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 重要题目
2023-03-15 13:48:29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题目归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不同时期乡土小说/农村题材 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农村群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五四时期
对农民的关注构成了新文学启蒙主义的内容之一
“五四”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是人性解放的起点
以鲁迅塑造的饱受封建思想残余摧残的农民最为典型
塑造阿 Q 、闰土、祥林嫂等形象
批判了农民的劣根性,揭露了农民的精神创伤
乡土小说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也分别
以直达深处的批判、乡土讽刺体、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写出了乡村存在的种种问题
30 年代分两类
1
沈从文《边城》《长河》废名《桥》
京派乡土中国作家多为学者教授
作品文化批判建+文明反思的肌理更细腻
以沈为代表的
来自乡村的城市知识分子
以一支抒情的笔书写了诗化的乡土小说
以沈的湘西系列为代表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自然与城市形成鲜明对照
赞美农村淳朴自然、不甚懂诡诈的人
他们的乡土叙述中多少带有对宗法农村的理想化美化
2
萧红《生死场》萧军《第三代》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王统照《山雨》许地山《春桃》
以人道主义、阶级观念去发现农民
笔下的农民主要作为被同情、被怜悯的对象
40到5060年代
以政治、经济变革为目的,以劳动人民为社会变革的主体的时代到来
农村和农民是写作题材的重点,呼应《讲话》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宗旨
以赵树理为代表
塑造了一批受封建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与觉醒后新农民的形象
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
体现着生活的光明面
是先进思想对愚昧落后迷信斗争的胜利
50.60年代
社会主义新人民形象的诞生
标志着农民命运的巨大转折
社会主义的农民形象的完成了最后的定格
1959 年柳青《创业史》
一部史诗式地描写农村社会革命的作品
书中新农民形象梁生宝被公认为艺术典型
80 年代
文坛出现了文学寻根的文学现象和种类
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到民族的岩层当中
出现一批
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
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承继的“寻根小说”
显示出文化守成主义倾向
代表
如韩少功《爸爸爸》所体现的楚文化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体现出的对地域文化和民情风俗的重视
以及文化反思主义的倾向
探索历史失误和民族文化心理沉淀的关系
对民族心理的劣根加以批判
新诗的探索
早期
五四时期白话诗“作诗如作文“
希望以自由之文破除传统诗歌种种清规戒律对诗情的束缚
要求以白话诗取代文言诗词
胡适又提出“诗体的大解放”的口号
要求“把以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
早期白话诗
在艺术上虽然勇于尝试
局限
但也存在明显的非诗化倾向
一味遵循“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作诗原则
忽略了对自然生活内容和语言的诗化处理,使诗趋向大白话散文化
而启蒙理性又使大都热衷于以诗说理
所以初期白话诗大都缺乏飞扬的激情与真正的诗美
新月派诗人
不认同胡适的“有什么话......”的诗学观
更不满意郭沫若的“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的诗歌创作原则
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
规范化的举措
“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言”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
提出”三美“主张”
是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
在新月诗派致力于新诗规范化的同时,涌现了另一个重要的流派
早期象征派
穆木天正面向胡适提出挑战
他认为“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
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进而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30年代新诗
呈现出两种趋向
“向内转”(回到自身)
“向外转”(面向社会)
“向内转”新诗
传承了五四新诗艺术主潮与探索
张扬个性与人道主义
专注于主体精神世界的抒写
维续执着于新诗艺术美的追求
这是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对新诗的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
五四时期白话诗呈现非诗化,注重外在形式,即语言的突破
发展到30年代新诗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诗体之美
这是一个从外在形式摸索到对诗歌本体艺术追求的过程
20s90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进人90年代以后
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
虽然至今"后新时期”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
但其所标示的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差异则是明显的
首先
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
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文化理念迅速蜕变,文化世俗化特征更加明显
在90年代
已经很难找到文化与非文化的真正区别
从前赋予文化的神圣的精神内涵正在被消除
使人们对作为文化组成之一的“文学”的期望值也愈来愈低
文学不仅不再具有轰动效应
而且其生存方式本身也面临着考验
其次
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
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社会的读者
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
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
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
热闹非凡,但在这种热闹背后,是文学的无奈
使得文学在90年代逐渐地由中心退居边缘
在“边缘化”的过程中文学不得不接受商品社会法则对自身的侵袭
媚俗性的操作有时反而成了文学得以繁荣的一个动因
进人90年代以后文学
一方面被迫退到边缘
一方面却又频频制造热点以吸引人注意
1994年以来各种“新”口号风行
先是《北京文学》亮出“新体验小说”的大旗
随后《钟山》《文艺争鸣》联合推出“新状态”小说创作口号
《春风》杂志打出“新闻小说”的口号等
90年代的商业文化语境
使得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排战与考验
虽从表面上看“边缘化处境”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被迫的
但实质却不是悲剧的而是喜剧性的
文学的边缘化
恰恰使90年代成了
一个真正自由自主的文学时代
真正反映个性特征的文学时代
真正多样发展的文学时代
尽管仍有着“弘扬主旋律”的要求,但这种要求不是机械的
即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实现一种真正多元化格局
在这个格局中
严肃与游戏
创新与守旧
通俗与先锋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
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
意味着文学表现空间被大幅度地拓展了
然而
90年代的文学在多元化格局下
也包涵了不能令人满意的潜质
作家浮躁情绪的漫溢给作品带来的粗糙和肤浅
一些青年作家对优秀传统的否定,作品过分强调官能刺激等
都是应该引起注意、重视的问题
赵树理和鲁迅农民形象比较
开头
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
不仅懂得农民
在政治,经济上受剥削
而且精神上受奴役
两人观察中国社会
相同角度
进行历史的考查
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时代不同
鲁迅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醒人们的觉醒
赵树理表现农民
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一一
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
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
并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
三类形象
1
一带着沉重封建包袱的老一代农民
《小二黑》二诸葛为封建迷信观念扭曲,当兴旺拥小二黑、小芹,哀求兴旺、哀求不成,算命占卦。他不同意二人婚姻:命相不对
《李有才板话》老秦生活在底层,满脑子等级观念思想,认为老杨是官,毕恭毕敬,知道老杨是长工出身,又看不起他,迷信“官”就是不相信自己,不信农民可以掌自己握命运。
都是背着封建主义思想包狱的旧式农民
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和痛苦
赵树理
写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与善良
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对比
二诸葛、老秦与闰土的对比
富贵与阿q的对比
金桂婆婆与九斤老太的对比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面貌
①历史沉寂期的闰土,思想性格命运具有浓重悲剧性
②处于农村开始变动而终没有变动辛亥革命时
阿Q、九斤老太有一定戏剧性
尽管内核仍是是悲剧性的
③处于农村大变革时代,二诸葛、老秦、金桂婆婆
具有更多戏剧性
他们的思想不合时宜
落入了不变也得变的尴尬境地
2
年轻一代农民,知分干部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可能发生腐变
《李有才板话》里的小元“小字辈”推到村公所的代表,当上干部后不久就换穿戴,架起胳膊当主任
《邪不压正》里的小吕,积极分子刚当上农会主任就分了地主的房子,志气高扬起来与地主狗腿子小旦混在一起,斗争雇农
阿q始终没理解革命,小元小吕认准了敌人,他们掌权、斗地主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放人民,而是为了私利
鲁迅赵树理都看到了农民必须不断同自身弱点斗争
赵树理继承鲁迅所开创的大胆正视人生,反对瞒与骗等的现实主义传统
3
年轻一代农民“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小芹的爱情建立在
对新民主社会的理想渴求上
为爱情的斗争被赋政治内涵
《传家宝》金桂把账本摊在婆婆面前,新媳妇挺直腰杆,宣告自强自主
都是试图开始掌握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
行为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
又自然根植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
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十七年文学成就
十七年文学在左倾思想影响下
题材被严格分类,不同的题材类别也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
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的小说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
长篇小说容量大
反映伟大时代
结构追求史诗性
表现内容为历史“逝去的日子”
初期发展平稳,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丰收期
短篇
能敏捷、迅速反映生活,配合政治运动
结构以小见大,以部分暗示全体,表现当下现实
“双百”时期和60年代初为活跃期。
1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
不再是流寓的城市知识分子寄托乡情的载体(如五四乡土文学)
不是与现代文明相隔绝和疏离的凝滞、落后的存在
不是未被现代侵染的精神净土(如沈从文、废名所描写的)
农民成为作家、知分认真学习的对象
赵树理《三里湾》
构思基本遵循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模式
分析斗争过程中不同成分不同表现,反映不可抗拒的时代发展趋势
笔触集中于一些“小地方”
如生活变化背景下的
普通百姓的家庭关系、利害心理等
柳青《创业史》
“是一部深刻而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作品,是一部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农村在土地改革和消灭封建所有制以后所发生的一场无比深刻、无比尖锐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作品。”
2革命历史小说
反映
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
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在革命历史中的成长与命运
知分与革命的关系
《青春之歌》
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与革命性成长融合在一起
通过她与“胡适派”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间的爱情抉择
昭示中国现代知分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余卢江之间的分野
暗示着五四高潮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
即以胡适为代表自由知识分子与左翼革命知识分子的不同阵营
余选择的是追随胡适
卢江则走向了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共产党
小说以明确的意识和情感倾向论证了这一革命理论
3此外
个人化体验、思考有所活跃,试图对当代生活作出别样探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表达的是“生活对人的干预”
体制生活对人的灵魂、个体生命的禁锢、诱蚀、抹杀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