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2023-08-04 16:39:3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桃花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文学常识
作家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二》《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四》《归园田居·其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杂诗·人生无根蒂》《形影神三首·贵贱贤愚》
《停云·停云》《自祭文·岁惟丁卯》《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饮酒·其五》《饮酒·其四》《饮酒·幽兰生前庭》等
《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杂诗·人生无根蒂》《形影神三首·贵贱贤愚》
《停云·停云》《自祭文·岁惟丁卯》《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饮酒·其五》《饮酒·其四》《饮酒·幽兰生前庭》等
课文
出处
《陶渊明集》卷六
记
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大多数是游记,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
文章主题
《桃花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写作特色
叙事简约
1、省略问答内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作者不正面的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成一句,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的语言风格。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作者不正面的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成一句,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的语言风格。
2、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诣太守,说如此。”
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这里“如此”一词,是指代语,指上文渔人所经历的事情。作者为避免重复,仅用两字就概括了。
实际上,渔人见到太守后,会把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源中人生活的情形、沿途所做的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等都与太守说的。
所以这两个字是前文的一个概括。
“诣太守,说如此。”
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这里“如此”一词,是指代语,指上文渔人所经历的事情。作者为避免重复,仅用两字就概括了。
实际上,渔人见到太守后,会把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源中人生活的情形、沿途所做的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等都与太守说的。
所以这两个字是前文的一个概括。
3、省略句子成分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
语言生动
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
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赖于言表,课文中还有许多简练生动的词语被流传下来,如: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赖于言表,课文中还有许多简练生动的词语被流传下来,如: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虚实结合
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楚的地点。
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奇趣无穷,扑朔迷离。
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奇趣无穷,扑朔迷离。
朗读节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问题探究
桃花源代表的社会理想
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平等安宁的社会。
桃花源的虚实之辩
文章纯属虚构,发现纯属偶然,复寻不可再得,并且在那样的社会,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理想存在。
桃花源的魅力所在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
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
淳朴的社会风尚
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线索
发现桃源→ 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文章意蕴
美
土地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林美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田池美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游自乐。
阡陌美
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屋舍美
排列的整整齐齐,炊烟寥寥升起。
乐
男子乐
虽种植劳作,却不用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女子乐
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生活和平安定。
老人乐
怡然自乐,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乐
怡然自乐,和平安宁,无忧无虑。
渔人乐
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奇
景奇
桃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
仿佛若有光,虽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乃惊。
踪奇
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太守竟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太守竟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0 条评论
下一页