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2023-02-25 06:27:39 2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自己期末复习整理的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和平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问题(东西问题)、经济或者发展问题(南北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失误: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更深层的原因: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试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二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年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十四大
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14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
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的迫切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意义: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扽一系列基本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搞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文革结束后,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先进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活得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实际就是基本国情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党的基本路线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体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要抓住机遇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步走战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使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实验。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对外开放也是改革,试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抓,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其他一系列的两手抓思想:一手建设,一手法制;改革开放,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核心:坚持一个中国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形成条件
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在建设中国热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十三届四中全会
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
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
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了深刻论述
党的十四大
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
十四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五大
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高度概括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
对关系新时期党建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广东考察时,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十五届五中全会
旧改进党的作风发表了重要讲话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动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十六大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活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化,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路上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
理顺分配关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出21世纪头20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的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定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使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先进性,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
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形成
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形成过程
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形成发展过程
毛择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921-193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35-1945抗日战争时期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1946-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敌我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得灵魂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人们对于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个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形成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珍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形成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与革命要求。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不能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使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依然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属于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它只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大革命的失败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依托,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哥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对象
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
总体来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对象有所不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动力
无产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自在阶级、自为阶级,五四运动后期)
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可靠的同盟军。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一方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另一方面,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和两种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又斗争又联合,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领导力量
区分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v。
性质和前途
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提出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中心放在城市上,开展工人运动,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确立了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一方面,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在资本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公开长期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有力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革命道路的意义
反映了党不是照抄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由中国国情决定,要想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进行残暴的镇压,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党的建设
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并举的路线,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将马列主义过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重大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使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格局,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矛盾时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的发展前进。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同于以往,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 矛盾的特点)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论十大关系中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问题关系,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战略步骤: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得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