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书笔记
2023-03-22 11:43:40 6 举报
AI智能生成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许三观卖血记》中讲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学创作领域内掀起了“先锋派文学”的创作热潮
“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大众文化,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化领域内的重要表现特征
余华曾表示《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是受了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影响
人物介绍
许三观:是一个受封建思想严重影响的人,他想要的平等是个人的,也是狭隘的
许玉兰:是许三观的妻子,在余华小说中,她是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性的形象,具有民间女性的特有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苦难,她表现出了坚韧跟顽强
许一乐:小说中的一乐是许三观的老婆许玉兰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可事实是,这是许玉兰与何小勇的孩子,对于许三观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屈辱。
内容简介
小说的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写起,主人公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一个青年工人,他既有工作的上进心,又有家庭的责任心。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先后十一次卖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关。
作品思想
身体观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将身体作为容器来承载生命的血流,并试图通过对身体的补偿来供给血液的流失
苦难精神
许三观卖血记》以苦难为母题,被认为是余华关于苦难认识三个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消解苦难。
艺术特色
底层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贯彻了民间叙事立场的小说,余华有意让民间的人生和民间的场景自主地呈现,而叙述者几乎被“谋杀”了。
平白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与余华之前的作品不同,它褪去了一些先锋派作品的色彩,但却彰显了那段痛苦岁月的时代特质。迷离漂浮、捉摸不定的言语被简洁明了的对话所取代,小人物自己说话,语言平白、真实易懂
对话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中比较常见的是交流型对话,即利用话语实现人物间的交流,这种对话的言辞大都有明确的含意,人物在对话中获得共识
作品荣誉
2000年4月,《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2003年,《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改编作品
2015年1月,改编自《许三观卖血记》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上映,由河正宇执导,并与河智苑共同主演。
2014年11月,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同名话剧在香港同流剧团上映。该剧由邓伟杰改编,共分三场,分别为三观与玉兰、卖血记、炒猪肝。
作品评价
小说既感伤,又残忍,余华不断打磨尖利的笔锋,竭尽所能地构建他的故事……《许三观卖血记》首次出版后不久,中国媒体就广泛曝光大量卖血者感染上艾滋病和肝炎病毒。事实证明,许三观和他的家人是幸运的。(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11月2日)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汇……在余华感人肺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12月21日)
虽然《活着》具有史诗般的气魄,但《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更为复杂。许三观和许玉兰在贫乏之中结成了一中类似身份同盟的网络关系……许三观忍受着,几乎被生活抽干最后一滴血。(美国《西雅图时报》2003年11月28日)
同前一部小说《活着》一样,作者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描述了一个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是游离于诙谐的格调、时代的批判及文学赖以生存的人道主义之间,做得最为游刃有余的一个。(比利时《前途报》1997年12月10日)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工人阶级通过卖血勉强维持生计的故事……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绝境时,为求继续生存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以及在过去中国社会体制中的错乱。在那种体制下,个体就完全泯灭了。(法国《世界报》1998年1月13日)
“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去卖血,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还是挣那么多……”《许三观卖血记》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奇迹这一主题似乎有些冷淡,但却经常能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法国《德克尼卡》杂志1998年1月)
《许三观卖血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和它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部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喜剧或悲剧,它是一出悲喜剧,全书充满了精巧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人悲喜交加。(意大利《日报》1999年3月25日)
温柔地叙述不可思议的艰难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一天丝厂工人许三观听说,通过卖血可以挣很多钱。事后只需要在餐馆要一份“庆祝胜利”的猪肝和热黄酒就能很快恢复力气……余华凭借个人的生活表现了中国人民感人的又有点令人震惊的情境下的命运。(德国《柏林日报》2000年2月13日)
余华的这本书,德文译名叫做“那个卖血的男人”。本书缓慢地进行着农民式的思考,并在思考中解释着什么。或是想解释汗钱和血钱的区别,抑或是想解释血之力量与肉之力量间的差异。(奥地利电台2009年10月15日)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