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06 幼儿心理的发展
2024-12-26 17:53:4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心理学系列思维导图之《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硕347考研。考研学习,思路整理,背书自用,普心、发心、社心、人格、认知、实验、统计、测量等全套13本心理学书籍皆已输出,参考书籍为南师347指定教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幼儿神经系统发展
幼儿的游戏
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
霍尔复演,席勒精力过剩,彪勒机能快乐,格罗斯生活准备,拉扎勒斯娱乐放松,博伊干介克成熟(欲望),帕特里克能量匮乏理论
当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补偿显示愿望,克服创伤
埃里克森
健康发泄,修复创伤,“复活”快乐经验
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
认识新事物,概念技能,思维与行为结合
同化、顺应
when
感知运动阶段
练习游戏
前运算阶段
象征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
真正有规则游戏
学习理论
桑代克
学习行为
效果律、练习律、社会文化教育影响
班杜拉
模仿成人社会活动
其他理论
(1)伯莱恩、艾利斯、哈特和费恩的觉醒理论
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巴特森的元交际(对信息交流的认识)理论
游戏是一种交际
(3) 萨顿-史密斯的行为适应说
假装xx,适应环境
游戏种类和发展
种类
按目的性: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游戏
按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假装游戏)、有规则游戏
按社会化程度:帕滕的游戏发展阶段理论
帕滕-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
(1) 无所用心的行为
兴趣暂时
(2)旁观者行为
看其他人
(3) 单独游戏:2~3岁
一个人玩
(4) 平行游戏:2~4岁时达到高峰
一起玩吧,一起用这个玩具,没有真正的交往合作
(5) 联合游戏:4岁以上达到高峰
一起完成,有语言交流,没有角色分工
(6)合作游戏:5岁以后出现有规则的组织化游戏
有目的,合作意识明显,领袖出现
游戏的作用
1.促进认知发展:认识世界,丰富经验,智力发展。
2促进情感发展:心理健康,角色游戏发展积极情绪情感,培养道德感。
3.促进意志品质发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4.促进个性形成:能力、兴趣和态度,合作、 谦让、规则意识等个性品质
幼儿言语的发展
3-4岁词汇量年增加率最高
词汇发展
形容词是儿童句子复杂化的标志,也是儿童对事物性质认识迅速发展的标志
先实词,再虚词
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消极词汇:不能理解或有些能理解,但是不能正确使用
语法掌握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口语表达能力
1.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
2.幼儿晚期,儿童能够较清楚、系统地讲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
3.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2.幼儿晚期,儿童能够较清楚、系统地讲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
3.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认知的发展
记忆
容量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容量都有增长。
种类
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形象记忆主导,语词记忆发展:自传式记忆逐渐准确但易被误导。
策略(弗拉维尔)
记忆策略(弗拉维尔)
没有策路:5岁之前
过渡期:5~7岁,不会主动用,诱导后可用
主动采用策略:10岁以后稳定发展
常用策略:复述和组织(系统化)
元记忆
元认知知识三方面:记忆主体、记忆任务、记忆策路
元认知监控:比较进展和目标
元认知调节:计划、指导、评价
思维
幼儿思维特点
具体形象性为主(引发经验性、表面性、拟人性)
直觉行动思维(初期),抽象逻辑性萌芽(中后期),幼儿晚期能很好地进行有逻辑的判断和推理
言语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皮亚杰实验
(1)三山实验——幼儿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
思维基本特点: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
(2)守恒实验——幼儿思维守恒
数量6-物质7=长度7-面积8-重量9-容量12
(3) 类包含实验——花和红花
最初概念的掌握
词的概括
实物概念
幼儿认为香蕉和口琴是一类(都是长的),皮球和苹果是一类(都是圆的),幼儿只会从表面来分类
数概念:5岁是转折点
类概念
根据主题分类:猫和玩具放在一起,猫喜欢坐在椅子上
抽象思维初步发展
心理理论
1.含义: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
2.研究发展:起源于Premack和Woodruff对黑猩猩的研究,后用错误信念任务作为研究范式。
3.研究范式:错误信念任务
(1) 意外地点任务
(2) 意外内容任务
4.影响因素:游戏、交往、语言;讨论、家庭
5,解释:理论论,模块论,匹配论,拟化论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物理概念,不能区分物理体验和心理体验
自我评价
3.5-4岁是转折点,从轻信到独立,从外部到内部,从笼统到细致,从主主观到客观,开始用道德准则
自我情绪体验
3岁评价自我情绪,产生自尊萌芽
自我控制能力
5岁转折,延迟满足的实验方式可以考察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道德发展阶段
前道德(1.5-5岁)
无所谓是否是道德的,考虑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规则不可变,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支配,从他性和情境性,是去自我中心性的表现
自律道德阶段(10岁)
规则是通过协商指定的,能换位思考,向自律转换
研究方法
临床谈话法,对偶故事法
评价
有一定的研究实证支持和文化普遍性,低估了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科尔伯格
特瑞尔 (Turiel)的领域模型
(1) 道德领域和社会领域
(2) 儿童可以区分
(3) 影响因素:生长环境、个人经验
韦默“错误信念实验”考察幼儿“心理理论”
儿童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错误的想法
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
含义
又称为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语言的攻击,也可以是身体的攻击,也可以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指任何有目的地侮辱或伤害他人(或其他生物)而受害者视图回避的行为。
基本特点
受害者知觉为不友好的、消极的行为
攻击者有意实施生理或心理的海上
理论
(1)本能论:死亡本能,攻击本能
(2) 新行为主义:强化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和模仿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加工和解释
(2) 新行为主义:强化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和模仿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加工和解释
发展
3~6岁增长,童年中期减少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
影响因素
文化、家庭情绪氛围、传媒等
训练方法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亲社会行为
含义
亲社会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导,甚奎包括獎扬他人,使他人偷快。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前者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后者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理论
(1)社会生物学用“族内适宜性”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2)势洛伊德认为,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讼认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2)势洛伊德认为,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讼认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发展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影响因素
文化与亚文化,父母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方式,大众传播媒介
训练方法
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榜样示范,良好的
社会氛围。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性别认同:生物性别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稳定性
男孩长大后是男人
坚定性
不因发型等改变自己的性别
性别图式:2.5-3岁、性别恒常性6-7岁
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 文化成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或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反应社会期望
性别角色认同
主观信念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知觉和信念。对一个人认同,能够增加对那个人的忠诚和亲密感
性别角色偏爱:个人态度
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最初表现在对不同玩具的偏爱上。
性别化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以出生前的生理发展为依据
(2)精神分析理论: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3)性别图式理论:儿童会根据自我性别图式评价自己是否合适
(4)学习理论:是观察学习和直接训练的结果
(5)认知理论:依赖于认知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別稳定性、性別恒常性三个阶段
(6)双性化理论: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优良的品质,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同伴关系
1.含义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2.作用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 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3.发展
(1)同伴接触次数增加
(2)成人不是唯一 依靠
(3) 交往密切频繁持久
(4)三岁偏爱同性朋友
(5)四岁更加依恋伙伴
(6)语言发展交往有效
(7) 合作游戏社会性高
(8)数量增长但易破裂
4.训练
(1)掌握交往概念
(2)转为操作行为
(3)树立新的目标
(4) 促使行为保持
(5) 增强交往信心
课外
(1)名词解释:客体永久性、心理理论、性别角色认同
(2) 简答:简述幼儿思维的特点
(3) 简答:叙述皮亚杰的 “三山实验”
(4) 简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5)简答:什么是同伴关系?其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作用
(6)简答: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