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性别看世界-复旦沈奕斐
2023-05-05 20:19:53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透过性别看世界-复旦沈奕斐 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五章 工作是否是解放女性的必要步骤?
5.1 双重负担
话题❕
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观点👀
女性在家庭中作为妻子、母亲、儿媳都有一个共同点:照顾者。
女性生活中经常面临“第二轮班”
女性也需要“第二个妻子”
收入高的女性家务活并不比男性少
社会认同女性应更多承担家庭责任
为什么女性要到职场发展?💼
女性对自身发展的要求
社会对女性经济独立的要求
5.2 女性回家争论
个人选择论
社会分工讨论
经济效率决定论
总结
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并不意味性别分工的合理性
个体特质决定适合的岗位
社会需要分工,但是反对固化、刻板的性别分工
5.3 玻璃天花板
出处
1986.3.24《华尔街日报》
原因
时间因素
母性理论
男性的刻板印象
为什么有关性别的议题总是更关注女性的参与和比例?
性别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的重要性
让弱者(包括少数群体)发出声音,让多元有展现舞台
参与过程的重要性并不比结果不重要
追求的目标是平衡而非东风压到西风
5.4 性骚扰
定义
sexual harassment,以带性暗示的言语或动作针对被骚扰对象,强迫受害者配合,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感,被骚扰对象不限于性别。
受害者非自愿
带有性暗示
有实际的行为
要求受害者配合
误区❌
实际上,性骚扰的本质与权力有紧密关系(尤其是工作中)
类型
公共场所
工作场所
现状
性骚扰的泛化趋势
把一切与性有关的问题全部归为性骚扰
把有关性的犯罪都用性骚扰来归结,比如强奸
城市发生率高于农村
性骚扰对象的窄化
谁伸出“咸猪手”?🐖
长期性匮乏或性饥渴造成的一时冲动
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与权力的滥用有关
第六章 政策与制度
6.1 政策与制度
分类——李慧英
性别歧视政策
传统性别分工为依据,强化男强女弱刻板印象,剥夺同等权利和机会
性别平等政策
不是结果平均
不是抹杀政策
积极差别政策
积极行动法案
过度保护政策
保护不当政策
恰当保护政策
性别中立政策
无差别政策
性别敏感政策
改变现有性别分工——瑞典🇸🇪育儿假
社会性别意识政策:差异与社会性别结构联系
特点
改变社会普遍认可但不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规则
审视衡量政策的公平性
强调两性共同参与
6.2 空间与性别
话题
公厕运动
每一个空间都是社会价值观的展现
空间与性别、角色、不同的身体状况有关
女性车厢争议
参考书目
《空间就是性别》毕恒达
《跃动的女性身影》
6.3 建构性别的途径
知识
对理性的主体观念的颠覆
启蒙运动:以人类的理性来替代神的启示(理性>感性)
动摇: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解构本质身份
对女性本质身份的限定
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矛盾
女性主义并不能完全走出理性和客观的范畴
女性主义刚刚挖掘出女性的主体性,就被迫要放弃它
寻求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契合点
语言
费尔迪南·索绪尔:每一个符号乃由一个指意物(声音或者书写形象)和一个所指物(意义)所组成。
反映、解读、建构社会
语言必然会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歧视
以男性为规范
构字上对女性的歧视
较多与女性骂人的词汇
惯习habitus
偏向文化性,社会氛围
性别行为
第七章 社会性别主流化
7.1 社会性别与发展
现象
女性受益更少
BRAC,孟加拉国乡村促进委员会,世界上最大的NGO之一
1996,通过对妇女的资助,看能否改变
仅仅靠经济的投入,并不能改善贫困女性化,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更为平等的性别文化。
妇女发展理论三阶段
妇女参与发展 WID
并不改变发展本身,纳入发展过程
侧重于技术解决(Technological Fix),避开女性地位低下根本
类型
福利型
将妇女确定在她们的生育角色内
主要关心妇女实用性的社会性别利益
公平型
关注男女不平等,特别是性别分工领域里的不平等
基本出发点:经济战略给妇女造成的不利影响
必须为妇女提供就业和进入市场的机会,将她们纳入发展过程中
强调机会平等
反贫困型
妇女的贫困主要是欠发展的结果
强调男女的不平等与妇女的从属地位无关,而是与贫困有关
基本出发点:改善妇女获取生产资料的机会,扩大其就业和创收的余地(不太考虑文化)
效率型
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所有的人力资源,确保有效的发展
妇女被认为有巨大发展潜力,但往往被忽视
假定提高第三世界妇女经济参与效果,能自动促进社会公平
赋权型
赋权empowerment
增权启力。是一个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得以改革,妇女赢得更多平等的过程。
赋权被看作是培养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女性地位的一种实际决策。
妇女赋权组成
自我价值的感知
拥有和决定选择的权利
获得机遇,使用资源的权利
有力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影响国内国际社会变革方向的能力,创建更加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妇女与发展 WAD
理论基础: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
侧重把妇女引入发展的战略,不是妇女参与发展,而是妇女一直在发展
国际结构、社会结构变化
社会性别与发展 GAD
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关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形式
把妇女看作是变革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援助对象
总结
7.2 社会性别主流化
概念 gender mainstreaming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使男女两性平等地参与发展并从发展中受益,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之一。
是过程,而非最终目的。是一种战略。
重要内容
社会性别议题应包含在社会决策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性别敏感性)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各领域宏观决策、执行、检测、评估的重要工具(两性参与)
最终目标:实现社会性别平等(而非主流化替代专门化)
特点
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
把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
责任主体首先应是政府
破除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后的平等标准(打破刻板印象)
两性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所有平等的权利(情境平等)
不平等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性别机制
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整体层面)
妇女是参与发展的主体(赋权)
经济发展不能简单替代性别平等
步骤和方法
1.政治承诺
本组织的宣言或战略(信念、决心)
高层领导的公开讲话
具体规划
资源配置
2.机构配置
内部:性别平等机制
外部:合作机制
3.能力建设
学习
分析
研究
培训
执行
监督与评估
倡导
组织协调
资源动员
4.宣传倡导
公众
决策机构及决策者
公众人物
组织协调
5.社会性别统计
差异
特点
以个人为统计单位的资料都应以(生理)性别为区隔,收集、整理与呈现
所有变量与特征的分析与呈现,应包含性别为基本且全面的分类项
必须确认相关资料的统计收集,与拟分析和探讨的性别议题确实相吻合、相呼应
性别统计是在研究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
应用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对统计指标加以评估
连续的、有代表性的、两性比较的信息系统,而非阶段性的统计数据报表
作用
矫正政策制定中的性别盲点
提升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
促进媒体宣传
统计指标
人口
家庭和住户
时间利用
工作
经济
教育
卫生
犯罪
决策
UNDP核心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HDI
预期寿命
受教育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性别发展指数 Gender Development Indicator,GDI
妇女权力指数 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GEM
机会方面
6.社会性别分析
差异
如何分析?
分性别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分析数据资料
哈佛分析框架
摩塞框架
社会性别分析模式
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
妇女赋权(朗维)框架
社会关系分析法
7.设计与执行
8.社会性别预算
需求预算,而非平均预算
分类
妇女预算
社会性别敏感预算
社会性别回应预算
应用社会性别预算分析
分析框架
南非——三类法
澳大利亚——五步法
性别敏感的预算分析工具
9.社会性别评估
开展程序
方法
谁参与过程
10.社会性别审计
7.3 参考书目
《性别化的人生》
《母职的再生产》-多学科结合
《看不见的性别》
《男性统治》
《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女性的奥秘》-引领第二次女权运动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性别?
1.1 社会性别
定位
性别是再现
起源
社会性别源自gender。
理论之源-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意义
强调性别是由文化指定、分配的。
对个人意味屈从,对社会意味差异。
社会角色的塑造
身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
注意点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女性主义的多元和矛盾
认识论的扩大化倾向
依然被忽略的现实
1.2 性别规范与性别角色
规范并非自然而然,科学也是受到文化影响的。
第一次妇女运动:获得教育权、投票权、就业权
第二次妇女运动:政治、法律、文化、习俗——“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Personal Is Political
1.3 社会性别机制
Michel Foucault 米歇尔·福柯:“因‘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而‘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
要素
社会构建
社会性别地位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社会性别化的亲属关系
社会性别化的性别模板
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别化的社会控制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
社会性别形象
个人构建
生理性别类型
社会性别身份认同
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生育地位
社会性别化的性取向
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别过程
社会性别展示
定义
社会性别机制/父权制
不是性别差异,而是一种体制。
起源
父权制时代理论:优势累积理论——人口再生产、性行为的主客体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分工
盖尔·鲁宾:亲属制度,《女人交易》
亮点
有无改变的契机——键盘理论
1.4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定位
女性主义没有统一的学派、系统、认识,这是女性主义再三强调的多元性。
女权主义是一种政治。
运动
第一次妇女运动:获得教育权、投票权、就业权
《妇女参政者》Suffragette 2015
第二次妇女运动:政治、法律、文化、习俗——“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Personal Is Political
流派
激进女权主义
强调本质上男性与女性的不同。
提出了“父权制”的概念。
70年代后,强调女性自己的能量、主体意识。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正义的观点——机会平等
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是自由平等的人。
认为妇女只要被给予平等的民权、教育和就业机会,就可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发展和地位。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和男性完全一致。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与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剥削形式联系。
认为阶级压迫是更基本的压迫形式,妇女的解放与整个社会的解放相联系。
受压迫起源于私有财产制的经济结构。
后现代女权主义
关注多元性、差异性、反权威性
核心命题
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差异性、边缘性
批判原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话语即权力的理论
生态女权主义
认为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
精神分析女权主义
个人微观世界
压迫妇女的根源深藏在妇女的精神内部。(文化内化)
目标
平等和公正
1.5 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析范畴
分析视角
从妇女研究到社会性别研究
前者是男性视角看女性,后者是从女性视角出发。
不是完全以妇女为主体和目标的研究,而是由两性共同参与的研究。
主体性和客体性
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长河中,男人是作为绝对的主题存在的,人就是指男人;而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和附属体存在的,是男人的客体和‘他者’。”——history/hertory
趋向
强调女性作为“他者”的经验和价值
证明和寻回女性的主体性
受到后现代理论的影响,解构了主体性概念本身
历史分析的一个有效范畴
理论
分析两性过去关系,社会性别如何起作用
分析过去与当前历史关联
社会性别将意义赋予历史知识的组织和理解
定位
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
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相关因素
文化象征符号-体现
规范化概念—解释、限定
国家制度、社会组织机构、劳动力市场-运作、表现
主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内化
1.6 参考书目推荐
教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
值得必读
《第二性》Simone de Beauvoir
Bell Hooks 《激情的政治》Passionate Politics 沈巍译本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日]
《女权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谭洁译本
妇女的权力是人权的一部分。
《性政治》凯特·米利特 宋文伟译本
父权制的形成、影响、如何压迫
流派
《女权主义》弗里德曼-入门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约瑟芬·多诺万
《性别麻烦》《消解性别》-发于哲学、较难
中国社会性别研究
复旦教材:《女权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历程》《男性研究》《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
现今
《女界钟》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王政
《批判与重建》李小江
《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晴——偏向历史学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杜芳晴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玛丽·塔尔博特 艾晓明译本
《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张李玺——本土化
《妇女学教学本土化-亚洲经验》王金玲
《站在国家与男人之间》笑冬
《全球化与理论的旅行》闵冬潮
《父权的式微》《流动的父权》金一虹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与性别研究:理论与经验》唐灿
《科学、文化与性别》吴小英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佟新
《他们眼中的性别问题》谭琳——多学科视野
《中国妇女史读本》
第二章 差异导致不平等还是不平等导致差异?
2.1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命题
对社会:如何处理有差异的群体
对个人:发现更多元和复杂的自己
就某一具体特性而言,一组男性和一组女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均值差异,但作为个体,其相似性>差别性。
2.2 性别格式化与刻板印象
定位
性别差异并不意味着一种性别优于或劣于另外一种性别。
性别差异格式化时,个体可能会因此受较大差别对待。(统计学上)
对个体的歧视:以群体的属性或刻板印象来区别对待个体
差异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当差异具有价值判断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关注歧视的产生、表现和发展——扩大差异可视性(角色、语境)
2.3 性别歧视
类型
显性歧视
把女性视为低于男性的第二性
把女性看作是“负面”的
把女性污名化
隐形歧视
把男人看作是客观和标准
反向歧视
通过赞美女性的特征和功能,从而把女性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给女性的发展带来制约性因素。(限定)
反对
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
对不同人群的歧视
约束人们自由幸福生活的教条
赞成
不侮辱、不歧视、不惩罚
2.4 机会平等、结果平等和情景平等
男女平等的基本含义——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
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人格和尊严,反对任何基于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女性与男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家庭等各个方面享有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两性之间发展结果的平等。
男女平等的分类
机会平等
公共服务提供:解决困难
积极行动法案:让女性先行一步
社会和文化修正:脱掉“高跟鞋”
结果平等
情景平等
2.5 性别内部的利益
观点——交叉性分析视角
女性主义并非针对男性,男性也收到了社会化的歧视、压迫。
女性与女性内部也存在利益斗争。
女性内部存在不同的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
维度
年龄
阶层、城乡(种族)
利益平衡
实用性社会性别利益
源于传统角色的需要如何满足,如育儿
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长远,创造全新、平等社会结构以彻底改变现状
共性
让女性生活得更好
权利更平等
多元选择与取舍
2.6 参考书目推荐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孙中欣 张莉莉 中英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析》郑丹丹
《回归日常生活:女性主义方法论与本土议题》吴小英
《历史中的性别》威斯纳·汉克斯 Gender in History 何丹松译本
第三章 性别文化如何塑造身体和性?
3.1 美与权力
观点
外界:女性身体被界定为不完整
身体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性别是一种表演,从而再建构
身体本身是被文化规训的
文章推荐
《福柯、女性气质和父权制力量的现代化》
暸望塔效应,文化内化,自发要求
过去的权利可能是一个群体拥有
规训的执行者是每一个人,然而又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文化的弥散
“个人化政治轴线的逆转”——改造思想
《身体与女性气质再现》
3.2 创造者与观看-艺术与性别
《苏珊娜和长者》圣经故事油画
进程:惊艳-偷窥-反抗-审问
男性画家忽略反抗——女性被拯救、被观赏
阿特米西娅,女性画家
凝视本身是否有等级?
玛丽·卡萨特《在歌剧院》:目光侵犯折射出的性别等级关系
《那一盆两千年的洗澡水》艾晓明
3.3 性存在
定义
性不等于性别
广义:性存在研究、性政治,如凯特《性政治》
狭义:与生殖系统、性交及相关器官的行为和文化
定位
性是女性主义的基础
性是性别权利的载体
性是女权主义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性史》米歇尔·福柯:欲望并不是一种先验存在的生理实体,而是在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
对女性的“性”界定
关于性高潮理论
阴蒂高潮
阴道高潮——神话理论
关于性道德理论
播种理论
性契约——结婚
关于性对象理论
LGBTQIA+
3.4 性的等级与性革命
性等级
三堵墙,外圈与内圈
性革命
性与生殖分离——性哲学
女性获得堕胎的权利
技术的发展:避孕
性的公开化——性表现
性行为的革命——真正的革命
婚姻与性开始分离——性关系
我要性高潮——女性性革命
3.5 性教育
途径
传媒的宣传
专业的性教育
目的
帮助所有成年人享受性快乐
打破性无知
了解两性差异和性别交往的奥秘
反对“只有一种是正常的”
支持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和社会工作
帮助公众建立开放的态度
推广更安全的性行为
减少医学的介入
3.6 参考书目推荐
《女性特质》苏珊·布朗米勒——通俗易懂
《不能承受之重》苏珊·鲍尔多
《重塑女体美容手术的两难》Kathy Davis
《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黛布拉·L·吉姆林
《缠足》高延颐
《另类的尖叫》
第四章 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合适的性别分工吗?
4.1 爱情与性别
角度🔭
文化价值:爱情是值得拥有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情感体验?
商业价值:爱情是资本主义在扩张其商业领域中的一个版图。——Eva Illouz
性欲:爱情应该有性行为,还是与性无关?——柏拉图
性取向: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都能相爱吗?
婚姻状况:爱情专属于婚姻,还是可以保留给第三者?
爱情三角理论
组成
激情:性的唤醒和欲望
亲密关系: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社会意义
忠诚:投身于爱情和维护爱情的决心
三者关系♻️
亲密关系三阶段理论——序列理论
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时间轴角度)
角色不同认定产生争吵,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角色定位问题
4.2 被建构出来的歧视话语:剩女
剩女概念出现
伪命题,文化建构,妖魔化
助长男性优越感,恶性循环
教育年限增长➡️女性婚姻延后
婚姻市场的事实
概念背后的歧视
4.3 辣妈
Freaky Friday:辣妈翻译起源
三要素
女性气质
社会角色
母职角色
意义
仍旧受限于父权审美,甚至要求更高
4.4 亲密关系与暴力
提问❓
同样是暴力事件,为何加上亲密关系就能被容忍了呢?
为什么遭受家暴仍不放手?
家庭暴力💥
肢体暴力
心理暴力
性暴力
形成原因
童年经历
文化影响
特殊事件
阶段(循环♻️)
蜜月期 Honeymoon Phase
紧张期 Tension-Building Phase
爆发期 Explosive Phase
和解期 Reconciliation
思维发散
隐患:控制欲诉求
《KMHM》中提及,罪的形成由三角构成——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缺失任何一方罪都不会成立,旁观者也是加害者。
4.5 参考书目推荐
酷儿与性政治参考书籍
《酷儿理论》李银河译文集
《色情研究》林芳玫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艾华-外国人视角
《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王爱丽-调研报告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