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观
2023-05-29 22:15:3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观》-周一贯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顺性而为
2、平中生趣
3、激疑借力
4、差异开发
5、遵循“内生”
一、“真学”之策:改革“教”的“供给侧”
1、阅读的“预测”策略
2、阅读的“提问”策略
3、阅读的“提速”策略
4、阅读的“目的”策略
二、阅读之策:为谋划“阅读人生”启航
1、树立单元的双线一体理念
2、明确单元的强化整合意识
3、建立单元的统筹备课策略
4、尝试单元教学的调整探索
5、从事单元评价的改革研究
三、教材编排之策:统编教材单元教学的新运作
1、“语文好声音”的读解意义
2、“语文好声音”的积累功能
3、“语文好声音”的化育价值
4、“语文好声音”的强体审美作用
四、吟诵之策:朗朗书声与朗朗乾坤
1、起步早,充分运用
2、形式多,方法灵活
3、程序明,循序渐进
五、支架之策:“提纲教学法”的时代出新
在机械识记中挖掘思辨
在初读解题中引发思维
在结构梳理中渗透思维
在质疑问难中强化思辨
在批判阅读中深化思辨
六、思辨之策:瞄准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1、延伸式
2、发散式
3、参与式
4、反思式
5、模拟式
6、比较式
七、拓新之策:深度阅读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语文教法的文化之策
焦点阅读
比较阅读
合作学习
批注阅读
批判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
项目化阅读
产生式阅读
一、课堂革新之道
1、激发“期待”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性的质疑问难
3、掀起灵动的思维波澜
4、营造共享的阅读生态
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堂读书之道
1、导入新课的故事意识
2、突破难点的故事借力
3、知识传授的故事得趣
4、深度解读的故事推力
5、读写一体的故事融合
三、课堂对话之道
1、以对话拨亮思维逻辑的联系效应
2、以对话点拨自主思考的启发效应
3、以对话直击教学对象的差异效应
4、以对话利用环境条件的灵动效应
四、课堂交流之道
1、享受生活的“乐趣”
2、发现未见的“奇趣”
4、获取思索地“理趣”
5、共赏大美的“雅趣”
五、课堂激趣之道
1、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和条件
2、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3、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和抓手
4、项目化学习的归纳和总结
六、课堂拓展之道
七、课堂习作之道
第四章-语文课堂的文化之道
一、深度学习:指向改造大脑的教学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人格化”诉求
三、语文教育:唱响“劳动创造”主旋律
四、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文学性
五、古诗词的“意象”之美
六、“融合性文体”的存在逻辑与教学价值
第五章-语文素养的文化之光
“家国情怀”是母语最重要也最鲜明的个性特征
1、母语哺育的家国情怀
母语价值取向下-“人之为人”的本性
2、母语熏陶的人格养成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3、母语蕴含的文化血脉
以“读”为核心,“读、思、悟、写”四位一体
4、母语独具的教学秘籍
一、语文教育的母语特性
1、语言文字
2、语言文辞
3、语言文章
4、语言文本
5、语言文学
6、语言文史
7、语言文化
8、语言文明
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1、“识字为先”与汉字文化意识的强化
2、“文以载道”与“文道结合”理念的深化
3、“诵读为本”与重在积累策略的优化
4、“提倡涵泳”与注重阅读感悟的内化
5、”重视习练“与坚持”多读多写“的融化
三、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的文化审视
1、识字为先:先学“天地人”,再学“aoe”
2、倡导读书:修炼语文整体素养之道
3、减轻负担:为了提升核心素养
4、皈依生活:重在行为层面上的实践体验
5、激发内需:重视学生的自主好学
四、语文教材的文化之脉:弘扬中国精神,呼唤中国功夫
1、爱玩的儿童意趣
2、率真的儿童天性
3、勤劳的儿童做派
4、聪颖的儿童智慧
5、生活的儿童姿态
五、统编教材古诗文选篇的儿童情怀
1、从以“讲”为主的接受式阅读到以“读”为主的自主式阅读
2、从读“一篇”到读“群文”,读“一本书”
3、从校园的课内外阅读到“亲子阅读”“家庭阅读”
4、从学校的阅读教学与家庭的亲子阅读到“家校共读”
六、改课: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概念
1978年1月
1、拨乱反正后第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推动
2、20世纪80年代小学语文教改发展中的阅读教学
3、20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了新姿态
4、“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5、“三科统编教材”施行下语文教学的大变革
6、深度学习:展望小学语文教学在“统整”中的跨越
七、小学语文课改的文化路径
第一章-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
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五行文化”
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节气文化”
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节日文化”
四、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姓氏文化”
五、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属对文化”
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隐语文化”
七、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红色文化”
第二章-语文教材的文化之源
《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观》-周一贯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