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总纲
2023-05-08 13:37:27 2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佛学总纲,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体系,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核心概念。四谛阐述了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除和达到痛苦消除的方法;八正道则是实现痛苦消除的具体修行路径,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揭示了世间万象的因果关系,指导人们理解生死轮回的真相。佛学总纲旨在引导众生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最终境界。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四圣谛
苦谛
苦处
有情世间
众生来分
天道
人间道
修罗道
修罗道
饿鬼道
地狱道
三界来分
欲界
三欲:饮食、睡眠、情爱(淫欲)
五欲:饮食、睡眠、情爱(淫欲)、爱财,爱名
色界
色身
无色界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三界来分2
断界
离界
灭界
器世间
地、水、火、风
苦相
苦苦
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五取蕴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坏苦
行苦
集谛
烦恼
十惑(六根本烦恼)
贪
嗔
痴
慢
疑
身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业
见《业力与轮回》
灭谛
道谛
五个次第
资粮位
五停心
四念处
加行位
观苦、集、灭、道谛
见道位
我见结
戒禁取见结
疑结
修道位
初果、二果、三果圣者
无学位
修道方法
五停心
不净观,参考《四念处》
慈悲观
因缘观,参考《十二因缘》
界分别观(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以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数息观,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
四念处(四念住)参考《四念处》
身念住
受念住
心念住
法念住
八正道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勤(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大乘佛教
【慈】布施(檀波罗密、檀那波罗密)
财施:财物的布施
法施:佛法的传扬
无畏施:消除恐惧
【戒】持戒(尸波罗密、尸罗波罗密)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说谎
不饮酒
【悲】忍辱(羼提波罗密)
生忍:生忍指的是在面对生命的痛苦和不如意时的忍辱,这种忍辱常常需要修行者有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来面对。
力忍:力忍是指在面对外界困难和挑战时的忍辱,这种忍辱需要修行者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来应对。
缘忍:缘忍是指在面对与他人的相处、人际关系的困难和挫折时的忍辱,这种忍辱需要修行者有足够的慈悲和智慧来面对。
观忍:观忍是指在修行中遇到各种干扰和障碍时的忍辱,这种忍辱需要修行者有足够的内观和觉知来面对。
慈忍:慈忍是指在修行中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和善良心,即使面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保持内心的慈悲和善良。
法忍:法忍是指对佛法的忍辱,包括对于修行中的艰难困苦、修行过程中的挫折和难点的忍辱,需要修行者对佛法有足够的信仰和执着。
智忍:智忍是指修行者在面对内心中的烦恼和执着时的忍辱,需要通过智慧来超越自我中心和执着,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禅忍:禅忍是指在禅修中的忍辱,需要修行者通过持续的禅修来面对内心的波动和干扰,以实现深度的内心平静和觉醒。
神通忍:神通忍是指在修行中面对神通力的忍辱,需要修行者有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来面对并超越这些干扰,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信】精进(毗梨耶波罗密)
【定】禅定(禅度波罗密、禅那波罗密)
正念,又称为正知念,是指保持清醒和觉察地关注当前的感受、思维和行为,不加判断和批评。正念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痛苦和苦难,并逐渐摆脱负面情绪和想法的束缚。
正定是指在修行中保持专注、冥想和内心平静的状态。正定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烦恼和纷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更好地进行深入的内观和智慧的开发。
正知是指对真实的事物和存在的本质进行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正知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痛苦和苦难的根源,理解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义,并帮助我们走向解脱和觉悟。
【慧】般若(智慧、般若波罗密)
学习般若智慧:学习佛法经典,特别是般若经典,以获得般若智慧的启示。般若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帮助我们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我和苦的,以及如何避免因执着而产生的烦恼和苦难。通过不断学习和领悟般若智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境界。
内观修行:通过内观修行,观察自身内心和身外环境的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内观修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痛苦和苦难的根源,理解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义,并帮助我们走向解脱和觉悟。内观修行包括坐禅、行禅、呼吸观察、身体感受觉察等。
实践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实际的行动实践般若智慧。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觉察和明智,避免执着和贪婪,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遵循佛陀的教义,以般若智慧指引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