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书笔记
2023-04-10 13:53:29 29 举报
AI智能生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北京城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的近50年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历史命运。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老舍先生精湛的笔法所吸引。他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例如,王利发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人,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老舍其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
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内容简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人物介绍
王利发
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常四爷
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松二爷
旗人
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秦仲义
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
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
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
天真地认为,可以用经济竞争的手段,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就能战胜洋人,救国救民。
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实业”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心如死灰的他,到老年却悟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最经典的分析
茶馆
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
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
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
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旧时代的葬歌
《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我窃以为,这句话,可以当做剧中大多数人物心声的总结
常四爷不必说,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看不惯洋人愿自食其力
深究王利发,也可以归纳于这句话之中的,在这个人物避重就轻,懦弱无奈的背后,是对和平年代的单纯向往,是对国泰民安的一种本能渴望
这种向往与渴望在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中被压抑,被限制,使其产生了对于政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时局的回避态度
除了趁乱而起的既得利益势力,无论是革命者,农民,民族资本家,都抱着一定的拳拳爱国之心,而《茶馆》以描述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无奈,将社会之狡诈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