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发展历程
2023-05-16 16:17:34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述
源于隋朝,隋炀帝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简介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掌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发展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西汉汉成帝置“四曹尚书”,即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尚书。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北宋公元1086年,北宋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南宋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
1380年明朝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