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2023-04-01 12:08:12 7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七下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感觉世界
人的感觉
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刺激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做出分析形成感觉
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触摸一般用指尖,测试病人头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
鼻和嗅觉
刺激(化学物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感受器)—嗅神经—(大脑嗅觉中枢)—嗅觉
特点
适应性
差异性
舌和味觉
嗅觉与味觉相互影响
刺激(化学物质)—味觉细胞—嗅觉神经末梢(感受器)—嗅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
感冒影响了嗅觉和味觉细胞对味觉刺激的灵敏度,嗅觉与味觉之间互相影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声波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等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其次,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在15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气温每升高1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耳和听觉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听觉形成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道声波)
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并传入耳蜗)
内耳:耳蜗(液体,听觉感受器)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传导性耳聋:鼓膜破裂,听小骨损伤;神经性耳聋:听神经受损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中的前庭与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调的高低与发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f)的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
人的听觉频率在20~20000赫兹间,发声频率在65~11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
超声波的作用:超声波清洁、蝙蝠捕食、扫描得到人体内部器官图像(b超)等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幅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响度的单位为分贝,符号为dB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有不同
人们常常将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噪声污染
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叫做噪声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处、人耳处控制噪声
光和颜色
光源
自身会发光且正在发光物体叫做光源
光的传播
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影子的形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无法透过和绕过物体,在物体后面便形成影子
小孔成像
条件:1.孔很小 2.光屏与孔距离较远
成像性质:倒立的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时,物比像大,物距小于像距时,像比物大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一致,大孔成像光斑的形状与大孔形状一致
像越小越亮,越大越暗
作图:见背面(1)图
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快慢不同,在真空中传播最快,每秒300000千米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真空中稍小一点,近似认为空气中的光速也为300000千米/秒
水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2/3
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这个距离叫做1光年
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
单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无色能透过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白色反射所有色光
物体的颜色
物体呈现各种色彩,是因为它的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
具有热效应
紫外线
使荧光物质发光
杀死微生物
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反射
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如背面“平面镜反射示意图”(图(2)),AO叫入射光线,OB叫反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的ON叫做法线
AO与ON的夹角叫做入射角,OB与ON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光的反射规律
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两线异侧(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两角相等(入射角、反射角)
平行光线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反射规律(见背面(3)(4)图)
我们的眼睛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周围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光照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光路具有可逆性
平面镜
作用:1.改变光路 2.成像
成像特点:1.正立且左右相反的虚像 2.物距等于像距,且所成像与物等大(像与物连线垂直于镜面)
成像规律:1.对称 2.物距等于像距 3.所成像与物等大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原理
实验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观察与确定像的位置
茶色玻璃板容易看到像,越薄越好(误差小)实验宜在较暗环境进行
凹面镜和凸面镜
凹面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
应用
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
路口拐弯的镜子
凸面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应用
太阳灶
手电筒灯泡后面的反光镜
探照灯
医生检查耳道用的反光镜
作图:见反面(5)(6)图
光的折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规律
三线共面(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
两线异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同增同减(入射角、折射角)
密度小,角度大(如:光线由空气射到水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线垂直射向水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入射角=0°)
物体经过折射后,看到的是虚像
现象:因为折射,河水看上去很浅,水中的腿看上去变短,水里的鱼看上去比实际位置高
光路具有可逆性
作图:见背面(7)图
透镜与视觉
透镜
凸透镜
中间厚,两边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焦距越大,会聚作用越弱
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照相机
u=2f,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测焦距
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投影仪
u=f:不成像
u<f,v>u: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
光屏和物体调换位置仍能成像,且像的大小相反
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会远离凸透镜。像离凸透镜越远越大,越近越小
凹透镜
中间薄,两边厚,对光有发散作用
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虚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v)
作图:见图(8)(9)
眼睛
外膜
巩膜
角膜—(房水(内容物))—进入中膜
中膜:虹膜(中间有瞳孔)—(晶状体(内容物))—(玻璃体(内容物))—进入内膜
内膜:视网膜(视觉感受器,内含感光细胞,相当于凸透镜中的光屏)—视神经—大脑(形成视觉)
附属结构:眼睑,泪腺管,睫毛等
折光系统:角膜+内容物
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唯一没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盲点
视力缺陷与矫正
近视
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
矫正:佩戴凹面镜
远视
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
矫正:佩戴凸面镜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