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2023-10-28 09:30:56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被讨厌的勇气 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三大心理巨头
核心为阿德勒思想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闪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
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弗洛伊德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
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弗洛伊德说错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子的东西。
你想“变成别人”吗?
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
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首先请你理解这一点。
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
“因为你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还要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呢。”
那么您是说她是为了给无法告白的自己找一个借口或者是怕被拒绝才捏造了“脸红恐惧症”。
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为什么讨厌自己?
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阿德勒甚至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自皁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优越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不是这样。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骄傲于自我功绩也算吗?那虽然是一种骄傲自大的态度,但也是因为实际上就很优秀才骄傲的吧。这可不能叫作虚假优越感。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是啊,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想要获胜啊,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为什么想斗争?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那么你为什么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也许先生您的话是正确的。不,我所缺乏的肯定就是勇气。我也承认人生谎言。我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课题。正因为如此才摆出了这样那样的借口。是的,就是这样。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