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学习
2023-07-01 16:35: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老师版本,第十一章学习思维导图框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1.1概述
学习: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产生原因
联结学习论:学习的发生是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结的形成
S-S联结学习使人类预测环境,R-O联结学习使人类更好改变行为适应环境
S-S联结学习使人类预测环境,R-O联结学习使人类更好改变行为适应环境
认知学习论:知识与机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级信念等
学习含有心理成分,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从人们说的话做的事推断出来
学习含有心理成分,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从人们说的话做的事推断出来
学习影响因素
行为论-强调环境
认知论-强调学习者的思想、信念等
都认同学习者和环境差异会影响
认知论-强调学习者的思想、信念等
都认同学习者和环境差异会影响
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在生活中进行
狭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11.2经典条件作用
S-S
S-S
定义:
经典条件作用: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在条件刺激下产生无条件刺激下相似反应
无条件反射:自动化的、非习得的反应,种系发展中形成并遗传下来
无条件反射:自动化的、非习得的反应,种系发展中形成并遗传下来
巴甫洛夫实验
狗、肉末(无条件刺激)→唾液(无条件反射);
狗、肉末(无条件刺激)、铃声(中性刺激)→唾液(无条件反射);
狗、铃声(条件刺激)→唾液(条件反射)
狗、肉末(无条件刺激)、铃声(中性刺激)→唾液(无条件反射);
狗、铃声(条件刺激)→唾液(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强化: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同时、交替呈现,或无条件刺激稍后呈现,增加了条件反应出现的概率
强化物:引起强化产生的无条件刺激物
习得与消退:
习得: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不断增强频率的过程;获得过程中重要两点:
1、条刺和无刺必须同时出现
2、条刺作为无刺信号,必须先出现
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不予以强化,则联结减弱,条反射应出现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至消失的过程
自动恢复:过一段时间,条件反应又会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来强度,并且再有几次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就会迅速消退
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相似性反应)条件反射建立之初,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相同的条件反射(500赫兹的铃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对差异反应)通过选择性强化,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不同反应,只对经常受强化的刺激发生条件作用,对其他邻近刺激抑制
次级条件作用:
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结合,形成次级条件作用(灯光与铃声结合)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有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人类特有)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
情绪学习:
华生-小阿尔伯特恐惧情绪实验:本来不害怕白鼠,每次给白鼠+引起恐惧反应的噪音→害怕白鼠甚至有毛发的物体
逆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沃尔帕):诱导求治者缓慢暴露导致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对抗这种焦虑情绪。
本来害怕小兔,每次小兔+产生喜悦感的点心一起出现→兔子从远处可以一起玩耍
逆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沃尔帕):诱导求治者缓慢暴露导致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对抗这种焦虑情绪。
本来害怕小兔,每次小兔+产生喜悦感的点心一起出现→兔子从远处可以一起玩耍
药物成瘾研究:
吸毒的情境(朋友、地点)成为条件刺激,唤起生理对毒品的准备
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一组小鼠:糖精+削弱免疫反应药物→只喝糖精,抗体少,甚至喝糖精就死了
另一组小鼠:只喝糖精,没有变化
另一组小鼠:只喝糖精,没有变化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理
(行为主义术语)高频行为(喜欢)作为低频行为(厌恶)有效强化物,帮助教师选择有效强化物
11.3 操作条件作用
S-R
S-R
定义:
操作条件作用:在一定刺激情境中,有机体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相同情境该反应出现概率提高的现象
斯金纳实验
饥饿动物放于斯金纳箱(有固定装置,碰到杠杆会弹出食物),
乱动碰到杠杆,出现食物,碰杠杆行为被强化,不断获得食物;
操作条件作用的行为发生在刺激前
乱动碰到杠杆,出现食物,碰杠杆行为被强化,不断获得食物;
操作条件作用的行为发生在刺激前
斯金纳箱优点:研究者在可控的环境中对行为进行细致科学研究;任何人用斯金纳箱都可重复实验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结果的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第一个事件是环境事件-条件刺激,操作条件反射第一个事件是有机体行为-行为结果
强化:
强化:能够增加反应概率的一切手段
强化物:行为结果,强化物呈现/撤销增加反应发生概率
强化物:行为结果,强化物呈现/撤销增加反应发生概率
分类
正强化:反应使喜欢的结果增加/能够满足需要,而频率增加(压杆-食物)
负强化:反应使厌恶的结果停止,而频率增加(压杆-停止电击)
负强化:反应使厌恶的结果停止,而频率增加(压杆-停止电击)
一级强化:直接满足有机体基本需要的刺激物出现,强化反应(食物、安全、温暖)
次级强化:经学习间接使有机体满足的刺激物出现,强化反应
(社会强化物-关注、表演;活动强化物-玩游戏、玩玩具;符号强化物-小红花、分数)
次级强化:经学习间接使有机体满足的刺激物出现,强化反应
(社会强化物-关注、表演;活动强化物-玩游戏、玩玩具;符号强化物-小红花、分数)
强化程式(强化程序):强化物出现的方式
立即强化:表现正确、立即给强化物(更好)
延迟强化:表现正确、过一段事件给强化物
延迟强化:表现正确、过一段事件给强化物
连续强化:每次正确反应、都给强化
部分强化:选择部分正确反应给强化(更好) 4种
最好形成反应:先连续→固定比率→不定比率(不定比间隔强化)
部分强化:选择部分正确反应给强化(更好) 4种
最好形成反应:先连续→固定比率→不定比率(不定比间隔强化)
固定时距程式:经过一段固定时距后给强化(发工资)
扇形效应:强化呈现后,反应频率↓→临近强化,反应频率↑
考试前抱佛脚
扇形效应:强化呈现后,反应频率↓→临近强化,反应频率↑
考试前抱佛脚
不定时距程式:不定的时间间隔后给正确反应强化
反应形成缓慢、反应率稳固、可抑制消退
领导检查
反应形成缓慢、反应率稳固、可抑制消退
领导检查
固定比率程式:做出几个正确反应后就给强化
不定比率程式:不固定正确反应次数的情况下给强化
很高的反应率,知道频繁反应会有强化物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赌博)
难预测且难消退
很高的反应率,知道频繁反应会有强化物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赌博)
难预测且难消退
惩罚与消退
惩罚:
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某种行为,作出反应→给予厌恶刺激→发生概率降低
正惩罚:给不好的、不喜欢的刺激→降低反应出现频率
负惩罚:拿走好的、喜欢的刺激→降低反应发生频率
负惩罚:拿走好的、喜欢的刺激→降低反应发生频率
消退: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出现时不再伴有强化物出现,发生概率会更低(孩子吵闹给钱)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1、目的不同:惩罚-阻止不良行为发生,负强化-激励良好行为发生
2、实施方式不同:惩罚-个体表现不好使用,负强化-表现好用
3、后果不同:惩罚-不愉快、降低频率,负强化-愉快、增加频率
2、实施方式不同:惩罚-个体表现不好使用,负强化-表现好用
3、后果不同:惩罚-不愉快、降低频率,负强化-愉快、增加频率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
行为塑造:通过连续渐进法,对个体取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引导他们实现最终目标
(教育三-学习理论)
(教育三-学习理论)
计算机辅助教学(特点)
(教育四-教学理论)
(教育四-教学理论)
1)即时强化;2)双向交流;3)小步子呈现方式
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成就动机等因素
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成就动机等因素
生物反馈:
借助传感器把采集生理信息放大,以视觉听觉呈现出来,让个体了解机体状态,学会控制
两方面强化:
①仪器发出信号成为强化物
②医生指导患者使用仪器时对正确反应基于言语强化
①仪器发出信号成为强化物
②医生指导患者使用仪器时对正确反应基于言语强化
11.4认知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
预期: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的心理
阻滞:对无条件刺激的先前经验,先呈现的刺激可能阻断后出现中性刺激的学习,妨碍后呈现中性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想象:将过去经验的记忆与先前形成的心象重新组合成新结构的认知过程
阻滞:对无条件刺激的先前经验,先呈现的刺激可能阻断后出现中性刺激的学习,妨碍后呈现中性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想象:将过去经验的记忆与先前形成的心象重新组合成新结构的认知过程
操作条件作用中认知因素
习得性无助:个体体验多次痛苦折磨形成绝望心态,即使有摆脱痛苦机会也没有勇气争取
比较效应:个体把现在受到的奖赏和以前的奖赏联系起来对比,从而影响行为
正比较效应:奖赏小→大>一直大;负比较效应:奖赏大→小<一直小
正比较效应:奖赏小→大>一直大;负比较效应:奖赏大→小<一直小
潜伏学习(托尔曼):没有任何强化,也在学习,是一种不立刻表现外显成绩的学习
老鼠走迷宫,分三组:1组走出迷宫给食物、2组不给强化、3组十一天开始给强化
1组>2组,前十天3组=2组,十一天开始3组=1组
老鼠走迷宫,分三组:1组走出迷宫给食物、2组不给强化、3组十一天开始给强化
1组>2组,前十天3组=2组,十一天开始3组=1组
观察学习(班杜拉)
(教育3-学习理论)
(教育3-学习理论)
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凭对他人行为及后果的观察,学习行为
模仿:通过观察,有意无意仿效他人的行为,被模仿对象叫榜样
直接模仿:照葫芦画瓢
综合模仿:不是直接来自一种行为,综合多次所见习得
综合模仿:不是直接来自一种行为,综合多次所见习得
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分三组,成人受表扬组攻击性最高、成人受惩罚组攻击性最低、居中
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决定了观察什么、吸取什么,观察者经验和榜样特征有影响
2、保持过程:从榜样习得的经验储存在记忆中
3、动作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1、注意过程:决定了观察什么、吸取什么,观察者经验和榜样特征有影响
2、保持过程:从榜样习得的经验储存在记忆中
3、动作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神经基础:镜像神经元
自我调节学习-齐梅尔曼
学习者系统地引导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其指向目标实现的学习
认知论强调心理活动;行为论强调外显反应
认知论强调心理活动;行为论强调外显反应
过程:
自我观察:学习者依据标准对自己行为诸方面考察判断
自我判断:将当前学习作业水平和自己目标比较
自我反应:通过证明成绩是否突出、令人满意来对学习中自我判断做出自我反应
自我判断:将当前学习作业水平和自己目标比较
自我反应:通过证明成绩是否突出、令人满意来对学习中自我判断做出自我反应
11.5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及种类
一种学习结果对另外一种学习的易化和干扰现象
种类
正迁移:前有助于后(会羽毛球有利于打网球)
负迁移:前干扰(学会汉语拼音干扰英语字母学习)
负迁移:前干扰(学会汉语拼音干扰英语字母学习)
低路迁移:自然而然、自动发生的迁移(学会骑自行车就会骑别的自行车)
高路迁移:有意识的应用到另外一种情境(在驾校学车和在马路开自己的车)
高路迁移:有意识的应用到另外一种情境(在驾校学车和在马路开自己的车)
水平迁移:所学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且难度相同情境(新词语-课外书阅读)
垂直迁移:遇到新情境把习得的经验组合,形成更高一层的学习(加减运算-四则运算)
垂直迁移:遇到新情境把习得的经验组合,形成更高一层的学习(加减运算-四则运算)
迁移理论
行为论: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思):迁移依赖于情境中相同元素或相似特征,新旧情境中有相同元素,就产生迁移
相同元素越多,迁移量越大(估计不同大小长方形面积)
评价: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认知因素;没看到相同元素对迁移的干扰
相同元素越多,迁移量越大(估计不同大小长方形面积)
评价: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认知因素;没看到相同元素对迁移的干扰
认知论:学习者知道把知识运用在不同情境中,迁移才发生
概括说:迁移的发生不是任务表面相似性,而是被试能否对相关知识概括化理解,只有概括出两种任务的共同原理才是迁移产生关键
概括说:迁移的发生不是任务表面相似性,而是被试能否对相关知识概括化理解,只有概括出两种任务的共同原理才是迁移产生关键
格式塔学派:学习迁移关键在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顿悟及转换
当代认知心理学:如何把信息储存到记忆中是学习迁移的关键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