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力量:如何聪明、高效、有体系地使用笔记?》
2023-06-10 18:45:20 0 举报
播客总结。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节目中提到与“笔记”相关的2本书(书名/作者/途径/概况)
《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微信读书/笔记理论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
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框架的“房子”vs“森林”概念,刻意练习是目的导向的,是盖房子的思路,但建立知识框架因为没有具体目标,更类似森林茁壮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刚开始建立框架的时候,但还是要用刻意练习的理念,当某天突然有想法,有目标了,可以在森林里盖房子。
体系需要一点一点建立,阻碍体系运行的是很多小瓶颈,需要不断解决,有些道理知识感觉用不出来就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2本书都没有讲到)
体系需要和个人交融
第一种,人去融入体系
第二种,体系配合个人,学习任何知识要思考如何融入到现有的体系,而不是照单全收
卡片盒笔记系统适合写作,因为写作需要思考的,串联的素材很多,也就是组块是现成的,写作就是把这些组块重新串联起来,随着组块的增加,关系很复杂,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主藤,表达还要要层层递进,而不是简单的堆叠,最好的方法是单线程作,每一遍只聚焦一件事,比如找素材、素材简单排列变成文字,文字描述的完美度等,然后做很多遍(循环这个过程):
第一遍:树立文章的主题。
第二遍:把主题发展成框架。
第三遍:在框架上补情节、细节。
第四遍:根据情节的轻重程度进行删减。
第五遍:升华,比如金句、总结、画龙点睛。
第六遍:精简+提升表达,符合个人风格。
写作需要在作者和批评家身份之间不断切换。比如写卡片时,写完了要用批评家的角度审视卡片上的文字是否表达出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第一遍:树立文章的主题。
第二遍:把主题发展成框架。
第三遍:在框架上补情节、细节。
第四遍:根据情节的轻重程度进行删减。
第五遍:升华,比如金句、总结、画龙点睛。
第六遍:精简+提升表达,符合个人风格。
写作需要在作者和批评家身份之间不断切换。比如写卡片时,写完了要用批评家的角度审视卡片上的文字是否表达出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卡片盒笔记系统除了适合写作,也适合其他领域,是知识大融通的过程
写卡片要用自己的语言
《Building a Second Brain》/Tiago Forte/纸版/笔记实操
步骤
记笔记
只记重要的内容
记下的笔记先放几天,再回顾
组织笔记
将笔记放在能帮助当下的行动的库里,随着库的增加,某个概念将会重复出现在很多库里
如果没有现成的库,可以设置自己的主题,例如费曼的12个问题,所有卡片链接到12个问题上。12个问题大概分为3类
想达成的目标
想改进的地方
想改变世界,自己需要做的
浓缩笔记
加粗重点、高亮重点的重点、总结笔记内容。一篇文章直接变成一张卡片
卡片(组块)要关联到作者本人的情境(知识体系)才有意义,所以要多想想当前记的笔记和自己已有的体系有什么关系,如何关联上,并且不应该仅有一个关联(随着笔记的浓缩)
表达/输出
当感觉某个概念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说明对这个概念掌握的不牢
创意的过程
输出:聊天、日记、文章、博客等
刻意练习是所有学习的元规律,笔记是刻意练习的延伸,是实践版
记忆的2个功能:存储和获取,笔记是培养和建立获取力的
存储和获取的难易程度是相反的,比如存储难,获取就简单。存储难:一边听一边记、每次记都重新组块、用自己的语言
笔记符合刻意练习1.0秘笈3式:组块串联、重复刻意练习(笔记需要回顾,增加组块串联)、专注。符合刻意练习2.0秘笈3式:目的导向、情境学习、导师反馈
笔记是为了下一次回顾,留下的应该是没记住的,记住的应该删去
笔记要不断组块,但第一次笔记删除不能浓缩太多
笔记是活的,第一次笔记最没有意义,随着理解加深,笔记会不断增减,知识会不断被重述
纸版笔记为了之后的修改应该留下空间,比如用不同颜色、活页本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