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023-03-30 15:46:46 2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基础知识
大气污染
大气中出现新的化学物质或某种成分含量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平均含量,给人类带来冲击和危害
大气污染源
导致大气污染的各种污染因子或污染物的发生源
大气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污染物
典型大气污染源产生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机制
燃煤废气及其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化石燃料的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将导致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的产生,引起大气污染问题
煤炭工业源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煤炭加工主要有洗煤、煤的转化等工艺,在这些加工工艺中均不同程度地向大气排放各种有害物质,主要有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无机物
钢铁工业源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钢铁主要由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焦化以及其他辅助工序所组成,各生产工序都不同程度地排放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
大气扩散
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由于风及大气湍流等作用,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逐渐分散稀释的现象称为大气扩散
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基本模型
大气扩散模型的发展历程简述
高斯扩散模型
连续点源扩散
有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
地面浓度
AERSCREEN 模式系统
ADMS 城市大气扩散模型
AERMOD 模型系统
CALPUFF 烟团扩散模型系统
CMAQ 区域光化学网络模型
EDMS/AEDT 模型
AUSTAL2000 烟塔合一排放源模型
大气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容量
对于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总量控制
在某一区域(流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环境目标,通过一定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评价的主要任务
明确工程项目性质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和确定评价范围
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优化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给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范围
一级
D10%超过25km,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当D10%小于2.5km时,评价范围边长取5km
二级
评价范围边长取5km
三级
不需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基准年
依据评价所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气象资料等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代表性等因素,选择近3年中数据相对完整的1个日历年作为基准年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调查
污染源调查
调查对象
一级评价项目
调查本项目不同排放方案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源,对于改建、扩建项目还应调查本项目现有污染源
二级评价项目
参照一级评价项目调查本项目现有及新增污染源和拟被代替污染源
三级评价项目
只调查本项目新增污染源和拟被代替的污染源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的新建项目
调查道路交通流量及污染物排放量
采用光化学网络模型预测二次污染物
结合空气质量模型及评价要求,开展区域现状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
调查内容
调查数据来源与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和目的
一级:调查评价范围内有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或进行补充检测,用于评价项目所在区域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以及计算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的环境质量现状浓度。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作为项目所在区域是否为达标区的判断依据
除不用计算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的环境质量现状浓度外,其它同一级评价项目
只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作为项目所在区域是否为达标区的判断依据
调查数据来源
补充监测
监测时段
监测布点
监测采样
监测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内容
项目所在区域达标判断
各污染物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及网格点环境质量现状浓度
现状评价方法
占标率法
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预测因子、预测范围与预测周期
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并覆盖各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
预测周期:选取评价基准年作为预测周期,预测时段取连续1年
计算点和网格点
大气环境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气象个地形、地表数据
气象数据
估算模型AERSCREEN所需最高和最低环境温度,一般需选取评价区域近20年以上资料统计结果
地形和地表数据
估算模型AERSCREEN和ADMS模型的地表参数根据模型特点取项目周边3km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确定
建筑物下洗
由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导致的排气筒排出的污染物迅速扩散至地面,出现高浓度的情况
预测模型选择
用于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判定
AERSCREEN
用于进一步预测
AERMOD、ADMS、AUSTAL2000、EDMS/AEDT、CALPUFF、光化学网络模型
推荐模型参数与说明
预测方法
预测与评价内容
达标区
不达标区
区域规划
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最大浓度占标率
P(Max)=C(Max)/C(s)*100%
环境影响叠加
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
浓度超标范围
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评价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
污染控制措施有效性分析与方案比选
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环境监测计划
污染源监测计划
一级评价项目需按《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 819-2017)的要求,提出项目在生产运行阶段的污染源监测计划和环境质量监测计划
二级评价项目需按《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的要求,提出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污染源监测计划
三级评价项目可参照《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的要求,并适当简化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质量监测计划
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频次
评价结论与建议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