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起源
2023-02-10 15:36:16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隋朝的科举制
产生原因
隋统一封建国家后,需大量人才官吏
庶族地主阶层崛起
九品中正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西魏时已有不凭门第选士的方式
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
确立流程:乡试-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吏部试-殿试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扩建校舍,保证质量与数量
开科取士,网罗人才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开武举选军事人才的先例,糊名制考试
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宋朝的科举制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扩大考试规模和及第名额
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一贡举
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设置锁院制(主考官一且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防止主考官漏题)
别头试(最早出在唐朝进士科考试中,凡考生与主考官有亲戚、子弟关系的,应该另设考场,另派考官
糊名制(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起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也叫作“弥封”或“封弥”)
誊录制(在誊录官的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后接受批改,誊抄后的试卷叫“朱卷”,原来的试卷叫“墨卷”)
元朝的科举制
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民族歧视明显
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规定从朱熹的《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僵化了士人的思想
明朝的科举制—确立八股取士
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程序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主张“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
清朝的科举制度
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积重难返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
突出表现的三个方面
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科举中式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士人的志向所在
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科举考试实际上是八股文的考试,因此八股文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松弛。学校中缺考现象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