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从诞生到废除全过程
2023-02-10 14:57:0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隋朝创立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产生原因
隋统一封建国家后,需大量人才官吏
庶族地主阶层崛起
九品中正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西魏时已有不凭门第选士的方式
意义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唐朝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演变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扩建校舍,保证质量与数量
开科取士,网罗人才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开武举选军事人才的先例,糊名制考试
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考生来源
生徒、乡贡
程序
乡试-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吏部试-殿试
宋朝发展
特点
科举地位提高,成为取士正途
考试规模扩大,录取人数增加
考试内容改革,专用《三经新义》
考试周期改三年一试
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
建立新制,防止考试作弊(锁院制、别头试、糊名制、誊录制)
影响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表现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结果
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评价
适应人才需求,利于巩固政权
学校教育受冷落,助长士人名利之心
元朝中落
特点
民族歧视明显
规定从“四书”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评价
各民族间不平等和矛盾,严重限制士人思想
提高官僚阶层文化素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
明朝鼎盛
表现
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影响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的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
明朝在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禁锢思想,败坏学风
预示科举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标志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特点
“永制”科举定式(1905年才被废除):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作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科举必由学校”
清朝恶化
措施
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表现
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特点
沿用八股取士
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评价
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腐朽,学校教育彻底沦为科举附庸
百日维新改革
评价
加强科举与实际的联系,科举人数大大减少,人们开始向往新式教育
特点
光绪帝废除八股,催立经济特科,设专门学科,宣布取士以“实学实政”为主
百日维新失败后恢复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
清末新政废除
原因
科举制繁琐空疏,摧残人才
科举制使学校沦为附庸,阻碍新式学堂发展
科举制败坏学习风气,毒害知识分子
过程
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停止科举
意义
促使兴办新式学校浪潮的出现
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改革减少了阻力
标志着封建旧教育的结束
影响
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 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他们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
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
科举制的影响
消极影响
国家只重科举取士,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评分主观随意,影响成绩客观性
受贿与作弊严重
为功名利禄学习,浪费时间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风
影响古代知识分子性格:重权威而轻创新、重经书而轻科学、重书本而轻实践、重记忆而轻思考,独立性弱、依赖性强
形成功利色彩浓厚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
积极影响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掌握选士大权
提高官吏文化修养
扩大统治基础,缓和阶级矛盾
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
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利于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统一思想
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普及
扭转重文轻武、重经轻科的思想
人才选拔更为公正
重才能而非门第
策问、诗赋利于考验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考试制的国家
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把权位、学识结合起来,知道现如今这套模式还在继续使用中
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民众文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为和科举的紧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和传承
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还有其中心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深入现代教育中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