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读书笔记
2023-06-21 18:26:2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巴金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向读者展示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的在动荡,作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
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
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解放后,巴金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新时期出版的《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巴金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
作品简介
《秋》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于1940年7月由开明书店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主要讲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后的结局。
觉新的妻子瑞钰难产死去,儿子海臣也因抽风死了。觉民和琴小姐结婚,搬到了外面。淑英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走。
高家三老爷克明在女儿走后,终于醒悟,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他俩总是在家打架,有时还吵着要分家。最终,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
高公馆被卖掉了,高家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
成书过程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家》写于1931年。第三部《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巴金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人物介绍
克明、克安、克定
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
淑华
高家三小姐,长房的女儿。心直口快、爱说爱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也有天真的一面。
淑英
高家二小姐,三房的女儿。
觉慧
高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面前,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觉新
高家的长房子孙,他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
觉民
高觉新的二弟,他的性格其实是介于觉新与觉慧之间的,为人沉稳却又向往新生活,与琴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琴
高觉民的妻子,与他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作品主题
巴金创作《秋》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
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
《秋》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
《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
艺术特色
《秋》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巴金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秋》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鲜明的语言叙述出来,就表达出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
衍生作品
1954年2月17日,中国香港上映了根据小说《秋》改编的同名剧情片,该片由秦剑执导,红线女、吴楚帆、石坚等主演。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