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读书笔记
2023-06-15 16:08:56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品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
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
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
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写景
首联与颔联写尽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第二部分
抒情
尾联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整体赏析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词句注释
荆门
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楚国
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
长江
大荒
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
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