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
2023-06-02 21:11:44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概括思维导图,对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内容进行详细概括。根据徐涛老师讲课步骤分章节进行制作,主要分为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帮助政治记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总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构成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斯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斯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文章
《德法年鉴》——完成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思想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反杜林论》——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欧洲联邦口号》——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物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4.马克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独有)
实践性(独有)
革命性(对过去理论的批判≠全部否定过去)
人民性:政治立场,以阶级性为基础
开放发展性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6.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识 物质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
(半截子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
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
唯心主义
(部分辩证)
主观唯心主义:我
客观唯心主义:上帝(我之外)
可知论/不可知论
可知论:唯心,唯物
不可知论
哲学重要问题
辩证法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实践性:独有
科学性:独有
革命性
人民性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成果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
7-14.唯物论——世界本源是什么
7-10.物质观
7.物质范畴——抽象
通过人感知
不依赖于感觉
为感觉所反映
8.物质与运动
运动概念(变化)
物质与运动关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否,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否,唯心主义
9.运动与静止
静止概念
运动与静止: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错误观点
夸大静止: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诡辩论
10.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概念:时一维,空三维
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
时空的特点:有限的,无限的,客观的,相对的,绝对的
11.实践
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
时间构成社会发展动力
12.意识观
12.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独有的
12.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形式——主观,意识内容——客观
12.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左右
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辩证统一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规律) 意识(能动)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
意识对物质即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观能动性(意识)与
客观规律(物质)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
实践是途径
依赖于一定条件与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领域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14.世界的统一性
原理
马哲与其他观点的区别
世界统一与物质
意识统一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世界统一性原理作用
理论: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义主的基石
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章 15-25.辩证法——世界是怎么样的
15.两大总特征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内涵
联系以区别为前提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可改变、有支持或抑制作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
发展的内涵——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旧事物与时间无关
事物的发展是过程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6-20.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16.原因与结果
含义
前后相继
关系:对立统一
确定又不确定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多样复杂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7.必然与偶然
含义
必然:确定
偶然:不确定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必然:内部根本 偶然:外部非根本
必然:支配地位 偶然:从属地位
相互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方法论:把握有利于事物的机遇(偶然)
18.现实与可能
含义
可能:种种趋势、未来发展
可能性
不可能性
现实:实际存在、现存状况
现实的可能
抽象的可能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转化
方法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19.现象和本质
含义
本质:根本性质
现象:外部特征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现象:本质表现
真象
假象
错觉:幻觉,不是现象
相互联系
方法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20.内容与形式
含义
内容:基础
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影响内容
方法论:重视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
21-25.三大规律
21.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对立统一即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的辩证关系原理
含义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对抗性:比较激烈
非对抗性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与于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相互区别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方法论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中庸;差异中谋求共识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同一性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想通,矛盾双方朝着自己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逆向思考,反向思考;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每一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共性寓于特性之中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没有离开共性的特性,没有特性的共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4.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
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看关键,看主流。
两点论:主次矛盾都要抓
重点论:抓主要,抓重点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维,逆向思维 2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1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的思考方法和态度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 1
两点论和重点论 4
22.质变 量变互变定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质;量;度;关节点;量变;质变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要求
否,则激变论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则庸俗进化论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激变论
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拿捏质变与量变的稳定
适度原则
23.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
概念
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回复”与扬弃
方法论
理论中的方法论
循环论×
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24.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被反映
主观辩证法
反映客观
25.辩证思维方式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第三章
26-39.认识论——反映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6-29.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实践
26.实践的本质与特征
本质:人类独有的、具有意识指导的,客观物质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本质特性):将脑中具现化
自觉能动性:受意识指导,具有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不同阶段不同
27.实践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基本结构
主体
客体
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性工具系统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观系、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28.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9.认识的本质
错误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特性
夸大:直观机械
能动创造性
夸大:唯心
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30-33.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30-31.认识的过程
30.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联系:辩证统一
区别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经过理性思考、对丰富的理性材料加工制作。
30.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31.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
理性因素
感性因素
32.认识与实践的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33.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同一
冒进主义(左)
保守主义(右)
34-37.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真理或谬误 ——实践
34.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性质
真理的客观性(本质属性)——
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发展规律
永远由想对向绝对靠近
人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与真理绝对性、相对性关系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教条主义
不可知论与诡辩论
35.真理与谬误
真理
谬误
关系
36.真理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逻辑证明——重要途径
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含义:客体对主体乃至社会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含义:对主客体关系判断
(评价性认识)
价值评价基本特点
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对象
受主体意志影响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两把标尺: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38-39.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38.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概念、关系
39.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是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
必然
自由的条件
认识条件
实践条件
第四章
40-51.唯物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
40-49.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
40.唯心史观缺陷
只看到精神力量,忽略物质动因
只看到伟人,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力量
4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2.人口因素
3.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实现生产的必要前提)
【侧面反映生产力水平】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泼因素)
科学技术(重要因素,非独立要素)
渗透在三要素中,与之结合
科技在生产劳动中起决定性因素
科技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
(物质,最基本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的、决定性内容)
决定了经济结构性质
具有客观性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感性认识为主):人们的感知情绪、心态情感、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形式(理性认识为主)
意识形态的
社会意识形式(观念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反映了某种阶级代表的思想)
非意识形态的
社会意识形式(无阶级性)
语言、科学、心理学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发生变换和发展
社会意识即依赖于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
社会意识内部相互影响,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4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物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4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骨骼)
上层建筑
(意识,意识的体现)
(血肉)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反映了某种阶级代表的思想)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政治法律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行政制度
政治组织及设施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法律、法庭、监狱
(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是否先进——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44.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含义: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社会形态
政治社会形态
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
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
45-4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原因
4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47.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重要动力
48.改革在社会发展中——重要动力
49.科学在社会发展中——重要动力
推动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革
50-5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50.两种史观对
历史创造者观点
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群众史观
51.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劳动性
社会属性
社会关系总和
本质属性是社会会属性,变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5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是绝大多数人。
对稳定的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时起决定性作用
是历史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
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
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
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约束
经济条件:主要条件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
5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作用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民群众总创造历史
(袁世凯不创造历史)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
8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代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来源
局限
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基本矛盾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工人阶级
憧憬资本主义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82-83.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两次飞跃)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指导地位
第一次——巴黎公社革命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坚持各国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和平
第二次——十月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8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列宁的宝贵思想遗产:探索适合而过国庆的社会主义道路
85-86.社会主义发展与贡献
87.科学社主义一般原则
88.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不同国家,不同阶段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
90.预见未来社会的额方法论原则
揭示人类社会会发挥在那的一般规律和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9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材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都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的飞跃
92-94.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标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55-58.简单商品经济
围绕价值
55.价值(即劳动)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形成
价值:社会属性
即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
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
不可兼得
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
决定了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反映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反映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唯一源泉
56.价值(商品价值量)的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同一劳动单位时间内提供价值相同
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57.价值的表现——
货币的产生、职能与本质
商品价值发展经历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贵金属
贵金属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贵金属
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1.可以为观念的货币(想象的)
2.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流通手段
1.媒介,必须是现实货币
2.可以不足值(贵金属缺一块)
人民币=0价值
3.具有现货交易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1.没有现货交易
世界货币
货币的使用: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58.价值的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内容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
优
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分配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缺
造成资源浪费
造成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贫富差距增大
59.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构成矛盾
决定商品经济本质、发展过程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的矛盾基础
决定生产者命运
通过交换: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60.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观点,创立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枢纽”
深刻认识
生产性劳动
科技、经营管理人员价值
科技的价值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54+61-70.发达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时期)
54+61-68.自由竞争阶段
围绕剩余价值
54+61-63.剩余价值的生产
5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
1.小商品经济分化
2.商人和高利贷转化
资本原始积累
1.暴力手段剥削农民土地
2.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产阶级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
2.产业革命
6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换为资本
——剩余价值产生前提
货币购买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脑力与体力的总和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一无所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简单商品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劳动力商品
价值
劳动者本人所需,
劳动者家庭所需,
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需,
受历史与道德因素影响各有不同。
使用价值(劳动)
价值的源泉
货币
购买劳动力商品:资本
购买else:货币
62.资本主义所有制:占用生产资料优势对工人进行剥削
6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生产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1.转移不变资本c价值 2.成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m‘=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64.剩余价值的积累
剩余价值即资本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主体再生产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后果:贫富差距增大,失业现象产生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C:V)
资本有机构成(c:v)
资本技术构成改变——
资本价值构成改变(c:v)
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65.剩余价值的循环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
资本职能: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资本职能: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
资本职能:商品资本
三种资本职能并存,时间上继起
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66-68.剩余价值的分配
66.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成本价格:c+v
利润m=r
平均利润:成本*利率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67.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哲学上
创立唯物史观
形成辩证法
理论上
唯物史观
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6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69-70.垄断阶段
69.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制度
局限性
金钱操纵下民主
法律名义上平等
政党为资本服务
70.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服务于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第六章
71-79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
7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集中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本质
原因
资本集中,生产集中
本质
垄断与竞争
产生竞争原因:私有制经济
原因
特点
净融资本与寡头
金融资本
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
经济上:参与制
政治上:“个人联合”
科教文化、内政外交、社会生活:建立咨询机构
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
垄断利润来源
本国劳动人民、其他企业、海外剥削、垄断资本再分配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高价:出售
垄断低价:进货
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表现形式
7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
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
主要形式
国家直营企业
国家、企业合营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
微观规制
双重作用
没有改变本质,没有消除基本矛盾
金融垄断资本发展
表现
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
比例越来越大
实体经济投向虚拟经济
就业人数减少
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
作用
促进发展
金融危机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影响
动因
基本形式
影响
国际垄断同盟
国际卡特莱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73.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表现
分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跨国公司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影响
双刃剑
加剧环境污染
家具加剧
增加经济风险
74.资本主义新变化
表现特点
生产资料有所变化
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有所变化
社会阶级和阶级结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75.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与实质
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本根推动力量
实质
76.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经济发展“失调”
政治体制“失灵”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锚段
77-79.资本主义历史地位与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