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2023-06-09 13:28:00 1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原,全名马克思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则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实现途径,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马原对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学说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基本立场
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任务
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美好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基本观点
概念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
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包括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任何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世界历史的观点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劳动价值的观点
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观点
基本方法
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目的
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包括
实事求是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法
历史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根源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引发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使无产阶级觉醒并展开反抗。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即被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法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未来社会展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策略
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一个国家中爆发并取得胜利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创立列宁主义
领导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独特魅力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含义
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以及对实践和科学发展
内容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体现
它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人民性
含义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
内容
强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倡导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体现
无产阶级先进性,它追求人民的利益,致力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践性
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内容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理论
体现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实际运动,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发展性
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学说
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身
马克思主义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新的实践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使我们能够以宏大的视野观察和理解当代世界,把握世界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它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领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和繁荣富强。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在当今世界的变化和社会问题面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成长有什么指导意义
为青年铸就科学的理想信念
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目标回答
示例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青年而言,马克思主义能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信念,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为他们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撑,激励他们为实现社会的公正与进步而奋斗。
为青年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解答
示例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思维方式
青年通过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能够培养辨别真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全面的、系统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注重研究问题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帮助青年树立系统思维和长远眼光
为青年提供科学的实践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方面回答
示例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青年通过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方法,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
通过实践,青年可以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发展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青年要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行动指南。
每一段举一个生活实例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以往的哲学如何看世界
世界观的演化轨迹
哲学世界观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如何看世界
马克思主义看世界的出发点
从实践出发
从主体出发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物质观
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指的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即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是唯一本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上不可认识之物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它指出了世界的根本存在方式
辩证法则通过矛盾和对立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认识方法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要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把握物质的矛盾和发展。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史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特征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无法脱离物质而存在的运动,也没有脱离运动而存在的物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意味着运动是无条件、无限的,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
除了运动的特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分化。
运动观
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意识既受到自然界发展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它在内容上反映客观世界,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是物质与主观活动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主观能动性对物质世界具有反作用,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前提条件
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行动
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看世界
给我们以坚实的根基和科学的立场
给我们以奋进的姿态和斗争的精神
给我们以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
给我们以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给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 证 法
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承认矛盾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否认矛盾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普遍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内涵
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
它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永恒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内涵
普遍联系是发展的前提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发展的原因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面的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权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百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和谐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特殊性
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的特殊性则表现在每个具体事物的矛盾上
矛盾的特殊性是在矛盾的普遍性基础上形成的。
世界存在的状态与发展的形式
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是质、量、度三种规定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
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
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世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作用
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否定,但同时又被新事物肯定,新事物包含并超越了旧事物的矛盾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思维方法
掌握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内容与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事物的内在要素决定了其表现的方式或结构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
本质与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指引起某种现象的条件或因素
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或效果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没有无果之因没有无因之果
必然与偶然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现实与可能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相互转化
学习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就是行”是正确的吗
科学实践观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
发展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含义
特征
结构
多样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来源
知识的获得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动力
目的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世界是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吗
认识本质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认识主观自生,生自知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消极地接收外界对象
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突出特点
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能不能一蹴而就
认识过程论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介环节
无限发展总过程
认识活动
真理尺度
真理观
真理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直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
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相对性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秘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辩证统一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检验标准
哲学史上的标准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的本性看
主观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唯一性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会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
实践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价值尺度
价值观
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含义与特征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
价值的多维性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
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认识和利用必然
实现自由的三重含义
错误自由观
创新
理论创新
科学的理论创新
两个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创新与 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
改造世界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打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钥匙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规定性
水平表现
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性质
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状况
省成立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结构要素
生产资料
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人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知识和技能,作用于生产资料上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关系都受其制约
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占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矛盾运动的过程
生产关系的适应性
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向高级阶段的演进
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驳斥以道德为评判标准的思想体系
确立生产力发展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提供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决策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结构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
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性质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监狱等)
上层建筑的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体和政体
国体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
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子主题
二者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后果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
在社会形态的不同时期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世界历史如何形成和发展
交往及其作用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形态如何更替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实践中具体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
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主要表现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具体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
矛盾地位发生变化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为什么说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法宝”
改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确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法宝”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成就看改革的社会作用
把改革一以贯之坚持下去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内涵
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正确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淡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们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遇到的问题
... ...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对立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及其构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主要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时势造英雄”还是 “英雄造时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共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谁才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
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分工
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重要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
商品经济
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抽象劳动
价值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商品的社会属性
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只有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商品二因素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因素
对立性
二者体现的商品的属性不同
统一性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制的两个方面
商品价值量
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变动:劳动生产率
比较: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产生的消极后果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阻碍技术进步
导致收大两极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根源
科学认识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与经济危机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
生产的目的
生产的秘密
生产的方法
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在运动中实现剩余价值
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人工智能的实质
人工智能时代价值的源泉
人工智能行业利润的来源
人工智能普遍化的结果
经济危机理论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实质
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重要方式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主要方面)
必要劳动
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
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力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的划分
不变资本(用c表示)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从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可变资本(用v表示)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由工人的劳动在生产出来
剩余价值率
m'=m/v
m'为剩余价值率
m为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v为可变资本/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的商品构成
W=c+v+m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源泉
剩余价值
后果
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失业现象产生根源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在再生产
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阶段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获得的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
具体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对内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管理
对外职能
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本质
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进步作用
保护、促进、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比封建主义条件下更多政治自由
积累了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
历史局限性
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
本质
资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本质
核心思想
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观念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本质
本质
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资本主义为何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垄断的概念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高额利润,通过相互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
控制。
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原因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全部包下来。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和作用
主要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
微观规制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原因
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
生产资本输出
在国外直接投资
独立创办企业
与国外资本合营
... ...
商品资本输出
商品卖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带来的影响
对于资本输出国
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增强了龙断资本的实力
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
对于资本输入国
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
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
... ...
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
能源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
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
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
对于国际间
彼此竞争更为激烈,矛盾冲突更加突出
资本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与发展
概念
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世界市场的开拓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逆全球化”的表现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主义思想
孔子的大同社会
柏拉图的理想国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巅峰
开山作: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的尝试
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哪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目的
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
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两个有机结合”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的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是多样性的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开拓中前进的
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何谓共产主义
思想体系
社会运动
社会制度/社会形态
如何科学预见未来社会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何以引人向往
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
共产主义理想能够实现吗
实现共产主义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必然性
共产主义可以自动实现吗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长期性
共产主义社会能够速成吗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如何理解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突出优势与实践价值
历史力量
真理力量
道义力量
实践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青年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