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05 婴儿的心理发展
2024-12-26 17:57:0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心理学系列思维导图之《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硕347考研。考研学习,思路整理,背书自用,普心、发心、社心、人格、认知、实验、统计、测量等全套13本心理学书籍皆已输出,参考书籍为南师347指定教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生理发展
生理
四个重要事项
(一)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指标:髓鞘化 (2岁基本完成)
(二)脑电活动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步节律a波出现
(三)大脑皮质功能弥漫性(婴儿注意力不集中),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四)皮质机能发展速度最快的是脑干和中脑
动作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由上到下(头尾)
抬头-翻身-3坐-6爬-站-行走
2.由近及远(近远,由中心到四周)
3.由粗到细(大小)
先伸手,再蹬腿
精细动作
抓、捏、松手、倒手、撕、倒出、翻出、堆叠
按照基因结构顺序发展遵循原则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新生儿期)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期-3个月
巴宾斯基反射
胎动反射
吮吸反射
抓握反射
5个月
防御反射
吞咽反射
眨眼反射
强直性颈反射
(三)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成熟
实验研究: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先天后天之争
理论取向:预先成熟论vs可能成熟论
2.学习与教育
3.营养与健康
4环境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认知发展
感知觉
感觉
触觉
发生最早、最重要
4个月成熟的够物行为
味觉
出生即发育,防御反射机制
15周成熟,4个月感受足够的味觉刺激
视觉
视觉反应能力
4-5个月
立体觉
6个月
2-4个月颜色知觉发展很好,4个月颜色视觉接近成人水平,有颜色偏好
听觉
5-6个月建立听觉系统
6个月,辨别音色,音高,协调听觉和身体运动的能力
嗅觉
7-8个月,初步嗅觉反应能力
知觉
空间知觉
3.方位知觉
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刚出生就能听觉定向
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2-3个月,保护性闭眼反应。视崖实验
物体知觉
1.形状知觉
3个月分辨形状,8-9个月形状恒常性,
2.大小知觉
4个月以前有大小恒常性,6个月辨大小
研究方法
视觉偏爱法
fanz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吉尔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深度知觉
研究婴儿知觉恒常性的方法
鲍尔
注意
(一)注意的发生
1.先天具有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新生儿易具备注意的选择性,具备对外界扫视的能力
(二)注意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1~3个月:偏向复杂刺激物
3~6个月:偏爱更复杂和有意义的对象
6个月以后:更多操作,受知识经验支配
1岁以前:共同注意能力较低
1岁以后:言语的产生使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影响婴儿的注意活动
记忆和学习
一)记忆的发生发展
1.记忆,发生:胎儿末期就有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
2.记忆的发展
新生儿末期已具备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
3个月婴儿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特达四周之久
一岁以后,符号表征能力(婴儿语词逻辑能力),再现和模仿,延迟模仿能力(标志表象和再现能力的成熟)
(二)学习的发生发展:
习惯化;条件反射;语言、概念等旦杂学二可惯化是记忆发生的重要坊动
1.学习的发生:胎儿末期已产生
2.学习的发展
(1)新生儿就能认识某些特定联系,能模仿成人表情
(2)3个月以后学习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
(3)6个月以后再认能力加强,出现“认生” 现象,分类能力发展
(4) 10~12个月的婴儿已经能进行基本的数概念学习,能进行高级分类
思维
(一)思维的发生
以思维的目的性产生为标志
1.皮亚杰认为0~9个月不存在问题解決行为
2.研究发现最早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3个月时就已出现
(二)思维的发展
1.灵活性:七八个月已能调整行为
2.计划性,两种对立观点:
(1)12个月的婴儿思维还缺乏计划性
(2)9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获得了计划性,12个月以前就能至少计划好两步以上的动作
言语发展
发展理论
前言语发展
(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婴儿前言语阶段的言语知觉能力分为三种水平
(1)辦音水平 (0~4个月)
(2)辦调水平 (4~10个月)°
(3)辦义水平 (10~18个月)
语音获得过程
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
前言语交流的三个基本特征
目的性
指代性
约定性
言语发生
场合约定性
某个特定场景的
言语的获得与应用
(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2)已掌握的词开始溪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3) 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幼能的词语
词汇的获得
2.言语的发展阶段
前言语阶段
言语发生阶段
10-14月
言语发展阶段
10-15月
单词句阶段
1-1.5岁
语词爆炸现象
1.5-1.8岁
电报句阶段
1.5-2岁
双词句的生成规则
中轴开放式联结
范畴响应式联结
复合句阶段
2-3岁
语法的获得
掌握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20-30个月
掌握语法规则系统
36个月
多度规则化和规则扩大化现象,与婴儿自我中心思维的绝对性有关
气质发展
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气质类型
定义:指变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组合
理论学说
传统的四类型说
多血质(活泼型),胆汁质(兴奋型)-有头无脑,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性)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强灵活、强不平街、强不灵活、
托马斯一切斯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1容易型:他们心境愉快,生活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容易型的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2.困难型:他们的心境常常是烦躁不安的,生活没有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常常是过度的。困难型婴儿令他们的父母感到疲劳、沮丧和不自信,并更多地回避自己的孩子。
3.迟缓型:他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对新事物首先是退缩或抗拒反应,但慢慢能适应新事物,活动水平较低。父母对迟缓型婴儿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4.混合型:一个婴儿的气质特点完全与某种气质类型吻合的情況是比较少的,常常是在一些主要的方面符合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布雷泽尔顿三类型学说:
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巴斯的活动特型说:
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
卡根的抑制一非抑制況:
抑制型、非抑制型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一)气质对生理发展和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均有预测作用
(二)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三)托马斯和切斯提出“拟合优度模型”
拟合优度模型描述了气质和环境如何共同作用,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的。含义:气质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情绪、社会性发展
情绪发展
1.基本情绪
(1)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
(2)孟昭兰: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最初的情绪反应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有兴趣、痛苦、 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5种,即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兴趣。
(一)5~6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3.5~4 个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会出现。
(二)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三)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焦虑和对阳生人的焦虑。
(四)约1岁半时,白我意识第一次飞跃,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
0~5周:反射性微笑
5周~3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个月以后: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真正意义上的)
陌生人焦虑
6~8个月开始产生
分离焦虑
6~7个月开始产生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7-8个月
婴儿的依恋
1.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指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形成依恋之前,需要具备两种能力
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
知道客体永存性的概念(不然看不到妈妈就觉得妈妈不在了)
2.依恋的阶段-鲍尔比、安斯沃斯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不加区分、无差别
(2) 有差別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陌生人焦虑
(3)特外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对母亲依恋,依恋关系明确,分离焦虑和怕生人焦虑出现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可以理解目前
3.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测量/研究方法: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依恋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健康,恰当的,目前在安全,离开不开,回来安静
回避型依恋(无依恋)
什么都无所谓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离开反抗,返回后既相靠近,又抗拒
混乱型
4.依恋的影响因素
(1)抚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类型相互作用
(2)家庭环境、 与抚养者的交往方式的变化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
依恋的机会
抚育的质量
婴儿的心理特点
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5.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亲子关系
(2)影响其他社会关系或社会技能
(3) 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6.哈洛——关于依恋的恒河猴研究:舒适的接触比喂养的作用对依恋形成更重要
早期的同伴交往
1.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我想要,我就必须要,不存在考虑别人
6-8个月,互不理睬
2.简单交往阶段:有社交指向行为
9-13个月,注意同伴,应答同伴
3.互补性交往阶段:模仿、合作、互补互惠行为,社会性游戏数量明显增多
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
自我知觉
自我认知
自我调节
自我监控
自我评价
自尊
1. 研究方法:点红实验
在黑猩猩头上点一个红点,看镜子
2.婴儿自我认知发展阶段(哈特)
(1)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显现,能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两周岁前后显现
能运用“你我他”,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