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07 童年期儿童发展
2024-12-26 17:52:3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心理学系列思维导图之《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硕347考研。考研学习,思路整理,背书自用,普心、发心、社心、人格、认知、实验、统计、测量等全套13本心理学书籍皆已输出,参考书籍为南师347指定教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学习
特点
学习动机
儿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按照与智力的关系可以分为具体动机、 抽象动机等,年级越低,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不具有跨文化普遍性。
学习兴趣
1.由对学习的外部活动转向学习内容。
2.由不分化逐渐产生转向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感兴趣。
3.由对具体知识的兴趣转向对抽象因果关系的兴趣。
4.由课内阅读扩大到课外阅读。
5.受游戏因素的影响逐渐降低。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学习态度
对老师的态度由绝对权威到开始怀疑;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归属感逐渐加强;
对作业的态度不断自觉化、责任化;逐渐树立正确的评分意识。
对作业的态度不断自觉化、责任化;逐渐树立正确的评分意识。
学习策略
不断丰富,但仍不完善、 不稳定和刻板。
作用
(一)学校学习具有更强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义务感,锻炼儿童的意志力,对个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掌握知识经验可以促进儿童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变化,发展有意性和自觉性,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三)班集体的共同学习活动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 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发展良好的品德。
学习障碍
特征
差异性、缺隆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种类
语言障碍、阅读一书写障碍、算术障碍
症状
感知一思维方面、行为一情绪或社会性方面、发育迟缓、自卑引起的品行问题
原因
脑损伤、遗传、亲子、环境
预防
避免损伤、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关心学习
思维
特点
子主题
1.从具体到抽象
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四年级关键期
2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明显的关键期:四年级,10~11岁。
3.9到11辦证萌芽
3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但是有待完善:9~11岁时表现出辦证思维的萌芽。
4.思维发展不平衡
4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表现在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三方面。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直观形象一形象抽象一初步本质抽象。
(二)比较能力:不断提高但仍具有情境性,发现不同点比发现相同点容易。
(三)分类能力: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发展能力的转折点,之后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
(四)解決问题能力:运用更高级的规则,更灵活、彻底、 全面、有效。
概念的发展
逐步深刻化
逐步丰富化
字词概念的发展
数概念的发展
逐步系统化
推理能力的发展
(一)直接推理: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发展加速期。
(二)间接推理:类比、空间方位传递、日常生活事件归纳推理等方面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抽象思维全面发展,并逐渐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
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敏捷性
灵活性
深刻性
独创性
批判性
个性与社会性
自我意识
总概
自我意识的成烹际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
志着获得社会自我。发展存在两个高峰:1~3年级和5~6年级。
志着获得社会自我。发展存在两个高峰:1~3年级和5~6年级。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的特征、能力
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的这种认识也有很大具体性、绝对性。
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的这种认识也有很大具体性、绝对性。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表现出以下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发生在幼儿阶段。在小学阶段有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自尊心上。
社会性认知
发展趋势
小学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
从对事物的具体思考到抽象思考;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 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
从对事物的具体思考到抽象思考;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 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
角色采择能力
是指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儿童7岁时已克服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该能力在童年期有明显发展。
塞尔曼两难故事法
阶段0:3~6岁
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
阶段1:6~8岁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开始意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阶段2:8~10岁
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能考虑他人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10~12岁
相互性角色采择。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4:12~15岁
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能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社会关系认知
1.对他人的认知从了解外部具体特征,到抽取规律,推论他人行为的动机。
2.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受情境因素和人格品质的影响。
3小学期儿童更加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4友谊概念反映了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高年级儿童的好友群体趋于稳定。
5.对权威的认识的变化:8~9岁以后,认为服从权威是自愿的、合作的,
11~12岁,认为权威关系和特殊情境有关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交往的时间变化:日常问题的类型变化:冲突减少,产生冲突时能够共同解决冲突;父母的控制模式变化。
同伴关系
塞尔曼儿童同伴友谊五阶段
3-7
无友谊概念
儿童间是暂时的游戏同伴关系
4-9
单向帮助阶段
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12
双向帮助阶段
明显的功利性
9-15
亲密共享阶段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12
最高阶段
认识到友谊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敬的基础上
(二)同伴关系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在同件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決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师生关系
罗森塔尔效应
(三)师生关系:对教师从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教师期望对学生有广泛影响(罗森塔尔效应)
品德发展
基本特点
(一)逐渐形成白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四)品德发展中存在关键期或转折期(三年级下学期前后,9岁左右)
道德动机发展
(一)从服从向独立发展
(二)从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三)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
(二)从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三)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
品德心理特征发展
道德认识
道德观念
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欺凌行为
道德意志行为
道德行为习惯
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认知
思维特点
元认知
06 童年期儿童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