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明清美术史
2023-06-06 19:02:19 7 举报
AI智能生成
明清两朝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美术在一些方面走向衰落而在另一些方面取得空前发展的时期。明初主要以宫廷绘为主,审美上符合贵族欣赏趣味的美术品。明中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和审美意识逐渐生长,新的文化和审美取向融入文人书画中,形成了富于独创精神的文人画诸多诸派。清代统治者实行文字狱,造成考据之风兴盛,造就了一大批以集古人大成为依归的文人书画家与美术著述家。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清
山水画
“四王吴恽”“清初六大家”
王时敏(1592年—1680年)
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代表作为《云壑烟滩图》。
王原祁(1642年—1715年)
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代表作为《山中早春图》、《辋川图》、《仿黄子九山水图》等
王鉴(1598年—1677年)
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苏太仓人。代表作为《梦境图》、《夏山图》
王翚(1632年—1717年)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代表作为《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吴历
(1632年-1718年),本名启历,字渔山,号桃溪居士,又号墨井道人,圣名西满·沙勿略。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天主教司铎。明南京右副都御史吴讷十一世孙。少时家境没落,跟王鉴、王时敏学画,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以卖画为生,尤精于山水,初宗黄公望、王蒙,与恽寿平、王时敏等称“清初六大家”,或称“四王吴恽”。又善鼓琴,得陈岷真传。早年信佛,学儒于陈瑚,中年以后改信天主教(约康熙二十一年),取拉丁文名Simon Xavierius a Cunha(西满·沙勿略·雅古讷)。1681年随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柏应理到澳门,学道于澳门三巴静院,研读拉丁文,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北京的耶稣会士刘蕴德、江西的耶稣会士万渊一同在南京被天主教南京宗座代牧区宗座代牧罗文藻祝圣为司铎,在嘉定、上海传教,曾任嘉定东堂本堂司铎。1718年病死上海。传世作品有《溪山无尽图卷》。又有《人物故事图》传世。著有《墨井诗钞》。
恽寿平
(1633年-1690年),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迁居白云渡,号白云外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清初六大家”之一。寿平八岁能咏莲,少年遭遇战乱,随父参加抗清运动,兵败后与父失散,被总督陈锦之妻收留。陈锦遇刺身亡,寿平扶灵北归时,在灵隐寺与父相遇,留寺为僧,后回乡与家人团聚。生前视钱如无物,晚年贫病交迫,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好友王翚出资安葬。寿平初工山水,笔墨秀峭,后与王翚交往,多作花卉,重视写生,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润明丽,自成一格,有“恽派”之称。人称其笔有仙气,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为“清初六大家”之一。
四王
四王,指清朝四位王姓山水画代表画家,他们分别是王时敏(1592年—1680年)、王鉴(1598年—1677年)、王翚(1632年—1717年)和王原祁(1642年—1715年),都是苏州府(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们分为两代人,第一代王时敏与王鉴是董其昌的朋友;第二代的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王翚是王鉴的学生。四王直承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追求变化,崇拜元四家,他们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构成一种元人已经达到过的理想境界,表现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却较少观察自然。四王一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确立了正统地位。王时敏与王原祁的作品风格跟从黄公望,更注重笔墨风格,追随者称为娄东派。王鉴与王翚的作品也从临摹入手,但不忽视对丘壑的形象塑造,其追随者称为虞山派。刻意摹古是“四王”山水画的通病。
石涛与山水画“四大名僧”
石涛
(1642年-1707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石涛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他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他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朱耷
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姓朱,名耷,谱名朱统,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祖籍安徽凤阳,明朝宗室,宁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弘仁
(1610年-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清朝画家。
髡残
(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金陵八家
指明末清初南京画坛的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造、谢荪八人,世称之为“金陵画派”。但为了与现代以傅抱石、钱松岩等的“金陵画派”区别开,多称其为老“金陵画派”。
花鸟画
恽寿平
王武
(1632年-1690年),字勤中,号雪颠道人、忘庵,是清朝的一位画家和诗人。王武出生在江苏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他是明朝画家王鏊的六世孙,以诸生入太学,不屑意举子业。性乐易,不设城府,也不趋谒权贵。王武擅长画花鸟画,精于鉴赏,家中先人收藏了许多作品,他也爱好收藏,有许多宋、元、明诸大家的名迹。与当时的画家不同的是,王武不师从于任何人,通过临摹自学得法,其所写花、鸟、动、植,生趣逾陈淳、陆治。
蒋廷锡
(1669年-1732年),江苏常熟人。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中国清代政治人物、画家。
邹一桂
(1686年-1772年),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南无锡(今江苏)人,清朝政治人物、画家,进士出身。邹一桂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自幼受家庭熏陶,攻读经书,且酷爱绘画。雍正五年(1727年)登丁未科进士,殿试高居二甲第一名(传胪),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十年(1732年)任云南道监察御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贵州学政期间,上疏整治科场弊端。乾隆七年(1742年)转任给事中。后历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邹一桂为官履职之余,酷爱绘画,其山水效宋人,花卉学恽寿平,清润秀逸,别具一格。他曾精心描绘百科花卉,并各题一诗,集成《百花卷》,进呈乾隆帝,乾隆帝深为赞赏,且亦为《百花卷》题写绝句百首。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邹一桂辞职回乡。乾隆帝南巡时,曾赐“画禅颐寿”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赴京贺皇太后寿辰,加尚书衔。第二年回乡,卒于途中,年八十六。传世诗、画作品有《春华秋实图》、《百花诗卷》、《秋山萧寺图》、《五君子图》、《小山画谱》、《小山诗钞》等。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革新派画家总称,即“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始见于清末汪鋆《扬州画苑录》,但只提及李葂和李鱓二人。其具体人数亦不止八人,综合《扬州画苑录》、《天隐堂集》、《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爱日吟庐书画补录》、《古画微》、《中国绘画史》等各家说法,计有十五人。今多采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的说法,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其他被称为“扬州八怪”尚包括华嵒、高凤翰、边寿民、陈撰、闵贞、李葂、杨法等。金农为扬州八怪之首,晚年曾被举荐博学鸿词科。他们只有五人是扬州籍,其他则来自全国各地,也没有终生在扬州活动。扬州八怪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愤世嫉俗,不向权贵献媚,了解民间疾苦。重视思想、人品、学问、才情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他们的文学及书法修养都很高。画题以花卉为主,也画山水、人物,在于继承宋、元以来,等写意的传统,摆脱了画坛上保守派格遵清规戒律的影响,高度发挥了即景写生,即景抒情的创造意志。他们又都擅长书法、文学、印章。因之形成诗、书、画综合艺术的整体,人称“三绝”,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当时的所谓“正统”画风迥然不同。今存八怪收藏有8000余幅。
清末上海名家
任颐
任伯年(1840年-1895年),即任颐,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自幼随父卖画,后从任熊、任薰学画,后居上海卖画为生。在“四任”之中,任伯年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重视写生,又融汇诸家法,并吸取水彩色调之长,勾皴点染,格调清新。其人物画,早年从陈洪绶法出,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如故宫博物院藏《干莫炼剑图》轴。任伯年后练习铅笔速写后,变得较为奔逸,如故宫博物院藏《风尘三侠图》轴等。其写照技艺,高妙绝伦,曾为虚谷、胡公寿、赵之谦、任薰等多人画像,无不逼肖。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其《酸寒尉像》轴,写吴昌硕着官衣立像,极其传神;其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
吴昌硕
(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所说:“与同时代艺术大家比,吴昌硕是承前启后、比较全面的一位巨匠。”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赵之谦
(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兴盛期:清初至嘉庆,恽格(没骨画法)、八大、八怪
冷落期:道光至同治,写意、岭南画派
复兴期:光绪,宣统,”海上画派”
冷落期:道光至同治,写意、岭南画派
复兴期:光绪,宣统,”海上画派”
波臣派
曾鲸
(1564年-1647年),字波臣,大明福建省莆田人,明朝后期画家。
郎世宁
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语: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7日),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及清朝宫廷画家,写实画风纪录了清朝初期的宫廷人物与景色。郎世宁在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其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聚瑞图》《仙萼长春图册》《心写治平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等。
焦秉贞
(生卒年不详),字尔正,山东济宁人,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通天文,清代宫廷画家,擅长画肖像。焦秉贞所画花卉精妙绝伦,其山水、人物、楼观之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不爽毫发,系采西洋画法。他的作品从整体上看多用色浓重艳丽,布局紧凑,细致工整。
明
山水画
浙派
戴进
(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画家。戴进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间(1426—1435)戴进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戴进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戴进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戴进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吴伟
(1459年-1508年),明朝画家,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人。吴伟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其画法与戴进似,归入浙派画家,但亦自由特色,被称为“江夏画派”或“江夏派”。明孝宗时得授锦衣卫百户及“画状元”印章。作品有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仿李公麟洗兵图卷》。
以戴吴始,至谢时臣、蓝瑛而终
吴派
沈周
(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属江苏苏州市)人。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沈周在元明以来的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文徵明
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谥贞献。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与沈周共创“吴派”。文徵明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
(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直隶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寅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入京参加会试;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从此,唐寅丧失科场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唐寅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逝,时年五十四岁。唐寅的山水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唐寅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以及拍成电视剧及电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
仇英
(约1497-1552),字实父,号十洲,中国明代绘画大师,明四家之一。仇英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仇英尤其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董其昌
(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南北宗,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花鸟画
宫廷
边文进
边景昭,字文进,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画家,福建延平府沙县(今福建沙县)人,祖籍陇西(今属甘肃)人,生卒年不详。擅长花鸟画,其花鸟画以工笔重彩法见长。代表作品有《三友百禽图轴》、《百喜图轴》。
林良
(1436年-1487年),字以善,中国明朝宫廷画家,广东南海人。继承南宋院画传统,以水墨花果翎毛见长,着色简淡;尤其放笔作水墨禽鸟、树石,遒劲如草书,而神采飞动,属于较豪放的画风。代表作《秋鹰》、《画鹰》。
吕纪
(1477年-卒年不详),明朝画家,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鱼”。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弘治中为内廷作画,官锦衣卫指挥。善长花鸟画,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院体,除擅长妍丽沉稳的工笔重彩以外,也能冶林良、孙隆为一炉,作水墨淡色写意,不拘一格,多画凤、鹤、孔雀、鸳鸯之类。所作生意流动,设色鲜丽;泉石布景,也点染烟润,清新有致。亦写山水、人物。与边景昭、林良齐名,为明代花鸟画的主要作家之一。他的工笔作品有《桂菊山禽》等,写意作品有《残荷鹰鹭图》等。据记载,他还能以特殊的命意进行“画谏”。他们同中异的艺术成就,不仅承袋了中国花鸟画“写意”、“寓意”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吴派
沈,文,唐
青藤白阳
陈淳
(1482年-1544年),中国明代画家。名道复,更字复父,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原是文徵明弟子,后不拘师法,自成一格,擅长写意花卉。中年好作山水,师法米友仁、高克恭,题材多为江南风景。陈淳的画风属于文人隽雅一派,称为“白阳”派画家。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徐渭
(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人物画
浙派宫廷
戴进
郭诩
(1456年-1532年),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清狂逸叟,明代山水人物画家,江西泰和南寮(今澄江镇郭义井)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兼有粗笔和细笔两种面貌。
吴伟
吴派
唐寅
仇英
南陈北崔
陈洪绶
(1598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云门僧、迟云、弗迟、悔迟、悔已迟、悔僧、迟和尚,浙江省绍兴诸暨人,明代画家、诗人、儒客大家。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版》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崔子忠
(?-1644年),明末画家。初名丹,字开予,后改名子忠,字道毋,号青蚓。北海(今山东莱阳)人,居顺天府。生员,曾游董其昌之门,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他匿居土室饿死。他擅画人物、仕女,规摹晋唐,参酌五代周文矩,细描绘色,衣纹稠叠,多用战笔,而形象生动,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