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毛泽东提出了六条政治标准,即: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 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 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相反;毛泽东强调指 出,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大跃进”及初步纠“左”的努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国民经济的调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方面工作的艰难进展
“文化大革命”的结朿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形成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一面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地提高了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同印 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分支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