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维导图
2023-06-20 00:36:05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原复习自用 总结明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
含义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产生的历史条件
存在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复杂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商品
含义
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因素性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
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的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量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
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分别反应劳动的不同属性(自然、社会)
商品价值量
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当复杂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与简单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相交换时,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同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商品价值形式演变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
含义: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意义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起来,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外在矛盾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出现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和加深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
地位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及客观要求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
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生活自发调节时会造成的消极后果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阻碍技术进步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怎么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有效市场:要充分利用好价值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有为政府:要认识到价值规律的局限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内容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即使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优势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其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其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影响
这一基本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拜物教性质的必然性
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主要内容(蓝字)
商品的二因素性、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价值形势的发展和货币起源的理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的理论等
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如何(在当代条件下)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产生途径
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资本的原始积累
含义
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手段
使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使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保护关税制度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确立(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得以确立)
雇佣劳动关系
含义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了维持生存,劳动者不得不通过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来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变成雇佣劳动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兼具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所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由于上述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特殊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m)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W(商品)-G(流通中的货币)-W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资本总公式
G-W-G'(价值增殖后的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运动的一般目的是价值增殖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
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两个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
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
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把其分为:
不变资本(c)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
W=c+v+m,即商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m/v
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可用于反应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即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初期剥削手段)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现代剥削手段)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
剩余价值的现代观点
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的产品的生产,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当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是客观上也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本积累理论,即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
资本积累
内容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源泉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其结果是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的需要)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PS:剩余价值理论/学说包括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即资本积累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资本的周期循环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见图)
购买阶段
资本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职能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其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资资料的总和
在物质形态上可划分为两大部类
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
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社会生产也可划分为:
第一部类I: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消费领域
第二部类II: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可划分为:
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v)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再加之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失衡
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导致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
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
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剩余价值分配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过程
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 而是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
额, 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额, 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 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
本的比率, 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m) 与全部预付资
本的比率(c+v) , 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本的比率, 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m) 与全部预付资
本的比率(c+v) , 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 不同生
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
高的部门, 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 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叫作平均利润。
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
高的部门, 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 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叫作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非价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势发生了变化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解释及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
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别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是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
表现: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三、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和本质
职能
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包括: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
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建立基础
私有制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
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利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间的“制衡”
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进步作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裂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们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政治自由。同时,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推动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这对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党恶斗相互牵制,决策效率底下,激化社会矛盾
如何科学看待
积极性
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应当加以借鉴
消极性
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地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如何正确看待
积极性
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进步成分,我们应当加以研究、参考和借鉴
消极性
作为(本质),具有极大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分析、批判和摒弃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