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链和食物链区别
2023-05-16 11:45:29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生物链是指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相互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链条关系。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食物链。食物链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生物链
生物链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
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食物链
食物链亦称“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
一个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一个植物,一个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和一个或更多的肉食动物。
食物链不同环节的生物,其数量相对恒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关系
在食物链中,生物是互为利害的,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庄子》有一个“蝍蛆甘带”的典故。“蝍蛆”即是蜈蚣,“带”是大蛇,该典故的意思是大蛇被蜈蚣吸食精血而亡。在当时,岭南多大蛇,长数十丈,专门害人。当地居民家家蓄养蜈蚣,养到身长一尺有余,然后放在枕畔或枕中。
假如有蛇进入家中,蜈蚣便喷气发声。放蜈蚣出来,它便鞠起腰来,首尾着力,一跳有一丈来高,搭在大蛇七寸位置上,用那铁钩似的一对钳来钳住蛇头,吸蛇精血,至死方休。
像大蛇这样身长数丈、几十千克或上百千克的东西,反而死在只有尺把长、指头大的蜈蚣手里,所以就有了《庄子》中“蝍蛆甘带”的由来。
古人认识蜈蚣制蛇,还可以追溯至更久远的年代。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能够制蛇的大蜈蚣。宋代官员陆佃在《埤雅》中就说:蜈蚣能制蛇,它突然遇到大蛇时,便抓住蛇的七寸吸尽精血。
在古代,人们不仅知道蜈蚣能吃蛇,而且也知道蛇吃蛙,而蛙又会吃蜈蚣。南宋道家著作《关尹子·三极》说:“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
陆佃的《埤雅》中也有类似的记述:“蝍蛆搏蛇。旧说蟾蜍食蝍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制也。”在这里蛙已被蟾蜍替代,但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动物相食的观念,在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古滇文化墓群中出土的战国青铜臂甲的刻画上也得到了反映。
青铜臂甲上刻有17只动物,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13只动物,有两只大老虎,其中一只咬着野猪;另一只正向双鹿扑去。一只猿正在攀树逃避。此外还刻有甲虫、鱼、虾等小动物。
第二组的画面上有两只雄鸡,一只正啄着一条蜥蜴,而蜥蜴旁边的蛾和甲虫,则显然是蜥蜴的食物;另一只鸡则被一只野狸咬住。
在第一组刻画中,反映了老虎、野猪和鹿构成的食物链关系;在第二组刻画中,表现了野狸吃鸡、鸡吃蜥蜴、蜥蜴吃小虫的关系。
上述记载表明,我国远在宋代之前,对蜈蚣、蛇、蛙、老虎、野猪、鹿、猿,以及甲虫、鱼、虾等动物在自然界里表现出来的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有深刻的了解。
总之,我国早期在生物学领域已经认识到:在食物链中,一种动物往往既是捕食者,同时又是被食者。也就是说,某一种生物既可以多种生物为食,它本身又可以为多种生物所食,这样就形成有复杂交错的关系。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