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2024-11-09 23:26:44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精神病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
定义: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特点
精神健康与精神障碍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谱
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
脑与精神活动
脑结构与精神活动
脑神经化学与精神活动
多巴胺、GABA、5-HT、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等
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
病因学
生物因素
遗传与环境因素
神经发育异常(ADHD、孤独谱系障碍)
感染(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ASD、PTSD)
人格特征(适应障碍)
*对精神障碍的界定受到文化信念、社会发展和医学化的影响。
症状学
识别方法
纵向对比
与过去
横向对比
与周围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特点
不受控
不消失
不相称
有损害
常见症状
感知觉障碍
感觉
感觉减退
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意识障碍 分离障碍
感觉过敏
感受性升高,感觉阈值降低
分离障碍,躯体忧虑障碍
“特别”
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精神分裂症,抑郁发作,躯体忧虑障碍
知觉
错觉
生理错觉
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条件下
可纠正
草木皆兵,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病理错觉
意识障碍
不可纠正
谵妄时将输液瓶标签上的黑线看成是蜈蚣爬
幻想性错觉
幻觉
没有外界刺激
分类
按感觉器官
幻听
幻视
幻味
幻嗅
幻触
内脏幻觉
和内感性不适进行区分
位置明确
幻觉体验
真性
通过感官——耳边声音
假性
不通过感官——脑中人影
特殊条件
功能性幻觉
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一感官——流水声和谩骂声
反射性幻觉
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另一感觉即出现幻觉——广播和广播员
心因性幻觉
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引发的幻觉——地震
入睡前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
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躁狂症
思维迟缓——抑郁症
思维贫乏——大脑空空但正常语速
思维散漫——联想、离题
思维破裂——思维散漫严重后,不连贯但意识清晰
思维不连贯——不连贯,意识不清晰
思维中断
思维插入——不属于自己的想法,但还保留一些自我
思维被夺
强制性思维——完全丧失自我想法
病理性赘述
思维化声——自己听到自己所想
语词新作
象征性思维
逻辑倒错性思维
强迫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特点
与事实不符,但患者仍坚信不疑
与个人具有利害关系
具有个体独特性
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
分类
内容
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夸大妄想
罪恶妄想
疑病妄想
钟情妄想
嫉妒妄想
非血统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别人知道自己所想
起源
原发性妄想
突然出现,与周围没有联系
继发性妄想
继发于各种幻觉、心境障碍、意识障碍、记忆障碍、智能缺陷
结构
系统性
非系统性
超价观念
特点
一定现实性
一定可理解性
随相应的情感反应而消长
注意障碍
注意增强——主动注意增强
注意减退——主动注意及被动注意减弱,稳定性降低
注意涣散——被动注意增强,稳定性降低
注意狭窄——注意广度和范围缩小
注意转移——转换性增强,稳定性降低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
遗忘
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界限性遗忘(心因性遗忘)
患者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 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常见于分离障碍
错构
虚构
智能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痴呆
后天性的
心因性假性痴呆
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
童样痴呆
定向力障碍
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
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
欣快
情感低落
情感淡漠
焦虑
恐惧
易激惹
情感不稳
情感倒错
情感矛盾
意志障碍
意志增强
意志减退
有部分自知力
意志缺乏
没有自知力
矛盾意向
动作行为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兴奋
不协调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
蜡样屈曲
缄默症
违拗症
模仿动作
刻板动作
作态
强迫动作
意识障碍
特点
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嗜睡、混浊、昏睡、昏迷
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伴范围缩小或内容变化: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梦样状态
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面谈检查
精神检查
外表与行为
外表
面部表情
社交性行为
活动
日常生活能力
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个人主导的情绪状态
情感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感觉。情感活动可通过主观询问与客观观察两个方面来评估。
客观表现可以根据面部表情、姿态、动作、讲话语气、自主神经反应(如呼吸、脉搏、出汗等)来判定
主观体验可以通过交谈,设法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言谈与思维
言谈的速度和量
言谈的形式和逻辑
言谈的内容
感知觉
认知功能
自知力
病史采集检查
躯体检查
标准化量表
实验室检查
特殊检查
诊断原则
症状学诊断
等级诊断:首先排除器质性障碍和物质依赖
共病诊断
神经认知障碍
获得性的
谵妄
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和注意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遗忘
柯萨可夫综合征
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
是以近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伴有错构、虚构现象,患者意识清晰,其他认知功能保持完好
痴呆
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
例:阿尔兹海默症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
临床表现
认知症状
记忆障碍
AD早期的突出症状
视空间及定向障碍
言语障碍
病理性赘述
命名失能
失认及失用
智力障碍
精神行为症状
妄想
被窃妄想:不记得把东西放在哪里而出现
冒名顶替者(Capgras综合征)
幻觉
寄居者综合征
错认
焦虑、恐惧、抑郁、躁狂
人格改变
睡眠障碍
灾难反应
日落综合征
治疗
多奈哌齐、利斯的明、加兰他敏
美金刚
病程
第一期(早期)
以近记忆障碍、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视空间定向障碍(迷路)、缺乏主动性为主要表现
第二期(中期)
智力与人格改变日益明显,出现皮质受损症状,如失语、失用和失认等,也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第三期(后期)
明显痴呆状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例:血管性痴呆
多在中老年起病,男性略多于女性
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分裂——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过程及人格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统一性失调或分裂,其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的分离
病因
遗传因素
神经发育
神经生化
多巴胺假说
心理社会因素
临床表现
前驱期症状
情绪改变
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
认知改变
古怪的想法
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行为改变
社交退缩、敏感多疑、职业功能下降
躯体改变
睡眠、饮食改变、疼痛感
强迫症状
见于青少年患者
显症期症状
阳性症状
幻觉、妄想、瓦解症状群(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过程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不适当的情感)
阴性症状
意志减退、快感缺失、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
焦虑、抑郁症状
激越症状
攻击暴力、自杀
定向、记忆和智能
自知力
分类
偏执型
妄想型
多在青壮年、中年或更晚些年龄
起病较缓慢
青春型
紧张型
单纯型
治疗
氯丙嗪
氯氮平
抗精神病疗效最佳者,可用于缓解阳性和阴性症状,但需密切监测白细胞
利培酮
其他: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
分裂情感性障碍(自学)
妄想性障碍
偏执性障碍
区别于精神分裂症
不荒谬离奇(有一定现实性)
无不断泛化(所以接近现实)
无不肯暴露(患者一提起此事,便振振有词)
大多没有幻觉
临床表现
分类
诉讼狂
坚持认为受到威胁和迫害,名誉被玷污,权利被侵犯
诉讼有逻辑性,详尽而且层次分明,见不到有什么破绽
对应症状是被害妄想
色情狂
对应症状是钟情妄想
以女性多见,尤其是未婚年纪大的女性
嫉妒狂
对应症状是嫉妒妄想
患者的信念是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诚,另有新欢
夸大狂
对应症状是夸大妄想
自命不凡,才华出众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症状为主,如果病程不超过1个月,临床可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
有的患者在路途中发病,常可出现意识障碍,片断的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在停止旅行和充分休息后,在数小时或数周内自行缓解,临床可诊断为旅途性精神病
起病急骤,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病程不超过3个月,大多数持续数天到1个月
缓解完全
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包括妄想、幻觉、行为和言语紊乱等
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抑郁躁狂及相关障碍
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障碍
情感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倾向
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
特点
女性患病率高但自杀死亡率低
多见于成人,平均发病年龄40岁
已婚女性高于未婚,男性相反
自杀风险极高
病因
遗传
单个基因位点:5-HT转运体、单胺氧化酶-A(MAO-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炎性标记物等
涉及多个基因异常
神经生化
5-HT能、DA能、NE能神经递质系统
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异常
遗传基础 + 生活事件 + 应激 导致垂体-肾上腺的高反应性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
神经影像学
以杏仁核和内侧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内隐情绪调节环路
主要受5-HT调节
以腹侧纹状体/伏隔核、内侧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奖赏神经环路
主要受DA调节
右侧前额叶的过度活跃会导致抑郁
左侧前额叶的活性降低与抑郁发作联系
大脑前额叶皮层的面积显著减少
临床表现
习得性无助
核心症状
心境低落
兴趣减退
快感缺失
心理症状群
思维迟缓
认知功能损害
认识歪曲
任意推断
选择性概括
过度引申
全或无思维
个人化
负性认知模式
自责自罪
自杀观念和行为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缺乏
焦虑
躯体症状群
睡眠障碍
进食紊乱
性功能障碍
精力下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
隐匿性抑郁
嗜睡型抑郁
激越型抑郁
疑病型抑郁
微笑型抑郁
持续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
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一般正常心境时期可持续数月
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关系密
恶劣心境
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
从不出现躁狂
与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均有较大关系
躁狂发作
特点
情绪高
情感高涨/易激惹发怒
语言高
思维奔逸
动作高
精神运动性兴奋
双相障碍
BP
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
发病率高,确诊难度大
以药物治疗为主
焦虑恐惧及相关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病因
遗传因素
神经生物学因素
GAD患者杏仁核、前扣带回、前额叶皮质背内侧活动增强
-氨基丁酸受体
5-HT
去甲肾上腺素
心理社会因素(早期经历等)
临床表现
精神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治疗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
惊恐障碍PD
急性焦虑障碍
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
慢性复发性疾病
女性是男性的2-3倍
病因
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恐惧的恐惧;早期经历;消极思维)
社会因素(社会角色冲突;人际关系不佳)
临床表现
惊恐发作
预期焦虑
回避行为:伴有/不伴有场所恐惧症的惊恐障碍
场所恐惧障碍
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
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怖症
特殊恐惧障碍
病因
遗传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创伤性事件
替代习得的恐惧
不良的信息传递
过度担心
强迫障碍
强迫症OCD
一类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
与其他障碍的共病率高:抑郁、焦虑、进食障碍、人格障碍
病因
遗传因素
神经生物学基础
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
5-HT、DA、谷氨酸和GABA能神经元功能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素质: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归因风格
负性情绪
生活事件
家庭因素
心理学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发展固着于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焦虑情绪通过防御机制而形成强迫症状
行为主义理论
非特异性情境 焦虑 通过逃避或回避以缓解焦虑,表现为强迫性仪式行为(经典条件反射)
强迫行为被强化,并泛化到中性情境中
认知理论
功能失调性信念
责任感和对威胁的过度估计
完美主义和对不确定的无妨容忍
重要性和对想法的控制
家庭治疗理论
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
反复闯入、持续存在、无现实意义、违反个人意愿、无法摆脱、引发苦恼和焦虑
强迫行为
常继发于强迫观念,用以阻止或降低强迫观念所致的焦虑和痛苦
回避行为
回避可能诱发强迫思维和行为的情境
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受损
治疗
药物治疗
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急性期治疗(10~12周)-巩固期和维持期(1~2年)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躯体变形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
癔症
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障碍)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
分类
分离性遗忘
泛化性遗忘
患者不能记起任何事情,包括不知道自己是谁
选择性遗忘
患者不能回忆起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特定事件,通常是创伤性事件
分离性神游
患者突然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同时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
分离性木僵
由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
分离性恍惚状态
明显的意识范围缩小,当事人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其注意和意识活动局限于当前环境的一、两方面,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产生反应
附体状态
其身份为神灵或已死去的人所替代,声称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
人格解体障碍
持续或反复地体验到自己的精神过程或身体被分离
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
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为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运动障碍
痉挛发作;瘫痪;失音症或缄默症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缺失;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癔症球。
躯体忧虑及疾病障碍
躯体忧虑障碍
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临床特点
症状复杂、多样,缺乏明确的器质性依据
反复检查和治疗,但疗效欠佳
诊断含糊、多样,强化疾病感
与应激事件有关
临床表现
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各种症状主诉
诊断要点
主诉痛苦的躯体症状
对症状过分关注
医学检查无法打消
躯体症状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
社会功能受损
疑病障碍
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诊断要点
和疾病有关的持续的先占观念或担忧
先占观念基于躯体症状或体征的灾难性解释(头痛和肿瘤)
反复检查、反复就医等重复行为
医生的解释无法消除先占观念或担忧
社会功能受损
应激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或反应性精神障碍
指一组主要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特点
发病时间与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症状反映刺激因素的内容
病程和预后也取决于刺激因素能否及早解除
人格因素常是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
包括
急性应激障碍(ASD)
应激源常为突如其来,且个体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
如严重的交通事故、配偶或子女突然亡故、突发的自然灾害、战争
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
临床表现
反应性朦胧状态
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楚感知,注意力狭窄
患者处于精神刺激的体验中,紧张、恐惧、难以交流
有自发言语,缺乏条理,语句凌乱
行为混乱,无目的性,偶有冲动
可出现片段的心因性幻觉
约数小时后意识恢复,事后有部分或全部遗忘
反应性木僵状态
可长时间呆坐或卧床不起,甚至对痛觉刺激也无反应,终日缄默少语
反应性兴奋状态
发病多急骤,受刺激后突然兴奋骚动、哭喊吵闹、狂歌乱笑、胡言乱语,可伴幻觉和错觉。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女性的ASD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老年组的亚ASD诊断率及急性应激症状显著低于其他2组
创伤经历者对创伤事件的威胁或危险的主观评估、对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总体满意度与ASD显著相关
特质焦虑、认知功能的降低等与ASD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侵入性症状群
持续性回避
警觉性增高
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
诱发因素
社会因素
创伤的严重性、持续时间和接近性
社会支持
社会文化
心理因素
基本信念动摇
已有的忧虑情绪
应对方式
生物因素
高度生理唤醒
基因
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应激管理
生物疗法
社会文化治疗
适应障碍
临床表现
明显的生活变迁或应激事件引发
病程自限(1个月内起病,6个月内症状消失)
社会(或职业)功能损害明显
分型
抑郁型
焦虑型
混合型
行为紊乱型
行为紊乱型
行为退缩型
自主学习能力减弱型
摄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临床表现
故意限制能量摄入
担心体重增加或变胖
体像障碍
神经内分泌改变
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精神症状
神经性贪食症
临床表现
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
反复出现引吐、滥用泻药、禁食、过度运动等代偿行为
贪食及不恰当补偿行为每周至少两次,持续3个月以上
暴食障碍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性暴食但无代偿行为
失控感
躯体症状
肥胖
精神症状
抑郁、焦虑、自杀观念、物质滥用、ADHD、赌博障碍
异食癖
理论解释
社会文化压力
生物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
进食障碍源于占有-攻击性罪过感
对身体表现出自恋与矛盾
由于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
人格障碍
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等各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人格具有稳固性和一贯性的特点
源自童年期,持续于成年后的慢性障碍
如果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是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将其称为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
分类
偏执型人格障碍
对他人普遍的和无根据的猜疑
男性是女性的3倍
容易共病其他精神障碍,例如重性抑郁、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等
分裂型人格障碍
冷”表现为对人、对己情感冷漠,明显缺乏人际关系。他们既没有欲望,也没有技能去与人交往,对于他人的评价完全不在乎
怪”表现为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奇特,与众不同
男性多于女性
更可能出现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不稳定性
频繁且无原因地产生严重抑郁、焦虑或发怒
自我概念不稳定,有时极度自我怀疑,有时又极度自负
人际关系不稳定,常常无原因地对一些人从崇拜到鄙视
表演型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
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男性多于女性
区别于强迫症
回避型人格障碍
特点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撤退、脱离,经常有负性的情感体验,感到不安全,然后就撤离
患者容易产生心境恶劣,重性抑郁和焦虑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女性较多
会出现重性抑郁和慢性焦虑。
神经发育障碍
儿童从胎儿期到18岁心理发展成熟以前,各种有害因素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发育水平不能达到相应年龄阶段的水平
分类
智力发育障碍
患者的智力低于实际年龄应该达到的水平,并导致患者社会适应困难。
85%的患者是轻度智力发育障碍
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中,智力发育障碍的患病率更高
临床表现
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适应性功能同时存在不足或损害
18岁之前发病
病因
出生前
基因异常
染色体畸形
围产期
早产、出生时缺氧
后天原因
脑膜炎、头部外伤、感染
环境因素
虐待和忽视
孤独症谱系障碍
Kanner三联征
社交功能损伤
语言沟通能力损伤
兴趣范围狭窄、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
特征
逃避与人接触
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
非语言交流障碍
感觉和动作障碍
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
智能和认知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特征
注意缺陷
与发育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或注意力易分散,不能过滤无关刺激
活动过度
不分时空场合、与发育年龄不相称
冲动任性
难以自我控制,情绪不稳
学习困难
学业成绩低于其智能应达到的水平
情绪、品行障碍,包括焦虑(约25%)、心境障碍(20%)、违拗性障碍(50%)、品行障碍(30-50%)
病因
基因
大脑功能异常
脑皮层前区和基底神经节
右脑和额叶
化学原因
母亲吸烟
心理、社会因素
抽动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
抽动在睡眠时消失,情绪紧张时加重,可以受意志控制片刻
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器质性因素
躯体因素
药源性因素
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
发展
口欲期(0~18个月)
肛欲期(18个月~36个月)
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生殖期
分类
性偏好障碍
恋物癖、异装癖、窥阴癖、露阴癖、性施虐癖、性受虐癖、摩擦癖和恋童癖
指向非人类客体
恋物癖和异装癖
折磨、羞辱自己或者性伴侣,包括性施虐癖和性受虐癖
指向儿童或其他不愿意发生性关系的人,包括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和恋童癖。
共同特征是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偏离常态
性别认同障碍
个体则表现出与自身解剖学性别所不符的性别认同
病因
施
对异性怀有一种敌意,有一种自我否定、自我惩罚的卑微感
受
在受虐中体验到被爱感或抵偿自己某些模糊不清的罪恶感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